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养老医疗、交通、物价、工资等方面外,中原民众的好生活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不过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大明也有很多问题,除了政务官贪腐与大多数人看不出来的背后掌权外,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政府办事效率低了。除了抢险救灾的时候行动很快外,日常办事极其拖沓。举例来说,如果某人搬到另外一个城市居住,身份也要迁到新的城市,递交资料后差不多得一个月管理部门才会有回复,如果资料不全补交又得一个月才能再次得到回复,要是个马虎的人,把身份办理妥当估计半年都过去了。
无数人对此投诉过,报纸也报道过不止一次,但毫无用处。事务官的俸禄本来就低比中原平均工资还低,又没法贪污,又干多干少一个样,谁有动力多干活?就算把他们都开除换一批人也没用。大家只能一边吐槽,一边不得不接受效率低下的政府服务。
另外就是各种工程的效率低下。也不单单是政府主导的市政工程,包括私人建造房屋、企业建造办公楼都巨慢。这个嘛,就是劳动者的问题了。老百姓收入不低物价很低,社会保障也不错,谁还会愿意拼命干活?施工队的劳动者也追求8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的好不?就算雇佣方愿意多给钱,劳动者也不愿意快干。这样一来,建造进度自然快不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媒体捕风捉影胡说一气啦、市政工程升级缓慢啦等问题。可虽然有这些问题,但大明民众的日子过得仍然不错。
不过,大明的民众也不是在第二次社会革命后不断向好发展,一直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从363年中原恢复稳定开始到435年左右这70年,中原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一直在上升,但从435年左右开始,因为青壮年劳动力逐渐下降,养老金与医疗金开支增大、收入减少,工厂及服务业用工也显得紧张,国内的消费总额也有所减少,大多数人都觉得日子不太好过。
当时为了保证民众不闹事,不得不用税款填补养老金与医疗金的空额;因为劳动力逐渐减少工人反而要求更多的工资,中原的消费又减少,导致工厂的利润降低,想要将厂子搬出中原。
不过当时的困境终究是过去了。大明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虽然人口从10亿降到了9亿多点儿,但人口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经济重新向好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回升,超过435年前的水平,再到现在这样的高水平。不过不是所有国家都像大明中央这样的,北汉州大陆的崇藩同样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总人口超过3亿,各项经济指标丝毫不逊色于帝国中央,经济也一直在向好发展,同样也遇到过低生育率的问题,但普通民众的社会福利远远不如帝国中央。
市面上研究中原与崇藩解决人口萎靡问题方法异同的书籍很多,会首先说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移民的问题。崇藩是通过吸引汉洲经济稍微落后藩国的人口来保证劳动力供给足够,保证养老金与医疗金充足;但中原并没有引进藩国的人口。
之后基本上就没人分析崇藩了,因为太好理解,大家都是一窝蜂的研究为什么中原能在不引进,或者说不大规模引进藩国人口的情形下渡过难关,朱师躅家里也有几本研究中原解决问题的书,允在上周末大概翻了翻。
不过允看过后,觉得这几本书都是扯淡,也不知道是写书人的水平不行,还是帝国政府不允许他们把真相写出来,忽悠外国人。毕竟现在拂有些国家也达到了几十年前中原的发展程度(指社会福利、教育普及等的发展程度,并不是指经济指标,拂国家的经济指标当然比几十年前的中原强得多),面临生育率大幅降低的问题,如果能把他们忽悠瘸了走上错误的道路,就能消除现在唯一能对大帝国联邦产生威胁的对手,善莫大焉。
允看了看新闻,又结合几本书里举得事例和数据,自己总结出了几条原因。
第一,是制度。帝国中央,是一个伪装成民主制度、但实际上仍然被人幕后控制的国家,而且这些幕后控制的人是用过控制权力的方式控制国家。这样的制度当然有不好的方面,但对于解决某些重大问题来说,还是比较好的。掌控国家的人因为是通过控制权力的方式控制国家,这就代表着他们与国家密不可分,考虑问题的时候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第二,则是国际贸易体制。这个时空并不存在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原因当然是因为当年大明帝国的崩溃啦。后来重建的大明帝国一开始没有实力重建,后来是没兴趣重建全球贸易体系。大明不仅没兴趣重建全球贸易体系,甚至对于和拂、天方、默猎加的国家打交道都没什么兴趣。允还记得,在四十多年前的时候,他带兵打败了帖木儿后还将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给俘虏了,还和他聊了一阵。帖木儿当时与允说要想国家不落后,就要与其他国家多交流(大概是这意思,具体怎么说的允也记不得了)。但允上一世在晚年的时候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控制的土地、人口已经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那还用不用和其他的国家交流?如果不与其他家进行交流,那么是否会落后?’
