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知行合一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离开了“志强”物流,项飞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不仅因为避开了和‘小狼’的合作,还由于他觉得自己很累——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心里的疲惫。

每天都要强装笑脸,应付各种勾心斗角,迎来送往的事情没完没了,做着很多违背自己初衷的勾当……。

做得多了,项飞觉得自己的生意就是出卖灵魂,把灵魂摆在摊位上称斤论两卖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一具躯壳。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但是项飞感不到一点乐趣。

或许他真得不适合在商场,那他适合干什么呢?这是个问题,需要好好想想,需要有个答案。

但是离职后的前两天,他没出门,买了一堆吃的东西在家里自给自足。每天睡到自然醒,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剩下的时间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看书。

翻的还是王志强推荐给他的一本书,名字叫《传习录》,明朝一个叫王阳明的话语辑录,看了这本书他学到一个新名词——“心学”。

这是一本带有白话翻译的书,对它感兴趣是因为里面的一个小故事——王阳明17岁的时候就想成为孔孟一样的圣人,根据朱熹“格物致知”的说法,在竹林观察和思考竹子,花了整整七天,没有结果不说,最后还因此得了病。

开始看到这个故事,项飞笑了,天底下怎么还有这么傻的人,闭着眼睛想,看竹子能看成圣人吗?

但是细思之下,项飞又开始佩服他的毅力,不去考虑“格竹”的意义存在与否,谁能在一个地方整整坐上七天呢?凡伟大之人必有奇怪莫名的行为,不是他们傻,而是他们有独特的个性,异于常人的的执着。

而且最后,王阳明并不是无所得,至少证明朱熹“格物致知”理论的刻板无用,“成圣”之路排除了一个选项。

这个故事带项飞走近了王阳明,一个五百年前的老夫子,看画像还是一个精瘦、干巴,长着长胡子的老头。

立志成圣,最后便成了圣人,他怎么会不好奇呢?好奇这老头到底鼓捣出什么理论思想,值得现代人一再翻版关于他的书。

这一看便刹不住车,直接花了几天时间把里面的东西全部读完,发现自己依然云里雾里,对里面的东西仍是一知半解。

为此,他还专门上网查过《传习录》这本书,原来它是本哲学著作,怪不得一时理解不了。

里面最经常说的就是“知行合一”,项飞上学那会也知道这句话,一直以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意思,现代人好像也这么理解。但是这句话源自王阳明,是他说的,里面包含的意思非常复杂,项飞的理解为:用行获取知、检验知,以知指导行,引领行,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而且最让人惊讶的是,“知行合一”的“知”也不完全是知识的意思,书里的解释是良知,可以简单理解为良心和知识的统一。

这是项飞比较笼统的总结,但是里面的含义要比这些深刻的多,也广泛的多。

还有一点让项飞佩服之极,这老头不仅教导人们做好人,还告诉大家怎么做好人,在各种环境里如何保持本真,如何“致良知”,这是对历来至今所有书籍的突破。

从小学开始,我们一直在书中学各种礼仪道德,接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培养。但是出去校门,突然发现学的一切都用不上,自己践行书本学到的的好人标准,却处处上当,每每吃亏。

这时候我们不禁要怀疑自己学到的那些知识,它们错了吗?当然没错,只是我们用错了,那么又该怎么运用呢?翻遍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书籍,上面没写。

怎么办?我们不禁要问!

于是各种前辈的生活经验便冒了出来,教导你要成熟、告诫你不要幼稚,稍一反驳,便说自己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一句话出来,我们半点脾气也没有,只能点头哈腰认错,慢慢变成所谓的成熟。

他们就一定对吗?或许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对的,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一样,境遇千差万别,但是不一定适合迷茫的这群年轻人。

所以王阳明是圣人,细细分析他的“心学”,发现我们可以摒弃那些所谓的“经验”,以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来指导自己,活出自己的样子。

怎么做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坚持“为善去恶”的本心,遇到任何情况要“格物”,思考其中的内涵外延,灵活掌握应对方式,不刻板、不拘泥形式。

这就是项飞领悟到的,但也仅限于领悟,若让他回到商场里面去实施,他可没有那个心气。没有这个心气的又何止他一个人,有“良知”的人很多,却大多和他一样做缩头乌龟,不积极应对世事。

所以,这个世界总会有一段时间乌烟瘴气、一塌糊涂,直到有“良知”的人忍受不了,积极入世,才能带来一个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

想到这里,项飞也很苦恼,先不说“朗朗乾坤”的事,如果他不打算入世,那以后做什么工作?以什么来养家糊口呢?一个人总得吃饭啊!

他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便不再去想,又开始思考王阳明的“心学”。

《传习录》里还有一句话,项飞在上面做了重点标记,那一句话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就有点扯了,如果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唯心主义,万物怎么可能依存于一个人的思想、心念?“心学”存在之前,宇宙万物就已存在,那怕以后“心学”消失了,宇宙万物也不可能随之消弭。

所以古人的思想总是有局限的,吸收精华为我所用就可以了。

但是也可以有另一个解释,“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句话只对人有意义,也就是说它不是世界观,而是普通人认知社会的理论。

对我们来说,没见过的东西我们便不知道,就可以当它不存在;没学习、研究过的道理,对我们来说也不会起任何作用。

可不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吗?

那么,这样来说,“心学”应该是社会认知学内容,是应用显学,就不是哲学范畴的内容了。

项飞笑了笑,这样的想法估计会被很多哲学大家打死,但是这样想确实能规避“心学”的很多局限性,能很好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

想想又何妨,说不定这老头本身就是这么想的,那时候可没有哲学的概念。(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我有一剑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从长津湖开始 万相之王 人族镇守使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陆地键仙 星汉灿烂
相关推荐:夺情总裁:老婆,不准离婚!重生原始异界树妖滚滚辟仙途足球之召唤千军风水帝师盖世唐皇凤临天下之谁与争锋极品听心高手总裁的逆袭影后我的吸血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