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最近很忙,尤其是新的右副都御史来了之后。
官场里大家都是聪明人,一丁点的风吹草动,就能看出端倪来。
联想到年前一直在鼓风政体改革,新科状元又是凭改革的策论拿的头名。这一下,所有人都知道,朝政肯定是有所变动了。
特别是当陈玉被宣布担任右副都御史这样史无前例的重任之后,大家就都明白了,此次政体改革的重点就在都察院。
要不是因为河北梁家的叛乱,估计三月份的时候,改革就要开始了。
不过这个空档倒也很好,给了大家足够的准备时间。因此现在忙起来,整个都察院还是有条不紊。
此时作为右副都御史,整个都察院改革核心的陈玉,正在跟都察院的大佬们商讨之中。
他有一个宏大的计划,着实把各位大佬吓的不轻。
“按照陛下的意思,咱们都察院这一次彻底独立出来,那么就要对我们拥有的职权和义务有明确的认识。以往我们的做事方法,显然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要更加完善起来,让我们都察院的影响力覆盖到整个大乾才行。”
坐在上首的人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冼封。
虽然如今都察院的改革千头万绪,忙碌不堪,但冼封却甘之如饴,精力旺盛。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升官了。
他也是跟随乾丰帝起家的老人,当年就是负责风纪督察的,并且功绩卓越。因此大乾建立之后,根据他的工作和品性,所以担任了都察院右都御史,成为了所有官员头上的太阿神剑。
按理说,都察院的头头,绝对是足够位高权重了。
但冼封却很不满意,觉得自己还能更进一步。
毕竟没有经过内阁,没有做过首辅,就不算是文臣的终点,仕途就等于充满了缺憾。
奈何左孟尝等人越老越妖,越做越好,始终都让他看不到机会。
这么多年来,冼封每日里都忍不住叹息几声,感慨命运的不公。
原本他以为,自己最终也就在都察院右都御史的位置上致仕了。没想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的仕途竟然出现了转折。
要说这一次都察院的改革,受益最大的是谁?
毫无疑问,就是他冼封了。
因为都察院从行政系统独立出来,自成一系,都察院的头头一跃成为了正一品,已然和内阁首辅平级了。
最最重要的是,从今以后他只对皇帝负责了。内阁首辅不管多么的位高权重,也管不到他的头上了。
相反,从今以后内阁首辅面对都察院的时候也要谨小慎微。
一旦被都察院发现内阁首辅玩忽职守、贪污受贿等各种罪行,就可以直接动手。
别担心,从今以后都察院的御史们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因为拉下一个内阁首辅来,按照章程可以直接官升五级,奖万金。所谓的升官发财,还有比这个更让人眼红的吗?
这段时间来,都察院里也是风起云涌,变化甚多。
为了保持都察院的独立,冼封、陈玉等人也是煞费苦心。前前后后把一些和外界纠缠不休的人,全都剔除了出去。
但陈玉觉得这还不够,都察院要真的茁壮成长起来,还需要做的更多。
“我们大乾很大,不光仅仅只有长安城。外面还有那么大的天地,没有纳入我们都察院的监管。所以下官认为,我们必须要把我们的触角延伸出去,把我们的监管辐射到大乾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地做到普天之下不会有任何一丝一毫灰暗的地方存在,要让我们大乾所有的官员都时刻保持警醒之心,尽最大的可能阻止他们的堕落腐化。”
来自于后世的陈玉很清楚,权力一旦缺乏了监管,那么腐化的速度一定不会比盛夏里的食物慢。
只可惜,古代虽然有大理寺、都察院、锦衣卫等种种司法机构,但限于认识,这些机构的影响力实在是差的太远。
就比如都察院,除了在长安城之外,竟然在地方上没有一个常驻机构。
长安城因为就在眼皮子底下,都察院还能时时监督。可其他的地方,官员们基本上就跟土皇帝一样,为所欲为。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如今都察院从行政机构里被独立了出来,陈玉很怕所有的官僚联合起来,让都察院边缘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都察院就不能变成瞎子聋子,就要主动走出去,主动展示獠牙,让官僚们忌惮畏惧,再不敢和国法相抗衡。
左都御史康裕皱着眉头,对于陈玉的大胆想法有点接受不能。
“我们都察院以往也有巡查御史,每年也派了大量的御史下去,着实处理了不少的案件。既然以往的做法卓有成效,又何必大张旗鼓地去扩大规模,徒增靡费呢?”
