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古名少习关,始建于春秋时期,为古晋楚、齐楚国界险关。与萧关、大散关、函谷关并称“秦之四塞”。
所谓函谷险塞,关山高绝。秦地与中原之隔离,便在于关中与关东之间那连绵险塞的山道。
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于秦地而言,乃是不下于函谷关的重镇,当年秦国便是于武关执楚怀王,取楚十五城。
高祖刘邦亦是入武关而取秦地定关中,历朝历代,武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重关天塞控神州”“武关一掌闭秦中”。
这样一座雄关,袁绍自然不会放松警惕,况且京兆尹盖勋始终未曾表态,三辅又在动乱,那么在武关靠南阳一侧驻军看守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袁绍终究还是失算了一些,没料到盖勋竟然已经无力出长安作战,没料到雒阳朝廷会如此果决的招安了韩遂和马腾。
八月十七,五万凉州军兵出武关,歼灭袁绍所留五千守军,半天时间便拿下了南阳郡丹水县,并包围了南乡县城与顺阳县城。
宛城震动,刘辩连忙调集周边的军队向宛城集结,并派人星夜往报袁绍,希望袁绍能够回师护驾。
而凉州军似乎也有些后力不济,在包围了南乡与顺阳后选择了就地扎营,并不急于往宛城进军。
而此时刚过秋分不久,正是秋收之季,凉州军顺势在三县境内大肆收割农田,劫粮运走,仿佛只是来打打秋风。
经过最初的慌乱之后,宛城的君臣也稍稍平静了些,刘辩这时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派遣侍中蔡邕前往凉州大营,询问马腾韩遂意欲何为。
……
长髯及胸,衣袂飘飘,发须银白,面对千军万马亦是从容淡定。汉廷的使者让本来只是看戏的马腾和韩遂有些讶异,二人对视了一眼,韩遂转头吩咐道:“给他点颜色,莫要伤到了。”
“诺!”
由几名士卒押解引路,蔡邕带着学生从容往主帐而行,忽的便听到一阵山呼海啸的:
“杀!”
数千军士齐声怒喝,单单只是声响便骇的二人面色苍白。不同的是,蔡邕脚步稍顿,仍然目不斜视的匀速前行,而他的学生却没有这般定力,双腿一软,险些便跪在了地上。
皱了皱眉头,蔡邕喝道:“《礼》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大到天雷滚滚,小若蚊蝇振翅,皆音皆乐,此不过莽夫呼喊,有何可惧之处?”
学生的脸色更苍白了几分,只是双腿终究注入了些力量,勉力跟在了蔡邕身后,只是脚步显而易见的有些散乱。
蔡邕沉声道:“礼乐不可分割,吾等以朝臣之身,携君诏而来,身正则百邪不侵。汝仓惶失措,大失体统!无礼何谈乐?”
咽了一口唾沫,那学生拱手拜道:“多谢老师教诲,学生谨受教。”
“回去之后,抄写《礼》五十遍。”
“学生遵命。”
顾不得心中暗暗叫苦,面上苦涩难抑的学生,蔡邕继续往主帐行去,浑然无视了旁观的数千军士。几千人大眼瞪小眼,组织他们的那人连忙往主帐跑去,向韩遂汇报情况。
得到消息的韩遂一时有些错愕,属下连忙请罪道:“是卑职办事不力,没有唬住那老儿,请将军责罚。”
“不,这与你无关,是本将军之过,竟然妄想以这种方式来对待一位俊杰,有失体统啊。陈留蔡伯喈,名不虚传。”
韩遂摆摆手,一时有些唏嘘。蔡邕的名声他自然听过,直言上书导致被打击报复,避难十二载方才回归中原,曾经与卢植等人共同续写《东观汉记》与刻印《熹平石经》,算是天下士人中位居前列的人物。
韩遂也只是临时起意,方才想试探一下,得到这般结果,心中却又是百味杂陈,不知是喜是怒。
马腾笑道:“看来文约是起了惺惺相惜之意?”
“让寿成兄见笑了。”韩遂轻轻点头,并不否认。
“见笑什么?只许你们读书人惺惺相惜?”马腾嗤笑道:“此人之从容风范,便是我这个莽夫也颇为佩服。当年初入军营之时,我可是险些被吓晕过去了。面对如此人物,若无惺惺相惜之意,也算不得英雄了。”
马腾话音刚落,便听到外面传来通禀声:“汉南阳朝廷使者蔡邕求见雒阳天子钦封征西将军与镇西将军。”
还未来得及回话,只听见外间蔡邕勃然大怒道:“放肆!天下唯有一个朝廷,哪来的南阳朝廷和雒阳天子?天子遭奸臣废立,流落南阳,但也是先帝唯一的继承者!汝等如此慢待,非汉民之道!本官不与无礼之人会谈,子华,我们走!”
“伯喈先生且慢!”
在士卒发作制住蔡邕之前,韩遂掀开营帐门帘走了出来,笑着拱手道:“军伍之人,不识礼数,还望先生见谅。遂斗胆,请先生入内一叙。”
上下打量了一下韩遂,蔡邕皱眉道:“汝便是韩遂韩文约?”
“区区贱名,有辱先生清听了。”
韩遂的姿态放得很低,而素来吃软不吃硬的蔡邕也不好发作,闷声点点头道:“话说在前面,雒阳伪帝的诏命,本官是不认的。”
韩遂含笑点头道:“依先生之意便是。”随后掀开帐帘,做手势道:“先生请。”
蔡邕大步入内,迎面正看见坐在主位的那名八尺大汉,手中正抓着一只羊腿在大快朵颐。见蔡邕进来,马腾也起身抱拳道:“扶风马腾,字寿成,见过伯喈先生。”
虽然不喜马腾的做派,但看在韩遂的面子上,加之礼数不可缺,蔡邕还是行礼道:“陈留蔡邕,字伯喈,见过马统领。”
不称呼雒阳朝廷任命的凉州刺史和征西将军,却以“统领相称”,蔡邕显然是先声夺人,不想承认雒阳朝廷的诏书。
马腾和韩遂也不介意,马腾微笑着点头道:“蔡侍中,请坐吧。以我们西北的习俗,若有要谈之事,还是边吃边喝边谈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