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不开静静地听着,表情似乎很平静,但是他一直端着的茶杯和茶壶却是已经放在了眼前的桌面上,在没有动过,直到这壶热水彻底冷掉。而似乎,也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些。
毕竟,除却两只醉猫之外,这份卷宗所诉说的东西极为可怕。吴家崛起到现在的时间里面,并没有超过十年。而在十年里面,吴家从一个简单的商队逐渐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这过程可谓是坎坷之极,几乎没有一次生意是顺利的。十年来被抢劫,大大小小加上来有着上百单。当然它似乎有着极强的能力,在仅有的几单买卖中大赚特赚,然后吞并同样被抢的同行。
而吴家的气运极高,每次做了什么生意,只要是厉害过他的同行,几乎都很是身痒地跑去犯罪。杀人放火,**掳掠之类的事情数不胜数,最可笑的一次,却是一个布行老板拿着一匹蜀锦攻城的事情。据说当年那老板城外的布坊被人烧了,大晚上拿着一匹布想过来喊冤。才敲了下城门,于是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传奇英雄,一人一布进攻渝州城。
其中还有着吕萧的事情,至今还没有销案,最后只是用失踪处理。要不是甘宁热心肠要替天行道这些人,要不是被石不开遇上的话,此时的吕萧也的确是失踪了,在不归林里面失踪了。
大卷大卷犯罪的事情,要是按照以前秦朝那样,还是使用竹简的话,那么石不开便会理解,什么叫做罄竹难书。而最可怕的是,这些东西的手尾是处理的很干净,虽然吴家与各种罪证都没有直接了当的证据,但是这其中的联系,说吴家是干净的还真的没有谁会相信。
特别还是经历了吕萧三人之事后的他们。
渝州的天,这就是吴家。
“我忽然感觉,好像变作了救世主。”石不开最终似乎平伏了心情,倒了杯茶喝掉。
“救世?”法正嗤笑道:“不过只是渝州城而已,这吴家还是比较小心了。你看那董卓,这才叫肆无忌惮呢!连掩饰都不用,直接指鹿为马。杀死直接报为盗匪,然后就可以升官了。也只是他觉得这样没有什么意思而已。你看这吴家的人,连搞个寡妇都要编个罪行,还要找替罪羊。而董卓,则可以叫全天下的女子都来陪她。这样的董卓,不过也只是祸乱中原罢了。你要是想要救世的话,就先搞定董卓再说吧。”
“董卓死了。”石不开很淡定地说道。
“就知道……什么,董卓死了?”法正愣道:“不可能不可能,我那被董卓害死的父亲说过,这董卓起码可以在逍遥两年的。因为董卓偏安一隅,让出这偌大一个中原出来的话,加上有着西凉作后盾的话……”
法正看到石不开此时仍然一本正经的模样,不觉惊道:“这是真的?”
“我没有告诉你们吗?”石不开惊讶道:“吕萧认出我那衣服的时候,我就应该说了啊?”
“哪有。”甘宁可是在场证人,赖不掉的:“你只是说了老板娘的事情而已,并没有说董卓。我还以为是你救了那老板娘出来,或者是她自己逃出来的。”
“是吗?不过,这大概也算是我救了他吧,说实话,这事我当时还曾经参与进去了。”石不开说着,便将当时自己在长安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
做了黑帮的龙头老大,挑拨吕布和董卓关系,顺道将董卓的坏事宣扬,有多黑就宣传多黑。然后将吕布的英武宣传了出来,达到一种英雄服侍在狗熊之下的局面,并且再度将貂蝉事件作为导火索。引爆这一事情,而事后,董卓死去,全城庆祝。而王允能够迅速占领朝中局势,将董卓一系人马快速踢开而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并且瞬间得到了整个长安城的民心,石不开确实功不可没。
虽然实际看来,石不开并没有做什么,看甘宁那一脸懵了的表情就知道了。但是法正这个似乎一直长着坏心眼的人,却是看到了石不开所做的事情多么重要。
“不将两者的关系推到势成水火的位置,只是一个女人的事情,只要吕布开口,那么董卓肯定是会让出来的。但是说成董卓全赖吕布之功的话,那个时间点,董卓肯定不会放过让这个女人来彰显自己才是主公的立场。而吕布想来勇而无谋,没有全城的鼓动,亦是下不了决心为了一个女人而杀了董卓。”
法正赞道:“而且董卓一死,城外仍然有着大军环伺的时候,迅速平定内乱就是绝对的了。这董卓一系的大臣名单,怕是你们提供的吧。王允这人,最多能看到的是那些高官,却不知道此时底下的一批官员守将,才是最为重要的。要是不厘清这些,怕是内乱加上外敌,第二个董卓就很快产生了。”
甘宁却是目瞪口呆:“这里面有着这么多学问?看来我是去不了朝堂做事了,只能当个将军混混了。”
石不开笑道:“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却也是将军应当知道的事情。当两军尚未交战的时候,你便已经解决这件事情,还是要打胜仗之后才能解决来得重要?”虽然表面笑着,但是底下却是暗呼好险!当初在吴越孙家的时候,还好啃了一些干货。
“这么听来,敢当对兵法也有所了解?”法正惊喜道。
“略知一二吧。”石不开点头道。
这可不是胡乱说的,当初他之所以在孙家看孙子兵法,也是因为他曾经度过孙子兵法这本书,所以对于这真正意义来说的第一版有所兴趣。而要说的话,石不开当初并不是很记得孙子兵法。但是却是记得另外一部同样有名的《三十六计》。虽然只是记得名字而不记得内容。
但是这些计策,只需要记得名字就等于全部了。
“那么可以不可以教授于我?”法正正襟危坐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