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事后, 崔清还是第一次见卢绚, 她有心上前道谢, 碍于郑氏在前,频频以目送之,卢七郎自然察觉,他忍不住摇头叹气, 心道, “傻丫头,你后娘看着你呢。”唇角却不自觉翘起。
待让卢绚过去, 郑氏拧了拧帕子,仍踟蹰道,“十三娘, 你可识得那位郎君?”
“是旧相识, ”崔清答道。
郑氏“唔”了一声, 不好再说什么。
两人想着心事,心不在焉地往前走, 不一会儿便来到十七娘的院子里,正有三四位女郎围着十七娘说话,见着她们皆起身行礼, 郑氏应景地嘱咐几句,添妆过后便识趣地离开了。
“十三娘,”十七娘一把握住崔清的手,眼底含泪,“一想到日后恐怕再也见不到你们……。”
她穿着家常的小袄, 只脸上着了妆,因是远嫁,并不在长安拜堂,行事便稍微放松了些,听她此话,身旁的娘子们都上前柔声安慰,一位娘子甚至滴下泪来,惹得其他人连连劝说,勿要在大喜的日子哭泣,不吉利。
“那是郑家娘子,”卢八娘走至前来悄声告诉崔清,“与郑二郎定亲的那女郎,原本不熟,可是不知听闻了什么消息,添妆之后滞留于此,也不知何故。”
崔清心下了然,想必郑家娘子匆匆被订出去,心下忐忑,或许打听到自己的消息,特地上门等候来着。
其后,果不其然,崔清更衣出来之后,郑娘子找了个借口出来,在廊下堵住她,先行了一礼道,“见过崔娘子,”她隐秘地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丫头,顾不上要求屏退左右,开口便道,“崔娘子救我。”
崔清心里一惊,仍装不解,“郑娘子此为何意?”见她说得如此严重,崔清只好让丫头候在一侧,以免有人偷听。
“崔娘子许是不知,我被定与那郑家二郎,初见,隐隐觉得不对,”郑娘子快速地道,“还以为我多心,可是……我听闻崔娘子也曾去过郑府上,你应该懂我的意思吧?”她的双眼绽出希望,仿佛十三娘是她最后一根稻草。
崔清与郑娘子素不相识,本不愿惹麻烦,无奈她的观众们皆是热心肠——或许可以说,他们唯恐天下不乱,一个劲地怂恿她给此事添些波折,甚至以打赏诱惑,崔清并不贪财,可话说到这份上,她再不接梗,便是不识趣了,“你若是不满意这桩婚事,”她顾左右而言他,“大可以禀告父母,又何必来找我呢。”
郑娘子一时语噎。
[很明显嘛,这桩婚事的诱惑太大了,]观众们看到自己期待的把戏,不禁连弹幕都多了数十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算有风险,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拒绝的。]
[郑二郎长得人模狗样的,要不是知道他的品性,相亲碰到他我也按捺不住啊。]
“不管你来找我为的是确定什么,”崔清思忖道,“我恐怕无法给你你所想要的答案。”
她抱歉地耸了耸肩。
郑娘子眼睁睁见崔清带着丫头而去,眼睛慢慢低了下去,落在自己的新绣鞋上。
崔清添的是一小盒金元宝,其他娘子暗笑她俗气,唯有她自己知道——若安史之乱来时十七娘还活着,这盒小金元宝或许能救她的命。
十七娘不以为意,珍重地收好,她使一个眼色,其他人会意地退去,给她们堂姐妹留下说话的空间。
“十三娘,”十七娘拉着崔清的手,竟无语凝噎,好半会儿才道,“我可算要走了。”
崔清每每在病床上挣扎一时,都仿佛与世间诀别一次,她自认为已看淡生死离别,可见十七娘还是初中生的模样,未免动容道,“若是不想走,就多留几年罢。”
“何必说这些孩子话,”十七娘被她逗乐,指腹抹去眼角的泪滴道,“反正都要经这一遭,早走晚走又有何区别,我只是舍不得你们。”
崔清小心翼翼地揉了揉她的头发,生怕弄乱了。
“你听我说,”十七娘看进她的眼睛里,“谢谢你,让我见识到那么多不一样的世界,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地牢的时候吗?我害怕极了,但想到有你,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若没有崔清,她定是不敢与兄长去的,但十三娘不同,她如此坚定,仿佛就算只她一个人,她也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卢七郎是一位好郎君,”她不舍地放下那一丝牵绊,“他心悦你,十三娘,我看得出来,你也对他有意……”
“十七娘!”崔清一把打断了她的话。
十七娘似瞧出她的慌乱,吃吃笑了,“记着我的话,我只愿天下有情人,终得眷属罢。”
当夕阳西下,拉长一道道淡灰的影子,崔清站在檐下,目送载着十七娘的马车远去,方后知后觉般意识到——
她或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见到十七娘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至少,她还有时间对十七娘说再见。
可是,她从未对自己的母亲说过。
她从未与母亲好好地告别过。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