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到落梅宫,北倾便想起来了。
这个眼熟的宫女,确实是她曾在落梅宫看到的一位。
上次她去落梅宫,还是安平小公主刚出世后的洗三上,距离现在也都过去一年多快两年了,按理说,依着她的记性,除非发生过让她特别印象深刻的事,否则,时隔这么多久,她是不可能记得个宫女的。
而当初也确实没有值得印象深刻的事,所以,她是不会记得一个宫女的。
不过,托她在梦中重新走了一遍她失去记忆那两年间发生种种的福,因而,一眼便认出了曾在落梅宫看到的宫女。
走出一段距离后,北倾便问身边的堇色,“落梅宫出什么事了?”
“怎么,不能说?还是你也不知道?”看着她为难纠结的神色,北倾挑挑眉。
堇色摇摇头,咬唇扭捏了半响,方才开口。
从堇色的叙述中,北倾得知了怎么回事。
起因是那件墨青色的便服!
虽然当日在了解了秦之昂当日的行程后,便清醒过来,猜想到是后宫女人搞的鬼,具体是谁,后来在秦之昂调查时没那份心情知道,反正她知道,他是不会轻易放过背后动手脚的人。
两人和好后,对于此事的后续更不曾关注过,所以,她至今都不知道此事背后谁搞的鬼。
直到现在,从堇色这得知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搞鬼的不是别人,正是落梅宫的岑充仪,也就是小安平的生母!
她买通了秦之昂身边负责专司衣饰的小宫女,在那件墨青色的便服上染上了一些胭脂香气,为的就是挑起北倾和秦之昂之间的隔阂。
秦之昂这个人呢,对于穿什么,穿什么颜色的衣裳,皆不在意,大多数都由文元挑选安排,那日也是凑巧了,文元有事离开了一下下,就在这期间,秦之昂便打翻了茶盏,文元不在,便让宫女看着挑选。
更巧的是,当时秦之昂的伤寒尚未好利索,鼻塞并未好,所以,衣裳上那般明显的香味便没有闻出来,文元回来后便因为各种原因巧合未曾近他的身。
所以,在去静安宫的一路上,衣裳上的异常,愣是无人发现察觉,以至于引发了后来北倾和秦之昂之间的矛盾。
费尽心思安排这些,岑充仪的主要目的便是要挑拨北倾和秦之昂,从而在挑拨的时机成熟后,趁虚而入,毕竟,在她看来,她是有着后宫其他妃嫔所没有的优势。
那便是,她是给皇上第一个诞下子嗣的妃嫔,尽管生下来的是个公主。
加上她本人仗着这一点野心膨胀,自信心膨胀,导致了她的不知收敛,大胆妄为。
她以为,只要她不曾杀人放火,只要安平小公主在,秦之昂便不会杀了她,可她却忘了,有时候死对一个人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东西,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生不如死!
落梅宫本就属于同冷宫一般的存在,秦之昂一开始的意思便是让其在落梅宫了却残生,只不准她从落梅宫出来,却不曾限制宫人的出入。
当时岑充仪身边并没有两个人,除了她的奶嬷嬷之外,便就是之前北倾看着眼熟的小宫女了。
其他的宫人,皆是后来静太妃派过去的。
那是在静太妃将小安平接到静安宫后安排下去的,静太妃这么做的本意,无非就是看在小公主的面子上,想让她的生母稍稍体面一些,哪曾想,这样的安排,让岑充仪重新自我膨胀了起来,以为自己还有希望,还有翻身的可能。
况且,人的野心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她生下了公主,成为宫中第一个为秦之昂诞下子嗣的妃嫔,便又想做那个第一个生下小皇子的存在。
这样的念头,便导致了她现如今的下场。
查出她是幕后主使人后,秦之昂便将落梅宫的宫人全部撤出,只留下岑充仪的奶嬷嬷,同时也封了落梅宫,任何人无诏不得出入探视。
比起死,这般没有希望和盼头的活着,才是最大的惩罚。
北倾并不可怜岑充仪,在她看来,完全是她自找的,就好比在这事之前,若她安分守己,好生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静太妃也不会将安平从她身边带走。
只要有安平在,身为长公主生母的岑充仪,这辈子想来也不会过得太难。
可她偏偏不知足,一心作妖,先是将自己的女儿作走了,如今又将自己的终身自由也作走了。
落到现今的地步,全部都是她咎由自取。
北倾听完后,便不再去关注此事,正如她之前所想一致,秦之昂会处理,无需她做什么。
到静安宫已经很晚了,静太妃早已等候多时了。
北倾陪着她吃了早膳,没多久季氏和蒋氏便进宫了。
从宫人进来报国公夫人和二夫人来时,静太妃的脸色便变沉了下来,满面寒霜。
北倾看在眼里,无奈的在心里叹了口气,她自是知道缘何如此,却仍没有多说什么,亦不曾出言宽慰。
她觉得此事还是由当事人解决比较好,而且,在她私心里,虽然是向着北琛,只因他是她的哥哥,但在理上,她是不认同的。
不管北琛在之前是不是因为没看清内心的原因,错了就是错了,再多的理由也掩盖不了他渣的属性。
身为女人,她唾弃北琛,身为妹妹,她向着他,但也无话可说。
这也就是一开始在静太妃说起来的时候,她不曾说话的原因,说了便得向着北琛,而她的良心上又过不去,所以,倒不如不说。
胡思乱想间,季氏和蒋氏相携而来。
“臣妇季氏/蒋氏,给太妃娘娘请安,娘娘万福金安。”
静太妃甩也不甩跪在地上的季氏和蒋氏,一副二人好似并不存在一般,悠悠喝茶,打定主意要将两人晾上一晾。
北倾不忍多看,默默的在心里对季氏说了声对不起,从她与蒋氏一起进宫,她便该想到回事这样的结果的。
不知过了多久,静太妃方才不疾不徐的叫起。
“来人赐坐奉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