他的顾虑,别人回答不了,只有陈玉亲自来解惑。
“如果是以前,这样做其实也没有什么。但如今我们都察院背后没有了倚靠,我们自成一体,未来将会面临数之不尽的困难。毫不客气地说,从今以后,我们都察院在整个官场,可以说是举目皆敌。而且依据职能来看,我们也没办法和其他的部门走的太近。我们要是不想变成无所事事的废物,那么就只能主动出击。因此下官认为,我们都察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一座长安城内。只有我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不会被无视。”
他的话让会议室内的众人沉默了下来,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之前大家都在振奋都察院不是后娘养的,可以顶天立地了,并没有想那么多。
可现在却猛然发现,都察院是变强了,可是也变的孤单了。
以往还能和其他的部门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从今以后,显然就只能有一边好了。
人都是自私的生物,进入官场,大家自然都想着升官发财。
都察院因为其特殊性,想要升官发财必然要踩着别人的脑袋,自然会被其他的官员视为仇寇。
今后是甭想着得到别人的帮助,都察院就只能孤军奋斗了。
一般来说,在官场上没有朋友,显然是寸步难行的。但都察院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有什么朋友的。
无论是冼封,还是康裕全都很清楚,今后都察院只能自立自强了。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像陈玉所说的那样,必须要将都察院的职能发挥到极限才行。
既然不能和其他的官僚成为朋友,那么就干脆壁垒分明好了。
就在他们在思索和困扰的时候,陈玉接下来的话,一下子击破了他们的犹疑。
“还有就是,从今以后咱们都察院的官员不能外调任职,可都察院内部的位子又是有限的。各位大人有没有想过,今后立功该赏的御史们,又如何安排?”
这话让冼封和康裕悚然而惊,才发现脚底下还有这么大的一颗定时炸弹呢。
都察院大不大?
很大。
上上下下加起来起码超过五百多名御史,即使在京城里也是最大的部门之一。
以往都察院位列九卿,地位低于内阁和六部,自身也只是很多官员的一个跳板而已,自然没有什么顾虑。
都察院里的御史来来去去,前途自然不需要担忧。
可如今不同了,都察院和其他的部门分割开来,官员也不再互相流动,这就成为大问题了。
大家进入官场是为了升官发财的,可都察院却没有那么多的官位可以提供,那谁还愿意来这种得罪人的地方?
不说什么微言大义,这就是实打实的问题。冼封、康裕、陈玉等人不解决好了,所谓的都察院改革,那必将是一句笑话。
见冼封和康裕动容了,陈玉才能继续下去。
“所以我们要把都察院建立起来严格和分明的上下级制度,来给大家提供上升的空间。光有中央的最高检察院还不行,我们还要在各地建立路级、府级、县级的检察院。就像刚刚考中进士的人从县令做起一样,先入职的御史也要从县级做起,依靠成绩和资历来慢慢提升,形成一套完成的制度才行。”
后世的各部门逐级设立的状况,陈玉可是太清楚了,也知道这是很有必要的。
不像这个时代,中央还算是职权分明、互相牵制,到了地方上就显得比较原始了。
就拿一个县级政府来说,最高的行政长官是县令,县令的助手是县丞。
两人相辅相成,也有互相监督的意思在里面。
但是很显然,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仅仅只靠两个人来实现权力的平衡,明显是不现实的。
一旦两人中有一个强势,必然会取得主导权,让一个人口众多的县笼罩在其的权势之下,可谓是只手遮天。
历朝历代,怎么解决皇权不下乡、中央对地方干涉力度不足的情况,都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而且上千年来都没有做到。
陈玉相信,乾丰帝在思索办法。
这才是他看到自己的政体改革方案才会奉若至宝的原因。
这个判断,让他可以放心大胆地拿出很多看似激进的办法,也不怕会引起反弹之类的。
而且他很确信,自己拿出这个办法来,一定会被乾丰帝和朝中的大佬们看到厉害之处,并延展开来。
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在这个时代看到县政府、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等耳熟能详的部门了。
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会前所未有的加强,对于中华的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会有着深刻的久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