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在攻占东水门后,曾有人擅自下城纵火,并将城下旁边的居民屠杀殆尽。
宗翰与宗望闻讯后传令:下城杀人者,灭族!金兵于是不敢下城,皆在城上巩固阵地,以防城内宋军反攻。
当晚,战斗仍时有发生。统制官吴革率领使臣与亲兵,在戴楼门一带与金军力战,但多人受重伤,最后抵挡不住,不得不溃退。
最令人感到沉痛的是,这天晚上,姚友仲被宋军乱兵所害。他是被乱兵殴打致死的,“肝脑涂地,委弃沟壑,骨肉星散,家资埽地。”
姚友仲出身于将门,三世忠孝,声满华夏。自守御京城以来,“夙夜勤劳,食息不暇”。在诸将中,他应该是最无负于朝廷的。自闰十一月初三日开始,他往来于东、南两壁进行策应,直到二十五日失守。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付出的苦劳最大,他立下的功绩也最大。这样一位抗敌英雄,没死于敌人的刀枪之下,却被自己的同胞活活打死!这是谁之罪?
百姓任意殴打朝廷官员这不是首例。东壁原统制官辛康宗不也是被百姓活活打死了吗?连宰相李邦彦都被百姓追打过,内侍官朱拱之被打死,奉命出使的王云也被打死。
那些打人者,究竟是爱国群众,还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不法之徒?对此,历来都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京师承平日久,遂产生了许多无知之民和游手浮浪之辈,他们平时大多居住在旅店、饭馆、浴堂以及商店柜房,杂居于里巷中。这是一些类似于黑帮之类的人,他们最喜欢乘机扰攘,最爱好聚众作乱。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这些人皆入伍参军,但他们习性难改,而朝廷因国难危急对他们的行为纵而不问,或无暇过问,“故军兵纵恣如此”。
秋天时,姚友仲曾建议,在都城内增设巡检十六员,新城四员,旧城四员,各一正一副。每一巡检统兵五百人,遇有警急,则一正将带二百五十人救援,留下二百五十人在原地巡逻。若发现有人闹事,则以军法从事。同时,设置都巡三员,二员在新城内,一员在旧城内,以总览巡城之事。
姚友仲建议的目的是,防备小人起乱,维护京城秩序。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引起朝廷重视。
对于京师失守,何栗与孙傅深为自责。他们觉得自己太无能,辜负了圣上的重托与厚望。这天下午他们一同入宫,向宋钦宗叩头请死。宋钦宗长叹一声,朝他们挥了挥手,表示不必如此。
何栗说道:“现在金人只占领外城城壁,内城城门俱已关闭。城内尚有百姓数十万,臣想率百姓进行巷战,誓死保卫内城。请陛下速下旨,通告全城百姓,都到东华门外领取兵器,共守内城。”事已至此,宋钦宗只好点头答应。
傍晚,宋钦宗与何栗、孙傅、王宗濋等人登上东华门门楼。百姓闻讯,来者如云,大约有十几万人。哭泣之声,震天动地。
宋钦宗令人宣诏,接着将大量兵器纷纷掷于门楼下,让百姓上前领取。
其实,当时真正想与金人进行巷战的百姓并不多。官军都已溃散,百姓能有什么斗志?事实就是这样残酷。很多百姓在拿到兵器后没多久,就将兵器扔了。
内城人户很密集,似乎各个角落里都有人在活动。满城人如同鼎沸,惶惶不安。无论是溃兵还是百姓,都担心金人屠城,都惊恐万状,都在想怎样出城逃命。
这天晚上,京畿提刑秦元率领保甲兵,从城北门斩关而出,远遁而去。
张叔夜和刘延庆得知后急忙入宫,劝宋钦宗赶紧出城避险。宋钦宗犹豫不决,沉默不语。刘延庆说道:“情况紧急,臣先领兵冲出去,为陛下夺一城门。臣在门外候驾。”
于是,刘延庆与其子刘光国率领部分宫廷卫士以及陕西兵,作为护驾先锋,斩关夺取万胜门。随后城门大开,数万溃兵与百姓潮水般涌出。
万胜门是外城西大门,门外不远处就是金明池与琼林苑。刘延庆之所以选择万胜门作为突破口,是因为他家就住在万胜门附近。
刘延庆父子在城门外等候皇上,久候不至,于是领兵去往琼林苑。
数万溃兵与百姓出城后,不知何往,都顺着城跟往南走,也都陆续来到琼林苑。
刘延庆父子在此集合队伍,准备冲出金军包围。刘延庆对溃兵与百姓们说道:“我们要同力协心,夺路求生!”众人皆齐声答应。
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无组织无纪律,终夜喧呼不断。有人对刘延庆说道:“无故而喧呼,说明人心很不稳定。”刘延庆也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
第二天即润十一月二十六日,天刚一放亮,刘延庆就上马,率众一直向西前进。经过普安院时,望见金人铁骑遍满原野,众人停下脚步不敢往前走。
刘延庆说道:“金人不足畏,我以死命当之,他们必自败矣。”众人不回答。
刘延庆又说道:“那就让我儿子,往前走给你们看看。”
刘延庆于是命令刘光国道:“你率五十骑兵往金军前走一趟,以坚定我军民之心,然后我们夺路而去。”
刘光国率五十名骑兵,直接冲到金人铁骑前边不远处。金兵皆高度紧张,他们一动不动,有的按辔,有的持弓,有的横枪,摆出各种战斗姿态。
接着,刘光国与五十名骑兵挥戈驰马而还。
刘延庆对众人大声说道:“光国率五十骑尚能前进,何况军民数万,皆死命乎?”于是,强迫众人前进。众人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快走。
金军突然发动进攻,数千名铁骑一齐冲来。他们纵横冲突,左右砍杀,数万军民皆星散而溃。
刘延庆跑到龟儿寺,不幸被金骑追杀,终年五十九岁。刘光国领着王黼的爱妾张氏跑出去十余里,见金骑仍紧追不放,于是杀死张氏,自缢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