努尔哈赤不仅跳梁,而且跳得很高,性格温吞的万历皇帝己经不能忍受,他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军队,筹措兵饷,准备进军赫图阿拉,消灭努尔哈赤。
经过九个多月的准备,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赴辽明军都先后到达,再加上一万三千名朝鲜兵,总共有十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大军。
杨镐与诸将议定,分四路进攻后金:
刘綎率军东出宽甸;
马林率军北出三岔口;
杜松率军西出抚顺;
李如柏率军南出清河。
四路都直指赫图阿拉,其中以西路杜松为主力。
努尔哈赤获得了准确情报,掌握了明军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清楚了解各路明军的将领、人数、行军路线、目的地和到达日期。
基于这些情报,努尔哈赤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决策,就是所谓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并决定先攻击明军主力杜松部。
三月一日,杜松率领三万明军到达萨尔浒,得知后金正构筑界凡城,阻挡明军东进。于是杜松留下两万人驻守萨尔浒,自领一万人攻打界凡城。
此时,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主力悄悄潜至,他迅速地抓住了各个击破的战机,派代善、皇太极带领两旗截击杜松,自己亲率六旗猛打萨尔浒的明军。萨尔浒明军寡不敌众,全部被歼。而攻打界凡城的杜松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围,杜松力战而死,全军覆没。
杜松屡经战阵,勇不可言,打仗从来不穿盔甲,混身上下都是伤疤,堪称当时第一猛将。他经常主动出击蒙古,在草原上把敌人赶得狼奔豕突,敌人闻之色变。他的死,对明朝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当晚,明军北路在开进途中,闻西路败讯,部众哗然。马林匆忙扎营于尚间崖(在今抚顺县境),派潘宗颜领一军驻守斐芬山,又遣龚念遂率一军守卫斡辉鄂模,部队成品字形,互为犄角,彼此声援。
努尔哈赤在西线消灭明兵主力杜松部以后,乘胜挥戈北上,向马林部发起攻击,明兵大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同来的叶赫兵未与后金交锋即受惊逃遁。
十六日,刘綎部进抵阿布达里冈,姜弘立率领的朝鲜兵到达富察,距离赫图阿拉还有五六十里。努尔哈赤已在西北两路获胜,立即派扈尔汉、阿敏、代善、皇太极先后出发,日夜兼程赶赴东线。
后金军设好埋伏以后,拿着杜松部的令旗,命令刘綎进军,刘綎不为所动,后金又用邀获杜松部的大炮假传信号,刘綎信以为真,命令部队全速前进,一猛子扎进了后金设好的包围圈。
刘綎于当时诸将中最为骁勇,他力大无比,所用镔铁大刀重一百二十斤,马上抡转如飞,人送绰号“刘大刀”。在抗倭援朝战争中,杀得倭寇鬼哭狼嚎,魂飞魄散。在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的战役中,他的部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刘綎率部火速前进之时,看到后金兵四面合围,立刻意识到中计,然而他并没有放下武器投降,也没有选择逃跑,和以往一样,他从不选择敌人,也不介意敌人有多少,来的都是敌,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把他们杀光。
他挥舞大刀向敌人冲去,手刃数十人,战斗中,他身中数箭,脸被敌人砍去一半,尤酣斗不己,战至最后一刻,终因体力不支,壮烈牺牲。姜弘立所率朝鲜兵见大势己去,只好投降。
李如柏的部队距离赫图阿拉最近却进展最慢,磨蹭不前。后又不战而溃,称以杨镐之令撤兵,明朝的四路大军只有这一路逃脱了败亡的厄运。
明军在萨尔浒战役中损失惨重,尤其是杜松、刘綎等身经百战,威震四方的名将战死,明军从此对“辫子兵”患上了恐惧症,再也没有发起过进攻,甚至没有胆量和后金军野战,而后金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