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水利轧机、钻机和镗床被广泛使用,因此造枪造炮才会如此迅速。
江南、福建两省盛产当时优质的钢铁——苏钢、闽铁,因此明李大军的军器能够用到上好的材料。
铠甲在制作的时候使用的是水利轧机,一套铠甲从头到脚只需要十二两银子左右。
因此,在材料充足的情况之下,崇明岛的工厂能够很快开工,半年时间就制造了一万套铠甲。
其实闽铁和苏钢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主要原因还是跟使用的燃料有关。苏闽地区远离山西,主要以木炭炼铁炼钢,苏钢又有反复锻打的技术,因此质量上乘。
中国在唐朝时候炼铁主要使用木炭,工人们技术娴熟,冶金工艺又很发达,因此能够制造出细长的陌刀,以及千金不换的马槊。
但是到了宋朝之后,炼铁主要使用煤炭,特别是使用陕西地区生产的煤炭。煤里面含有大量的硫元素,在冶铁过程当中会渗透入铁水中。因为铁中有硫,所以兵器铠甲都变得非常的脆。
工人们逐渐发现他们再也不如自己的前辈一样能够制造出细长锋利的武器了,一般在淬火的时候都会发生断裂。为此,他们只能增加厚度,不论是铠甲还是兵器。
于是,笨重的青龙偃月刀、鬼头刀便被发明出来,而长枪也只制造枪头,枪杆主要是用白蜡杆。如果使用铁制也会折断,当然那也会很重,使不动。正是因为使用煤炭冶铁,陌刀、马槊这种“神兵利器”反而不再问世了。
李存真懂得福特的流水生产线原理,让工人们不必懂得全套技术,只负责全套技术的一个环节就可以。
这使得明李的生产井然有序,而且由于只负责一个环节,工人们的熟练程度也增加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质量优化。
同时,军械工坊的产品使用机械生产,质量上乘,成品率很高,浪费少,极大地节省了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率已经接近九成半了。
当然,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的因素。
李存真起于南海,海盗出身。是个典型的军事集团。在国家化成为明李政权之前,他其实跟初期的努尔哈赤抢掠团伙差不多。
但是不论如何明李相对于崇祯十七年灭亡的那个明朝来说是一个新兴的势力。
新的就是比老的要好一些。很多东西还没有固化。既健康又充满活力。
明李政权中不少人还保留着那份天然的淳朴。其实是因为穷,从来没有在花花世界转悠过,不知道什么贪污受贿的道道,没学坏。
李存真将不少老海盗都用在监督制造上,他们还不像明朝时候的那些文官既有损公肥私的心思又有中饱私囊的技术。
因此,“改邪归正”的海盗干起监督制造的活来非常卖力。于是,制造的火枪枪管合格率高,盔甲兵器再也不会如同萨尔浒之战时杜松的头盔那般只有亮漆,一碰就破。
李存真强烈要求使用机器生产,众人都以为他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其实,李存真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内卷化”的发生。
只要坚持机器生产,在社会、政治、经济组织适当的情况之下就很有可能催生工业革命。
李存真对于工业革命的研究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工业革命并不是必然发生的。
有的人认为只要有了珍妮纺纱机、克里斯飞梭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久万事大吉了,工业革命就自然而然地发生。
其实这些都进入了误区。单纯地使用机器和一两件发明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进程,进程需要大规模的发明创造和全社会的努力才可以。
南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了蒸汽机了。但是,一直得不到改良和应用。这不仅和南宋丢了产煤区有关,更多的还是因为人多而造成的内卷化。
有的人一直痛心中国没有催生出工业革命来,很多人在怨恨满清甚至蒙元,认为没有他们中国铁定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社会。其实这种想法实在太简单了,思维水平很低级。
不要说资本主义跟工业化根本就不是一个事。就算是一体的,克服不了内卷化也实现不了工业化。
工业革命产生于英国并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任霸主自有其道理。
正确的问题其实应该问为什么率先进入工业革命行列的英国没有成为如桃花源记般惬意的中国,而不是反过来问才对。
