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说出这样的话来,分量可是相当重的,等于是在说:你们是想架空朕么?
这半个多月以来,朱由检移驾畅春园,一直没有上朝,给了廷臣尤其是东林党人充分的活动空间。东林党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时机,利用成基命把持吏部的机会,进行了大量的官员调动,当然绝大多数都是有利于东林党的。
而周延儒在外领兵,温体仁失去了皇帝这座最大的靠山,也无法与东林党对抗,这段时间,东林党真可谓一手遮天。东林党人喜不自胜、弹冠相庆,甚至在内心里希望皇帝像嘉靖、万历一样,永远留在畅春园不要回来。
但今天朱由检终于用行动狠狠地给东林党泼了一瓢冷水。先是安排了这个“亲植礼”,把所有大臣结结实实折腾了一顿,然后又看似不经意地说出这番话来。钱龙锡不禁冷汗就着热汗冒了出来,稍加细思,便想明白东林党看似在与皇帝的斗争中占尽上风,实则只是假象而已。
就拿这官员任命来说,虽然朱由检对四品以下地方官员的任免票拟一律诏准,但涉及到三品以上大员,即巡抚、总督这一级别,还是十分慎重的。比如东林党真正想拿下的王在晋、孙传庭、范景文等人,朱由检早有明诏,一个也动不得。
至于最为重要的军权,不但没落入东林党的掌控,反而便宜了周延儒。尽管周延儒督师以来接连失城失地,又爆出官军杀良冒功这样的大丑闻,但皇帝不为所动,仍然给予周延儒充分的信任。与其说这是支持周延儒,倒不如说是对东林党无声的对抗!
而且东林党人一直想参倒卢象升,这几天上的弹劾奏章无数。东林党把持的内阁,还不顾温体仁等阁臣及黄宗羲等中书舍人的反对,强行推出了一个票拟,欲将卢象升从挂兵部尚书衔改为资善大夫。
这兵部尚书与资善大夫均为正二品文官,看起来像是平调,实则大不相同。兵部尚书是“职事官”,即使只是挂了个衔,也是为了提高官员的级别,在任事中拥有足够的权力。而资善大夫则是文勋,属于“散官”,只有个正二品的品级,没有任何职务与权力,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如果卢象升真的成了“资善大夫”,那他的政治生命也就彻底完蛋了。
但这封票拟递到畅春园之后,却一连几天没有消息。换句话说,是被“留中”了。这在朱由检登基后是相当罕见的做法,其实是表达了皇帝对此事的反对态度,只不过没有直接驳回,算是给内阁留了点面子。
钱龙锡便认为,保住卢象升,乃是皇帝的底线,不可再碰。但其他东林党人却认为必须把卢象升弄下来,现在皇帝正在犹豫,只要再加把劲拼命弹劾,皇帝就会屈服了。钱龙锡虽为东林党领袖人物之一,但东林党内亦山头林立,谁也不服谁,这几天又有数十份奏章弹劾卢象升。钱龙锡便感觉要出事,皇帝怕是不能再忍了。果不其然,今天皇帝便借亲植礼“体罚”了众大臣,又一语点破东林党企图夺权的用心!
“臣温体仁,恭请陛下回宫理政”!
聪明程度不亚于钱龙锡的温体仁,当即跳了出来慷慨陈词一番,表面上还是劝谏朱由检不要纵情山水,要以社稷百姓为重,实则是要皇帝重掌大权,打击东林党的嚣张气焰。
“臣王应熊附议!”
“臣钱象坤附议!”
“臣张凤翼附议!”
…
温体仁一带头,他的党羽全都心领神会,纷纷“劝谏”朱由检圣驾回宫,还一个个大义凛然的样子。简直把东林党人鼻子都气歪了,心想你们这帮人不就是想把皇帝拽回来,给自己撑腰么?可是又没法反驳,人家请皇帝上朝理政,这谁敢说不对、不行?
与此同时,在周围一起植树、劳动的百姓也全都跪倒在地,高呼“恭请万岁回宫!”不过他们和温体仁可不一样,他们是真的心疼年轻的皇帝。好不容易赶上这么一个爱民如子、嫉恶如仇的万岁爷,可千万别给累坏了!
李标、钱龙锡、成基命等东林大佬交换了一下眼色之后,也明白今天算是“大势已去”,无法阻止皇帝回宫了。就算他们不在乎温体仁,沿途护卫的官军亦全在皇帝掌控之中;就算他们连官军也不在乎,还有成千上万的百姓!其实他们也很清楚,以朱由检的性格,怎么可能让大权轻易旁落,这段时间已经算是很给大臣面子了。现在皇帝需要一个台阶,东林党也别不识相,否则刚刚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有可能化为乌有。
于是几人也只得跟着跪倒奏道:“臣等附议,恭请陛下回宫理政!”
其他大臣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但无不累得快散架了,也赶紧跟着跪倒“附议”,心想如果皇帝还不走,我们这把老骨头可就得扔到这啦。
朱由检也就顺坡下驴,朗声道:“其实活还没有干完,但众卿及百姓如此请求,朕也只好先回宫了。不过朕还想和百姓们说几句话:刚才礼部尚书文大人致祭文,可能你们没太听懂,朕简单给你们讲讲。树有哪些用处朕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但我们不能光用树,不种树,那树岂不是越来越少,让后人无树可用?
“远的不说,太祖皇帝即有明诏,让天下百姓多种树。凡是有田农户,必须种桑麻、栗枣各二百株。可是大家都没有坚持下来?这是朝廷的疏失。朕今天借着亲植礼要宣布一件事,把植树定为我大明的一项基本国策!辛苦大家,替朕及众卿把这些柳穗插完,朕明年再来看,希望看到的是茁壮成长的柳林!”
“吾皇万岁万万岁!”
伴随着百姓的欢呼,朱由检终于坐上銮驾,缓缓向京师进发。众臣灰头土脸地跟在后面,心想这位活宝可算玩够了。
可他们哪里知道,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朱由检做了多少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