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总体虽然说是自西向东流的,但是从洞庭湖到武汉这一路确实从西南向东北流淌,在与汉水汇合之处,更是由南向北流淌。此时的汉阳城坐落在武昌城的西面。
武昌城有汉阳十八个大。汉阳共有三个城门,分别是朝东面向长江的朝宗门,朝西南的南纪门,朝西的凤山门。
清军守城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用转石和木料将大门封死。但是李国英为了防守武昌,将汉阳兵调了一半去武昌。为了不让明军发现,汉阳守将扒开凤山门,让绿营披甲兵从西面出城,然后向北绕道龟山渡过月湖,在后世曾国藩曾剃头创办的“汉阳铁厂”这个位置上船。
因为这里是一极好的避风处。鸟瞰大地,此处陆地有一段向北翘起,将铁厂窝在里面。绿营兵在这里上船,李国英认为能够很好地避开明军水师的耳目,而且即便是被明军发现遭到攻击,绿营兵也能够从容下船,不至于遭到极大的损失。因为向北翘起的这段陆地能够为清军争取足够的时间。
就这样,汉阳披甲趁着夜色乘坐小船渡过长江,在长江东南的“塘角”之地登陆,通过最北面的武胜门进入武昌。汉阳城的防守被削弱。
李国英的盘算如果明军不知道的话自然是高明的。但是,他错就错在把明军当傻子,可明军不是傻子。更何况清军当中还有明军的内应。清军的行动早就被明军洞悉。
汉阳在汉江南岸,明军水师不需要来到汉水以北。如此一来就不会经过汉水和长江的汇合口,不用承受来自汉水水流的冲击,很容易操控船只,这对于江上作战是极为重要的。
不论是在海上还是江上作战,水流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这是制胜的关键因素。
长江上本来就有水流的流向,如果再加上汉水汇合带来的不规则流动,船队很容易混乱,特别是在船只较多的情况之下,轻微的水流就可能造成船队的巨大损失。
汉阳城在汉水南岸而不是北岸,对于明军来说是十分有力的。
明军逆流奋力北上。韩代虎率领三千人在汉阳城南面的鹦鹉洲登陆。然后迅速向西直扑凤山门。凤山门守将见情况不妙赶快关闭城门。韩代虎也不着急攻城,而是迅速抢占凤山门外的归元寺。
仅仅过了半个小时,归元寺的清军守军就被全歼。这下好了,凤山门的守将需要时时刻刻防备归元寺,睡觉都得睁开一只眼睛。为了防止明军偷袭,清军再一次将凤山门封死。
明军船队行到武昌西面的长江江面上,武昌城上从南到北三座城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上的火炮开火了。
一开始,明军不及提防,被文昌门上的火炮击中三艘舰船,其中一艘起火倾覆,其余两艘严重受伤退出本次战役。
于是,船队为规避文昌门上炮火? 改为三船并行北上? 并且向西面的汉阳靠拢,尽量远离武昌城。毕竟武昌的炮火更为猛烈。
船队经过文昌门和平湖门的时候可以贴着长江西岸行进,但是到了武昌城的汉阳门外便不能如此了。此时武昌汉阳门和汉阳城的朝宗门是基本对着的。
此地? 长江江面仅仅一千一百米宽。而清军的火炮最大射程能够达到六百米? 火炮对射正可以封锁武汉地区长江江面。
明军逆流而上? 船速缓慢,有利于清军瞄准。而且,在前面的船只多是运兵船,船上没有火炮,有的也不过是小炮? 没有办法反击清军的袭击。被动挨打? 顿时陷入轻微的混乱。
马进宝立刻下令,船只有序右转舵,折返回来。
武昌城汉阳门和汉阳城朝宗门这里本来是清军防守的最佳之处? 可惜李国英、张长庚都是旱鸭子出身,虽然张长庚了解一些水战的常识,但是却没有想到这一层。
如果再在朝宗门和汉阳门上拉起一道铁索? 对于明军船队的进攻将会大大不利。但是,清军什么都没有做。到了临战的时候清军方才发现此处竟然如此利于防守,可惜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李国英在汉阳门上大吼:“开炮!开炮!不要吝惜大炮!就算是炸膛也不要紧!给我打,不能让他们再往北走了。”
此时,李国英根本也没有想过周培公所说的明军会去进攻遥远的岳州。而是认为明军可能会在北岸登陆然后包抄武昌。
李国英一边喊着,一边挥舞旗帜希望汉阳城的朝宗门也能一起开炮。但是,由于距离太远,汉阳守将实现看不到。李国英事先也没有打过招呼,所以汉阳城的守将根本就没有注意武昌城头的变化。两边距离太远,就算想注意也看不清楚。即便如此,两方面开炮仍然形成了火力封锁,给了明军巨大压力。
按理说舰炮其实是没有办法与岸防炮对抗的。原因也不复杂,岸防炮有固定的炮基,开炮的时候轰击稳定。有坚固的工事,能够很好地防御舰炮的轰击。而且,由于是岸防炮不需要机动,火炮一般口径较大都是巨型火炮,在火力输出上是要远胜舰炮的。
但是,舰炮就不一样了。由于是设置在舰船上,舰船在水中颠簸不止,没有办法稳定的轰击。而且,就算是风平浪静,舰炮开了一轮炮后,由于后坐力的作用舰船便也开始在水中颠簸不止。即便是轻微的颠簸,舰炮打出的炮弹就会偏离目标老远,所以轰击的时候难以打准。况且,舰船虽然坚固但是毕竟都只是木壳外面包裹着一层铜皮和岸防炮的坚固工事是没有办法相比的。这么一来,炮舰基本上很难与岸防炮对抗,最好的办法就是逃走。
可如今的情况不同。清军自从入关之后基本上都是打得陆战,很少打水战。更不要说水陆协同作战了。使用岸防火炮轰击明军?开玩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