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上午,长安顺风镖行分号,后院演武堂内,一场比试正在进行,再次到访的“余东主”,及其友人“杨掌柜”,在此进行比试,看看谁的手下武艺高强。
“余东主”当然就是宇文温,“杨掌柜”则为杨济,两人的“手下”,一方是顺风镖行的镖师,一方是杨济的亲随,比的是白刃对抗。
宇文温前几日到顺风镖行转了转,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找了个时间,让镖师和杨济的亲随切磋切磋,以便让杨济看看什么叫做“时代的发展”。
此刻,正在对抗的红蓝双方均身着护具,手持未开刃的兵器,红方为顺风镖行的镖师,蓝方为杨济的亲随。
蓝方所用兵器,当然是源自戚家刀的双手长刀,也就是改良过的倭刀,其人使的是杨济所传“辛酉刀法”(戚家刀刀法),刀法以劈砍为主,又因为不同的握法,演化出不同的套路。
红方所用兵器有些特别,主武器是如今镖师们特有的兵器,名为“迅剑”,这种剑两侧开刃(练习剑不开刃)是以戳刺为主,劈砍为辅。
副武器是一面小盾,洗脸盆大小,木制,中间为外凸的“铁碗”,内为盾牌的握把所在。
红蓝双方对抗,红方居于上风,红方攻防兼备,让蓝方疲于招架,杨济在一旁观战,看着看着,注意力集中在红方手中那把“迅剑”上。
这种剑的剑身笔直,剑头异常尖锐,更像是一根长刺,剑格很长,连剑身一起看,就像是个“十”字。
而剑格处还有数根铁条弯曲,连接到剑首(剑柄的顶部),形成一个簸箕形的笼状物,护住持剑者握剑的那只手。
这样的造型,更像是一根长刺,根本就不是中原剑的样式,“迅剑”剑身虽然两面都开刃(练习、对打用的剑不开刃),但主要进攻方式是戳刺。
杨济看着这种剑,让他想起了那个时代的“西洋剑”。
“刀剑,是就是杀人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就会随着用途的变化而变化....”宇文温缓缓说道,向杨济介绍起这种“迅剑”的来历。
历代朝廷,基于现实考虑,大多会禁止民间拥有弩和铠甲,却不会禁弓箭,至于刀剑,管制也较为宽松。
所以,镖行的镖师在走镖时,都会携带弓箭、刀剑,盾牌、长棍作为护身兵器,其中自然少不了刀。
刀是什么刀?
是自汉时起流传至今的环首刀,以及在环首刀基础上演变的横刀。
环首刀/横刀的刀身笔直,单面开刃,小刀镡,单手或双手握持,刀尖为切尖,虽然也能刺,但主要以劈砍为主。
无论是军中还是民间,只要说到刀,基本就是环首刀或者横刀,镖师的佩刀本该亦是如此。
因为两个“不正常人类”的出现,弧形刀身的“柳叶刀”(即后世倭刀样式)出现了,这种单手/双手握持的柳叶刀,砍起人来更高效,已经部分取代了横刀的“市场”。
所以,主要威胁对象是无甲或者轻甲敌人的镖师,纷纷换上了“柳叶刀”,使的是源自军中的“辛酉刀法”。
因为走镖过程中,镖队遇袭的几率很高,拦路抢劫的强人,必然有弓箭,所以不能着甲的镖师,就得手持盾牌以之挡箭,那么,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的格斗需求,使得镖师的刀法开始演变。
军伍之中,本就有刀盾兵(刀牌手),对应的刀盾技法自然是有的,但这种战场技法不适用于夹杂着冷箭的零星对抗。
而且军中所用盾牌太大,使用起来相对而言不灵活,所以镖师手中的盾牌适当缩小,刀盾的配合技法也随之改变。
对于镖师来说,一旦走镖时遇伏,基本上意味着敌众我寡,真要开干,己方必须速战速决,尽快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死或者断手断脚、重伤),一来可以保存体力,二来降低己方的伤亡。
如此一来,劈砍反倒成为低效的进攻手段,因为要持盾防箭矢,所以只能单手握刀,力度不够,对抗中除非砍中要害(脖子、手腕等),不然对方即使被砍得血肉模糊,却都是皮肉伤,依旧有作战能力。
