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令新军将士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训练依旧是恶梦一般。
清晨卯时集结之后,崔文卿也不多话,先是让大家一个五里长距离的奔跑,其后稍事歇息便开始长达一个时辰站军姿训练。
经过昨日的军姿训练后,士卒们有了很大进步,忍耐力更是提高了不少。
然即便如此,也依旧有人直接站得晕倒在地。
这些晕倒之人与昨日的待遇一般,依旧送去由郎中整治,其余之人站姿依旧。
待到军姿训练结束,时间已近午时,新军大营的火头兵将饭菜抬了上来。
比起昨日的饭菜,今日的菜肴丰盛了不少。
一来是因为崔文卿念及新军训练辛苦,二来崔文卿知道必须要有充足的营养补充,方才能够保障接下来的训练。
简单的用罢午膳,队列训练正式开始了。
队列训练首先是报数。
每火除去火长指挥队列,其余九人按“一”到“九”的顺序依次报数。
根据崔文卿的要求,报数的声音必须又快又洪亮。
这样做的目的便是为了体现出新军将士的精气神。
报数之后,则为立正稍息跨立等方面内容。
有了站军姿的基础,这三个内容训练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许多。
立正之时,新军将士们个个挺拔如松,极具精神。
稍息之时,新军将士们脚尖飞快点地而出,动若脱兔。
跨立之时,新军将士们双手后背,昂首挺胸,展现出了昂然之风。
光此三项,足令人刮目相看。
一时之间,整个训练场都是报数声、口号声。
及至夕阳衔山,朝霞漫天,一天的队列训练终于结束。
原本新军将士以为终于可以如昨天那般好好休息。
然直到此刻,他们才懂得崔文卿昨日下达的休息之令是多么的难得可贵。
因为晚上大家还有任务,那就是整理内务。
说到整理内务,所有新军自然都一脸懵逼,全然不明白此乃何意。
崔文卿正容解释道:“古人常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谓整理内务,便是让诸位新军将士打扫整理各自的物品东西,使之干净整齐,摆放一致。”
言传不如身教,说罢之后,崔文卿带着白亦非以及五名新军校尉,随意来到了一处新军营帐中,开始教授整理内务要领。
这是一座军中常见的营帐。
以布幔为主要材质,涂以桐油等油脂防雨,整座营帐大概占地在五丈宽敞,可住军卒二十人左右。
崔文卿走进帐内认真打量了一番。
营帐一侧为一片可睡二十人的通铺,上面被单散乱,堆满衣物,大概是因为夏季的关系,散发着阵阵汗臭。
而在另一侧,则放着牛皮甲胄以及长枪刀剑盾牌等物,摆放甚是凌乱。
更让白亦非有些汗颜的是,营帐内地面上丢了不少东西,有吃剩的大饼,有拧开盖子的水囊,更有不少个人物品
见状闻味,跟随崔文卿一并进来的宁贞忍不住捂住了瑶鼻,身为女子的她自然对脏乱差的忍受力不如男儿。
倒是崔文卿浑不在乎,坦然自若没有丝毫的异常。
待稍事思量,崔文卿沉声言道:“诸位校尉,大家眼前的这座营帐便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军帐,以每座军帐住二十人计算,两千新军也就是一百座营帐。见微知著,相信新军其他营帐也如这座营帐一般脏乱。现在,本官就以整理内务的标准,给大家讲解。”
崔文卿话音刚落,还没有继续开口,一个满脸胡须的校尉却是忍不住了,拱手言道:“崔大人,请恕本将冒犯,从古到今军营之内,几乎都是这样的模样,将士们训练劳累、征战疲乏之后休息还来不及,怎会有力气和精力来整理什么内务。”
见到有人开口质疑,立即又有一个年轻校尉点头附和道:“李校尉说得不错,崔大人,军队最为关键的是训练出色以及打赢战事,这整理内务有何作用?以末将看来,实属浪费时间!”
“对对对,浪费时间!”
“不错,男人就该粗犷一些,何能够如娘们一般整理收拾军帐!”
……
校尉们七嘴八舌议论不止,显然都对崔文卿的命令充满了质疑之声。
倘若是其他人,以崔文卿的脾气,他直接下令执行便可,毕竟邱邵云的故事可不是白讲的。
然面对这几个可谓是新军领军主将的校尉,他觉得还是有解释的必要。
毕竟有时候不能光以命令服人,还得让人家心甘情愿才行。
故而,崔文卿平静而又清晰的解释道:“本官这套训练之法总结来说,可为两句,第一句话是出门看队列。也就是说,军卒们在演武场上的表现,便是以队列好坏来决定的。”
“至于第二句,便是进门看内务。”
“整理内务是体现军卒做人必须一丝不苟,做事实事求是之风,更可以培养军卒严谨的训练生活习惯,因为内务和训练都严谨才能训练出真正的战士。”
“这几日本官反复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纪律的养成要从每一个细节开始。如果一个军卒能够依照命令自觉的整理内务,那么他在任何时候都很难违抗命令了。如果平时就斤斤计较哪些命令要听,那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那么战场上也会先盘算一下得失,然后才会选择是不是服从命令。”
“整理内务看似很简单,然也是训练中关键的一环,说不如做,只有做过之后,大家才会懂得内务的重要性。”
待到崔文卿说完,几位校尉脸上都是露出了深思之色。
稍事沉吟,还是刚才那胡须校尉忍不住嘟哝道:“可是大人,要咱们这些军中粗汉从事打扫之事,实在为难啊,就好比逼我们绣花一般。”
听到如此比喻,在场许多人不由苦笑了起来。
这个比喻实乃贴切。
军中都是五大三粗的汉子,倘若真要他们拿着绣花针绣花,实乃太过困难。
然而崔文卿闻言,却是灵光一动,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