这个想法在允还活着的时代没有实践,因为他还要吸取弗与天方的古代科学研究成果;但后来被实践了。第二次社会革命后,大明因为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剥削拂和天方国家,这些国家又纷纷对来自帝国联邦的商品实行高额关税,帝国中央干脆停止了同斡罗斯之外的拂和天方国家的贸易,绝大多数贸易都发生在帝国联邦内部,唯一的大外部市场就是印度。
帝国中央理所当然没有落后,一直保持领先,事实证明了,当一个国家或者国家联盟的人口、资源与土地占到世界一半以上的时候(现在帝国联邦的土地与人口占到全世界的60%左右,不含南极洲),完全可以只在内部交流,不必与外部交流。
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国际自由贸易体系,这代表着外国商品不能凭借物美价廉轻而易举的打垮本国工业,同时资本无法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转移连一个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政策都没有,你怎么将钱带到其他国家?在小帝国联邦内倒是能够一直自由转移,但中原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技术工人数量、或者配套产业链,都强于小帝国联邦内的藩属地,即使工人的工资高一些,是不是要搬家去藩属地也要仔细考虑。这就避免了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制造业快速流失、本土快速空心化。
当然,随着中原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工业成本也不断升高,即使是高额关税和难以将赚到的钱带走也越来越不能阻止制造业衰落。当时国会与政府因为这个问题争论的很激烈,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不知是幸运或者国家领导的真知灼见,他们选择了正确的道路,那就是:第三,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提高工厂的科技水平,增加机器人的使用。
当时这个政策争论的非常厉害,反对者众多。从表面上看起来,提高工厂的科技水平、使用机器人会减少雇佣的工人数量,意味着更少的人能够交五项保险,养老金与医疗金会进一步萎靡,政府财政更加困难、民众的日子更不好过,这不是本末倒置么?但当时执政的人民党党首伍秉鉴认为,不提升工厂科技水平,制造业就是死路一条;对于可能造成的养老金与医疗金会进一步萎靡问题,反正现在就在用税收填补差额,增加对这些工厂的税收就好了。
伍秉鉴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对机器人征收增值税。他的理由是这样的。工人在工厂做工,要缴纳所得税,但当机器人代替工人,却不用缴纳所得税,都是干一样的工作?凭什么?这个明明应该交给政府的税收,跑到了谁的荷包里去?当然是企业主。那为什么不课税?当然,伍秉鉴也提出了税额的问题。税额不宜过高,要在保证本国制造业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征收机器人的增值税。
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允惊呆了。这是他第一世米国大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andrew yang提出的观念,这一世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允不得不感叹,他第三世的中原发展得太快了,然后将这一切归为自己第二世的功劳而沾沾自喜……
因为允没有看到这个政策是否在米国实施,不知道是否符合米国国情;但很显然,它很符合这一世大明国情,虽然企业主激烈反对,但人民党内阁与工党、大同党进行合作,在贵族的支持下,仍然通过了这个议案。
这个议案使得政府在制造业工人逐渐失业的情形下仍然能够征收到足够的税赋,用来填补失业金、养老金与医疗金的空缺,同时保证了制造业的竞争力。随着新的工作岗位的出现,年纪较轻的原工人得到了新的工作,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至于那些无法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制造业工厂,则在政府的统筹下,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转移到了藩属地与属国,少数转移到了藩国。(在小帝国联邦内以汉人为主的藩国改称藩属地、非汉人的改称属国后,藩国成为汉洲诸国与埃及戊藩的称呼)
现在中原,就业主要在服务业,制造业雇佣的工人较少,主要是机器维修人员、办公室文职人员与司机。这一世的机器人与能源科技远胜允的第一世,但在智能化与自动化方面有些差距,汽车速度更快、更节能环保,但不能自动驾驶,仍然需要大量司机。
农业也大量使用农业机械。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几乎所有丘陵地区的田地都被废弃,原本多样化的农作物也大幅度减少,驾驶车辆行驶在公路上两边都是成片的玉米或小麦;难以大规模机械化的蔬菜、水果更是无人种植。中原的田地产出只够口粮,蔬菜、水果、猪牛羊吃的饲料全部都是从南洋或印度来的。
第四,就是在非制造业,比如零售业、快餐业等限制连锁企业。同样是伍秉鉴认为,这些行业如果形成连锁企业,会导致财富向连锁企业的股东集中,降低普通人的财富,导致不公平。所以他主持在国会下院通过了一系列的议案,严格限制连锁企业。这当然使超市与商店的商品价格略高,但对于保证社会公平很有好处。
第五,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仅不缩减福利,反而提高福利。当时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出于对第二次社会革命的恐惧,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社会福利的继续提升,生育率反而又有所增长,从最低的413年1.4恢复到了465年1.89,之后一直维持在1.9上下。虽然仍不够世代更替,如果一个移民都不引进人口仍然会萎靡,但人口结构比之前的几十年好多了。
至于第六点,不能算是政府的施政:在生育率较高的时候出生的人陆续去世。随着这些人的去世,养老金与医疗金的压力骤然缓解,政府因此有了更多的钱进行再分配,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帝国中央还实行了其他许多政策,但允认为这几项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原因与施政,中原逐渐缓了过来,普通民众过上了全世界最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