敢拦截镖队的贼寇,基本上都是亡命之徒,不会被区区几道伤口吓跑,镖师又要拎着盾牌防冷箭,所以主要以单手握刀为主,如此一来,想要获得高效的杀伤手段,就只能是戳刺(捅)。
当然,用长棍敲人脑袋也不错,但在许多情况下,长兵施展起来不便,所以,镖师手中的白刃战主武器,演变为以刺为主、砍(割)为辅的“刺剑”,而不是一般的剑。
这种“刺剑”,就像一根长针,剑身切面为菱形,宛若细铁锏,可以用剑面而不是剑刃格挡对方兵器。
为了保护握剑之手,防止对方持刀顺着剑身滑下来削手指,刺剑有大剑格,连同剑身一起,看起来像“十”字。
新兵器的出现,演变出了新剑法,经过实战不断地完善,又因为各家镖行经常内部切磋、分享经验,所以这种“刺剑”的剑法发展很快。
对于寻常武者来说,习惯了环首刀的对砍,碰到攻击方式诡异的“刺剑”,三两招下来就会被对方一剑刺中、刺穿要害,当场不死也重伤。
于是,各镖行的镖师们,纷纷换上了十字形的“刺剑”,配上小盾,行走于各地,以至于“十字剑”成了镖师的标志性兵器。
这么好用的格斗兵器和技法,很快便被南北两洋贸易公司的水手们学去,在行船遇到人数众多的海寇时,靠着刺剑及相关技法快速杀伤敌人。
在船上尤其是船仓这种狭小空间内格斗,相对戳刺动作对而言,劈砍动作受限颇多,所以刺剑深受水手们好评,而在南洋兴起的决斗之风,使得持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两个技艺精湛的“剑客”决斗时,一手持小盾格挡、一手持剑对戳,戳来戳去戳半天都分不了胜负,简直是浪费时间,于是,戳(削)手就成了打破僵局的首选。
形同一根铁棍的大剑格,挡得住刀,却挡不住刺剑,已经无法有效保护持剑者的手和手腕。
随着决斗中,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手腕(手指)被戳而握不住武器,导致随后丧命,刺剑的护手开始演变。
演变的结果,就是出现了碗状护手,还有笼形护手。
碗状护手就是剑格变成碗状小盾,保护握剑之手的正面,能有效防戳刺,却不太好防兵器对手指的侧面切削。
于是能把所有手指都保护的笼形护手成为新护手的主流,这种笼形护手是用数根铁条缠扰成簸箕状的小铁笼,将剑柄护住。
因为笼形护手宛若花一般,故而有笼形护手的刺剑,称为“花剑”。
又因为“花”字太娘娘腔,加上刺剑突刺时迅捷如闪电,故而改名“迅剑”。
在南洋改良过后的“迅剑”,很快就传回中原,于是镖师们纷纷换上了“迅剑”,练习的是盾剑配合的技法,对付起一般劫匪,甚至“武林中人”,都十分轻松。
宇文温洋洋洒洒说了一通,比武也分出结果,但让宇文温尴尬的是,手持“迅剑”的红方(镖师)败了。
杨济的亲随,是跟着他上战场多年的老兵,杀过的人,可比镖师多许多,白刃战经验丰富,心态也很好,最主要是够狡诈,是以类似“拖刀计”的办法将红方“阵斩”,瞬间翻盘。
候在一旁的镖行分号掌柜李新禾,还有其他镖师见状心中惴惴,宇文温却哈哈一笑:“无妨,切磋切磋,日后勤加训练即可....杨掌柜的亲随,可是百战余生的老兵,你们打不过,没什么。”
他这么一说,大家松了口气,宇文温抽出一把“迅剑”,笑眯眯看向杨济:“不如....”
杨济见状赶紧插话:“呃..余东主,还是谈正事吧。”
“好。”宇文温将那剑收回剑鞘,交给李新禾,随后和杨济向外走,边走边低声说:“所以,你还是对铁勒部的薛延陀耿耿于怀么?”
杨济答道:“回陛下,微臣所虑,不是薛延陀,而是吐蕃。”
“朝廷若以铁勒为鹰犬,攻打吐谷浑,万一局势演变并不如中书令所料那般、吐谷浑君臣向皇朝请求主持公道,而是向西面的吐蕃..姑且认为吐蕃已成势,若吐谷浑向吐蕃求援,这...可就棘手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