因为,任何一个搞工业革命的国家在最初的那几年都是非常贫苦的,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论是英国、德国、日本还是苏联,亦或是后世最强大的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在搞工业化最开始的那些年都是灰头土脸的。美国还差点南北分裂。
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实反而不如没有搞工业化之前的模样。
男人、女人,乃至孩子,活的不要说不如农民,甚至还不如奴隶。
奴隶是主人的财产,尚且能够被珍惜;可工人们则完全是工厂里的一件消耗品,一直被超负荷使用,用坏了就扔,没有人可怜。
乾隆时候英国的马戛尔尼访华描述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贫苦”生活。此时的百姓生活肯定是不如明朝的,但是未必不如英国老百姓。
马戛尔尼其实就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上层绅士。作为英国贵族,他根本就不了解英国底层人民的疾苦。看到中国老百姓苦不堪言,他就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很差。其实,英国还不如中国呢。
想要搞工业化不仅要下大决心,要丢弃良心,还要有镇压反抗,防止国家分裂的能力才行。
工业化是整体系统,不是单一事件造成的。更不是搞了资本主义就一定会导致工业化。
而且就算是开始工业化了也照样有可能退回去,比如丹麦工业化就半路夭折,工人们退出工厂,集体变成农民去生产三叶草巩固氮肥,否则全国都得被饿死。丹麦的工业化进程被自己打断了,还不如大清的洋务运动呢。
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就算到了李存真以前呆过的那个时空,到了公元2018年,真正能称得上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五个。
李存真此时当然希望他领导的明李能往工业化的方向迈进。那会使世界的一半都归入中国治下。但是,他需要时间人为创造条件。
而且现在只不过是十七世纪,以耶稣纪元的1661年,工业化的条件此时虽然不能说很差,但是不足是肯定的。
提工业化和工业革命之前,先得预防内卷化。
为此,李存真此时强烈要求使用机器,不使用他就发飙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内卷化的发生。
一旦陷入内卷化就是一个无法自拔的境地,非要外力介入才能推翻。就像后世的两次鸦片战争。
而内卷化正是因为人多而造成的。所谓内卷化,就是生产中遇到的一切难题,甚至包括技术难题,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增加人力而完成,而不是通过提高生产率。
因为人实在太多了,人力太便宜了。这就不会产生技术革新的需求。没有需求,这个社会自然就不可能进化到“工业社会”,也就没有进化的那个点“工业革命”了。
正是因为内卷化才造成了机器不能应用,技术不能革新,套在死循环走不出来。而正是因为内卷化,才造成了后来满清在乾隆中后期就逐渐走向没落。
所有的人都是农民和奴才而不是工人。只有工人才能够成为消费群体,因为他们有工作能挣钱也能消费,而不是农民那种自产自销,生产了东西全都吃了用了的类型。
工人能够带动消费,国家才能发展起来。预防内卷化,避免进入内卷化是机器大生产和工业革命得意产生的必要前提。
坚持使用机器,就会提高生产效率。而社会的稳定也会带来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很可能会造成人力成本的下降,而机器的使用和更新也将因此被打断。
为此,李存真采取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保证“机械化生产”。现在还没有国会,也没有什么立法院。正好。李存真干脆就以元首吴王的名义,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颁布了这个法律,名称就叫做《机械化生产法》。
该法律非常简单,只有十六页。主旨就是保证用工的最低工资,且雇主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机器并改良机器。而能够改良机器的人将会受到奖励,也可以参领保险,享受退税和税收减免以及白银奖励。
违反《机械化生产法》的任何人都将被吴王殿下流放南洋。终生不得北归!若到了南洋仍不改正,便卖给食人土著……
如此,该法从长远来看,保证了生产中机械的使用,整个社会不至于堕入内卷化中。也保证了国家政权对工业化进程的控制力,以及防止工业技术扩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