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祺瑞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中国近代史上最着名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的争斗,正式开场了,史称第一次府院之争。从辛亥革命之初,黎元洪素有宽厚之名,而段祺瑞在袁世凯称帝时扮演了反对派,也给世人留下了正直不阿的印象。
对于这两个人的搭档,国人很有一番期盼,但是这两个人的性格和背景却是大相径庭。段祺瑞刚愎自用,自恃为北洋宿勋,内心深处是轻视黎元洪的。而黎元洪外柔而内刚,有着不屈的意志。因此府院之间不可能有亲密的关系。再者,段祺瑞大小事务多委之于国务秘书长徐树铮,而徐树铮恃才傲物,奔走于府院之间,处处越俎代庖。以前就为袁世凯所厌恶,现在更为黎元洪所厌烦。
有一次,徐树铮拿着一份委任状,请黎元洪盖总统印。黎元洪问起其人履历,徐居然回答说,现在实行内阁制,总统您何必多问,我很忙,您还是快点盖印吧。
黎元洪十分愤怒,对左右说,我本来不要做什么总统,你看他们眼中哪里有我。
最初的府院之争,的确与徐树铮是有很大关系的。
黎元洪能够忍气吞声,但他的幕僚却愤愤不平。于是就和国会的反段力量联合起来,国会中反段最为激烈的议员就是孙洪伊,因为他受黎元洪之提携,自然和段系的徐树铮水火不容。内务总长孙洪伊有一次撤换了袁世凯时代的内务部旧职员0余名。徐树铮怂恿当事者把事情捅到了段祺瑞那里。段祺瑞强令孙洪伊收回成命,孙洪伊不从,段祺瑞于是申请让黎元洪罢免孙洪伊。
黎元洪当然不干,拖来拖去,最后只能请出元老徐世昌来打圆场。徐世昌哪边也不得罪,两边各打五十大板,提出孙洪伊和徐树铮同时免职。黎元洪自然明白自己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打了个平手也就满意了,但是段祺瑞考虑良久之后说,要免就连总统府的秘书长丁世铎一起免。
于是孙洪伊、徐树铮、丁世铎先后被免职,事情这才告一段落。当时的府院之争,并不是在一个成熟的政治体制中的权力博弈。黎元洪和段祺瑞的摩擦中,已经有着擦枪走火的危险。而下一步就要退回用枪杆子交涉的时代了。
国会中的“反段”力量
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陆军总长段祺瑞大权在握,皖系势力逐渐形成。段祺瑞同意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召集国会。然而段祺瑞还是段祺瑞,黎元洪却不是袁世凯,两人之间的矛盾马上继之而来。段祺瑞根本不把黎元洪放在眼里,连带着陆军次长徐树铮等人对大总统黎元洪也十分无礼。
面对总统与总理的冲突,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两面为难,最后辞职。接替他的是丁世铎。丁世铎一上任便提出要划分府院权限。段祺瑞为此说,他不参与政事了,让“黎元洪一个人干”。段祺瑞甩手不干,黎元洪只能安抚段祺瑞。
黎元洪的忍气吞声,让他的幕僚更是愤愤不平,于是和国会中的反段力量联合起来。
在国会中“韬园派”是最为激烈的反段组织,其首脑是段祺瑞最讨厌的孙洪伊。191年月北京参众两院复选,国民党获9席,占绝对多数。国会很快成立宪法讨论会,国民党、统**、共和党、民主党四个党的代表均列席到会,举孙洪伊为主席,汪荣宝、易宗夔为常驻干事。国民党议员中形成了若干小集团,孙洪伊常同一些议员在北京韬园开会,研究时局,发表政见。各报刊舆论称他们是“韬园派”,以后又称之为“小孙派”。主要人物有王湘、丁世铎、谢远涵等60余人,是国民党北方组织中的骨干力量。
这时,国务院任命郭宗熙为吉林省长。因为国务总理发布的命令还须经分管的总长副署方可生效,而徐树铮为了免得孙洪伊从中作梗,竟然直接越过了孙洪伊。
孙洪伊自然不依,要求查办徐树铮。后来孙洪伊撤换了袁世凯时代的内务部旧职员0余名,这些人或多或少与北洋段祺瑞有联系,段祺瑞插手过问此事,孙洪伊坚决维持原来的决定。
段祺瑞要求黎元洪免去孙洪伊的职务,黎元洪迟迟不办,两人发生正面冲突。
徐世昌出面调解,他哪边也不得罪,将孙洪伊和徐树铮同时免职。最后孙洪伊、徐树铮、丁世铎三人先后被免职,府院之争才告一段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