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陵科举考试结束,紧接着就是大榜的公布了,在一阵等待之中,朱升他们也完成阅卷,并且将最终各科目成绩上成的考生试卷摆到了刘明远跟前。
五科考试,一共参加的考生为四千五百二十一人,五科中进士科占据了两千一百人,占据了将近一半,成绩上成的为五百七十二人,占据了将近四成,也在朱升他们的意料之中。
刘明远在开考之前,也将五科中的策论部分的分值调低了,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在测策论上因为观点的不同,产生重大分歧的时候,从而让阅卷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出巨大的分数差异,也是为了保证非程朱理学学子们也可以进入上成成绩之中。
明经一共有一千二百一十一人参加考试,成绩上成的为三百九十二人。明经考试出题也非常中规中矩,所以让考生取得好成绩就非常容易,因为明经就是考察对经书的记忆和理解。
这次明法考试也一改历朝历代的鸡肋,这次参加考试的考生一共有一千七百五十人,成绩上成的为四百二十七人。
主要原因就是大量陆氏理学和浙东学派的士子们参见了明法科,让明法考试的人数仅次于进士科。
至于明算和明字,一共才有五百四十人参加考试,其中一百三十七人取得上成。
各科成绩上成的考生加起来一共为一千五百二十八人,朱升他们又将这些人的成绩按照三等排列开,然后放在了刘明远的案前,最后的定夺要由刘明远确定。
刘明远对于这次科举已经非常满意了,尤其是参加明法科考试的考生人数之多,大大出乎刘明远的意料。
随后刘明远也不吝啬,一千五百二十八人,录取一半,也就是七百六十四人,其中进士录取二百八十六人,明经录取一百四十六人,明法录取二百六十三人,明算和明字录取一百三十七人。
而且在这些录取的考生中,其中有三百二十多人是出自金陵学院的,占据了将近一半。
随后刘明远又钦点了进士科甲等三十人,明法科甲等三十人,明经科甲等十人、明算和明字科甲等各五人,参加殿试,赐予“天子门生”。
只是此时刘明远还没有称帝,于是这个所谓的天子门生就没有直言出来,但是世人都清楚殿试的意义。
而且刘明远也一改之前进士科殿试的传统,改为所有的科目甲等都可以参见殿试,一时间也让世人议论纷纷,但是很快世人就被公布榜单之后的欢喜所吸引,因为刘明远一下子录用了七百多人,可谓是前所未有,让天下士子们激动不已。
随后,在一切确定之后,大榜也公布了出去,五科取士,一同录取了七百六十四人,顿时让金陵城彻底炸开了锅,中榜的士子们欢喜激动,没有中榜的人虽然有些失落,但是看到这么高的录取,心中也有了信心,下决心努力读书,三年之后再来。
刘明远一下子录取了七百六十四人,可谓是前所未有,纵观历朝历代,还没有这个数字,暴元更是每次科举制录取几十人,甚至更少,此时都已经停止科举了,一切官员都是蒙古亲贵。
消息一传开,天下顿时沸腾了,很多文人士子们激动的热泪盈眶,他们纷纷被这样的录取人数所震撼,同时心中一阵激动,在他们心中认为天下已经回归了正道,这才是王朝正统的象征。
随后刘明远又进行了殿试,一共八十人,其中进士和明法各占了三十人,也是刘明远特意将两科甲等人数调高的。
刘明远的殿试只是走了一个行事,让众人就眼下怀远军治下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建言建策。
刘明远设定这样开放的试题,其实也是有用意的,毕竟如果再给出固定的试题,这些考生中很多人就会继续沿用传统儒家典籍的思想哲学开始解论了,又要开始长篇大论了,虽然很多道理也非常正确,但是这不是刘明远想要的。
刘明远考察的是这些人对眼下怀远军治下的了解,也就是说那些人真正地体验过生活,那些人是死读书出身的,此时一眼就看出来了。
此时一些考生都开始眉头紧锁了,这些人一看就是那些死读书,每天抱着圣人言论的学子,他们对于怀远军治下都不是很清楚,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很了解,每天只是在读书习字。
但是也有很多人提笔就写,可见这些人是对怀远军治下非常了解,尤其是那些普通人家子弟,更是提笔自如,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殿试身体。
经过一个时辰的殿试,刘明远也收到了八十份试卷,随后殿试也结束了,走出行省的考生们有人是一脸欢喜,但是也有人是眉头紧锁,他们殿试的发挥甚至惨不忍睹。
事实也是如此,刘明远仔细地参阅了全部试卷,其中有很多人说的非常接地气,但是也有很多人大话空话泛泛,没有实际的东西。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这是陆氏理学的思想,这个考生直接将陆九渊的话写下来了。
“所谓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这是朱熹的观点,刘明远连看都没看完就放下了。
“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
这是司马光的主张,这个考生可能认为刘明远对历史非常喜爱,于是就用了另外一位史学大家司马光的观点来破题。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不能竭泽而渔,逼使百姓起来造反。正确对待君臣关系,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应听取臣下意见,兼听则明,且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
这是最传统的解释观念,不是刘明远想要的答案,这个考生的语句虽然很不错,但是只是说了一些不咸不淡的东西,讲的都是君臣,君民关系,没有说出一点实用的东西。
“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君王何以信使民?利耳。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故为政要诚。”
刘明远读到这里,顿时被这个考生的观点吸引了,随后认定这是永嘉学派的观点,然后查看了一下考生的名字。
“王子浩。”
刘明远看到这个名字,心中不免一阵惊讶,知道原来是那个在状元楼遇见的士子,没想到竟然是他。
整整一天,刘明远将八十份殿试的试卷全部阅卷完毕,虽然一些人的观点让他不喜欢,但是这些甲等考生必然也是才学出众之人,刘明远只是钦点殿试成绩。
于是刘明远钦点了殿试甲等十人,王子浩、刘师鲁、白汉典、唐晋起、张如玉、江客清、李明浩、杨忠、王诚、伍青州。
这十人赐予状元头衔,至于其他人则是没有任何头衔,然后这些录取人将会被进行一个短暂的培训,然后就会被委任为官,开始漫长的仕途生涯。
至于状元十人,则是会被留在行省中枢,在一些关键部门任职,其中也有一些人将会被留在行省,但是都是从最底层的官员开始。
于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忙碌,刘明远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圆满落幕,一切都非常顺利,而且也取得了最大的宣传和影响,此时天下文人没有不知道这次怀远军的科举的,同时江北的汴梁大宋朝传来了韩林儿是圣旨,那就是江南行省的科举考试,等同有宋朝的科举。
对于这样表面上的事情,此时刘明远已经不在意了,毕竟眼下汴梁都在岌岌可危之中,刘福通此时势力大损,根本就没有恢复过来,此时曹州有被察罕帖木儿围困,眼下局面岌岌可危。
毛贵在曹州战斗的也非常艰辛,他将大军聚集在曹州,迎战察罕帖木儿,但是北面的刘哈刺不花也领兵南下,进入山东,于是毛贵不得不派兵迎战,于是曹州的兵力就被大大削弱了。
此时北方已经进入冬季,毛贵依然死守曹州,让察罕帖木儿一时也无法取得进展,两军有相持了起来,同时在北面,毛贵派出王士诚领兵迎战刘哈刺不花,也是非常艰难,死伤惨重。让山东巨石更加不稳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