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的房间还没装修,依旧是那样,加上之前买的那个椅子只能躺着,不能靠着,所以我坐在电脑面前很难受,感觉要憋死,所以我前天重新买了个椅子,背靠的那种,所以今天码字非常顺利,一个小时不到搞定了!
然后,我要去构思新文了。。。
孔子和老子,前者是儒家创始人,后者是道家创始人。
从年龄上来说,孔子比老子小了二十多岁,老子是孔子的前辈。
后世只知道百家争鸣中,儒家和道家是竞争对手,但却不知道,这两人其实是师徒关系。
孔子虽然从未拜师与老子,但有过数次拜访老子,请教学问,所以无徒弟之名,却有师徒之实。
但虽然是师徒,但两人的学问并不相同,当然并不相冲,只是方向不同。
老子的方向是天地至理,万物生死,而孔子的方向是人间百态,小事至理。
也就是说,老子讲大,孔子说小,成了两个极致。
当然,王大龙是不知道老子与孔子之间的这层关系,毕竟他学历不高,对于这种历史更是从未耳闻。
因此他搬出孔子来也只是投机取巧,不,更准确的说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纯属试试。
“既然你们道家讲的是天地大道理,那么我就讲讲儒家的做人小道理。”
记得上学时学过一本书《论语》,虽然不全,只有几句,但如果有用,那几句也就够了。
于是乎,古人老子躺在地上,呼呼大睡,一旁,王大龙正襟危坐,如同讲课。
他开始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古人老子翻了个身,但并没醒,挠了挠头,继续大睡,呼噜声更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古人老子好像做了个有蚊子的梦,双手在空中空拍一下,酣睡仍旧不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古人老子梦游,突然坐了起来,但双眼紧闭,呼噜声不断,仍是未醒。
王大龙心中偷笑,这儒家的东西果然是好东西,真的有效,然后他更加卖力的讲论语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人老子双腿盘坐,正襟危坐,好似即将讲课,但并未有动作,仅仅只是呼噜声消失。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人老子终于睁开眼来,只是双眼显得有些无神,好似灵魂不在,或者灵魂还没醒来,只是身体醒来。
王大龙再接再厉,加把劲,大声讲。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古人老子双眼终于有神,他看着王大龙,好似想起了一个人,那个人,虽不是他的学生,但却有师徒之实,那个人叫孔丘。
王大龙欣慰不已,感谢当年学校老师教过论语,原本以为没卵用,结果居然在这时候派上用场了,真是感谢老师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时候,古人老子终于再次开口说话了。
他看着王大龙,点了点头,微笑道:“这可是孔丘所言?”
王大龙知道孔丘是孔子,但他惊讶与老子居然知道孔丘是谁,难不成他们两个人认识?
古人老子知道王大龙心中疑惑,便自顾自的开始讲起自己与孔丘之间的故事。
“那年,孔丘十七,问礼于吾,吾知无不言”
古人老子讲的兴起,越回忆越多,根本停不下来。
当他觉得有些口干舌燥的时候,他才注意到自己忽略了王大龙的存在,结果当他想问问王大龙知不知道后来孔丘的经历时,后者已经昏倒在地。
不知道是因为又饿又累,又干又渴晕倒的,还是因为他的滔滔不绝而晕倒的。
古人老子轻轻摇头,笑道:“孔丘所想,与吾不同,吾求天地大道,他寻人间百态,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言之有理,大小道理,皆是道理,恭喜过关。”
然后只见他第一次站起身来,露出身下的地面。
平坦的地面上有一扇门的形状,在门的中央有一个门把手。
古人老子拉住门把手,然后缓缓拉了起来。
只见那扇门被打开,露出一个漆黑的洞!
古人老子将晕倒的王大龙拖到洞边上,然后用力一踹,后者落入洞中,消失不见,许久都没有听见声音,想来是深不见底。
古人老子对着黑洞挥手,嘴里说着,“小友,一路走好,恕不远送。”
然后他关上了这扇门,又重新坐了下来,继续等待下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古人老子是真的古人老子,真的是2500年前那个骑着青牛消失在函谷关外的那个老子。
他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他真的活了2500多年,他真的见到了许许多多历史上有名的人。
在他之前,那里就有白骨堆,所以他说的自己是三千五百二十人之首是对的。
原本他也会成为那堆白骨中的一具白骨,但可能因为他的生死无为,大道自然,居然得到了一个选择就此死去,或者,做一个守关人。
老子本欲就此死去,因为生死无常,时常有之,早死晚死罢了。
但对方给出了一个条件,对他来说值得活下去,做一个守关人的条件:接下来会有懂得至深之理的人来冲关,过与不过,由你定。
作为一个在一门学问、道理上走的极远的人,并且在同时代无人能超越的情况下,老子期待出现同样明白至理的人。
道者,喜好论道,所以他答应了。
对方也真的做到,陆陆续续的送来了懂得不同道理的人。
能过关之人,皆是悟得至深之理的人。
至于王大龙,虽然他不懂得什么至深之理,但因为他所说乃是老子旧人之语,这便够了。
严格来说,这是开后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