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决斗者的命运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就在家仆用大勺子给各位英雄依次添上“兰陵美酒”之际,突见又有家仆来禀告道:“启禀大人!门外又来了三位要拜见司马大人。”

“呵!这可真是神了,来访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一番一番的真让我司马福应接不暇。这三位来者又是何人?”

“回禀大人!他们各自声称是嘉陵王、鬼见愁、臭万里。”

“什么?”信陵**勇汉不乐道:“我们正要品尝郁金香一般的兰陵美酒,他鬼见愁和臭万里来此做甚?真是扫兴!”

“算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司马福却满不在乎地说道:“管他什么鬼见愁、臭万里还是香万里的,来的都是客。快快有请。”

“是!”家仆应声而去。很快,一前一后来了两名携剑武士,在他俩身后,是一名无腿先生手扶轮椅缓缓而至。对这两坐在轮椅上的无腿先生,凡是江湖中人都明白,这就是人称“鬼见愁”的刘西周。他曾被陈抟?陈道长编入《乱世名侠录》,一直未曾谋面。如今他突然出现,必定是“鬼见了也发愁”的人物。因为在《名侠录》里,他被列入魂鬼系列,轻易不出现,一旦出现,那必定是“人人见了人人愁,鬼魂见了鬼魂愁”,故简而化之“鬼见愁”。

这时,只见“鬼见愁”前面的青衣剑客拱手施礼说道:“在下嘉陵王刘嘉陵,特来拜见司马大人。”

“免礼!免礼!”司马福含笑寒暄,问道:“请问这位是……”

闻听主人垂问,刘嘉陵身边的黄衣剑客连忙施礼答道:“大人!在下万年青,江湖人给我起了个很不好听的名号,人人都叫我臭万里。其实我哪是臭万里,应该是万年轻、万里香才对。”

“哈!哈!哈!”司马福不由大笑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绰号只不过是人的一般记号,不必过于当真!有朋友来访,何来臭、何来愁之说?我想你就不必忧虑了。”

“司马大人言之有理!”只见“鬼见愁”缓缓扶着轮椅上前说道:“在下刘西周,我想就不必再向大人和各位英雄作介绍了吧。”

“好!好!请三位入席,我们举杯同庆。”司马福说完,便和众位英雄纷纷举起“兰陵美酒”,共同庆贺今晚的英雄大聚会。

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司马府举行的这场英雄大聚会,他们最终还是要劳燕纷飞、各自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岗位中去。但是,经过这场大聚会,各方英雄豪杰得以交流和切磋武艺,增进了相互了解,对发扬中原武术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更可喜的是,经过这场大聚会,纵横天下、行侠仗义的游击大队又得以壮大。先是有“四大铃王”和“旋风十八骑”加入,随后兰陵王、信陵王和嘉陵王也纷纷加入。由于各自的志向原因,在场的34位“天下第一”和鬼见愁、臭万里并没有加入游击队。这样,游击大队由来虞山之前的33位一下子猛增到58位,阵容得以强大,声名更是风靡江湖、威震朝野。其中经过排列重新组合的陵王,已由原来的“十四陵王”,加上“四大陵王”及信陵王、嘉陵王共计是“二十陵王”,真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陵王”大团结!各个陵王以及各位游击队员无不为此而感到兴奋无比、踌躇满志,都希望在未来以后的日子里发挥才智、建功立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负。故此,游击大队应苏州刺史大人之请,准备继续留在苏州,为民为官做出一些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壮举!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就在今夜子时,各路英雄纷纷“兴尽晚回舟”的路途中,那位头戴斗笠的蓝衣刀客再次出现——但见一道亮光闪过,人头飞落,无形无影,无声无息,诸多“天下第一”纷纷倒地!他们不是“误入藕花深处”,而是误入人间地狱。仅仅在乌衣巷这个小小的巷落里,一群半醉半醒的“天下第一”纷纷毙命于“闪电不及”的刀光之下。他们正是“天下第一拳”洪一彪、“天下第一腿”刘关山、“天下第一掌”张德芳、“天下第一戟”吕文龙、“天下第一斧”李霸山、“天下第一钥”陆振飞、“天下第一钩”唐发根整整七位!可怜可叹!他们拼死拼活所争得的名号就这样短暂地昙花一现便随他们身归那世去了。这就是他们的命运!决斗者的命运。

掠过这悲惨的一幕,让我们去品受一下古城苏州的另一个夜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唐代诗人张继泊舟于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夜色蓝山,吸引着这位羁旅愁怀的客子,使他触景生情,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古庄典雅、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自此之后,虽然还有不少诗人又描写过“枫桥”、“夜半钟声”,但是已没有人再能够达到张继的艺术水平,可以说这首《枫桥夜泊》已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出神入化、至高无上(尚)的思想艺术境界,天下绝纶,“天下第一”,冠甲天下,无人可比!

枫桥古镇位于大运河(此段今称上塘河)、古驿道与枫江的交汇处,沿河湾形成两条市街——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随河成市,因水成街,依寺成镇,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韵。

市镇的形成和兴盛得益于古驿道和大运河。途经枫桥的古道东连阊门,西通望亭、无锡,汉唐以来就是苏州连接内地的交通干道。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江南运河疏浚开通,从杭州扬帆直上,经苏州,渡长江,可直抵中原,形成了以古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水系,直接促进了沿河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枫桥地处水陆孔道,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南宋诗人范成大《枫桥》诗:

朱门白壁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

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

行旅休憩,商贾聚集,使这里的市井日益繁殷。宋元之际,释英《重到枫桥》有“晚泊枫桥市,冥搜忆旧游”之句,此时的枫桥已经以市肆闻名遐迩。

明人郑若曾在《枫桥险要说》中记载:“自阊门至枫桥将十里,南北二岸民居栉比,而南岸尤盛。凡四方难得之货,靡所不有过者,烂然夺目。枫桥尤为商舶渊数,上江、江北菽、粟、棉花大贸易咸聚焉。南北往来之客,停挠解维,俱在于此。”他又在《阊西筑城论》中说:“阊至枫桥数里间;商民居积所萃,视他省一雄郡矣。”唐伯虎也有诗云:“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当时,金阊枫桥的繁华已不亚于姑苏城内,以致有人提议要在阊胥迤西一带扩建城池。

及至清代,以枫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米豆集散地,其繁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天下四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枫桥一带的名人第宅、园圃亭林比户而起,如殷裴仲的松鹤堂:戈载、戈宙襄的广居,惠磐卿的冷香别馆,段玉裁寄居的一枝园,顾广折的思适斋等,其中袁廷祷的渔隐小圃尤擅楼台泉石之胜。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进逼苏城,清军一炬,使十里官塘化为一片焦土。从此,枫桥由金阊沿河的商业中心衰落为郊外乡间小镇。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古镇进行了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镇东入口处建造了古色古香的枫桥史迹史料陈列馆(现称枫桥苑)、寒山别院,以及游船码头和停车场,整洁的石板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色工艺品争艳斗妍,中外游客熙熙攘攘。寒山寺弄口的枫桥书场,高朋满座,一曲曲弹词开篇,伴随着叮叮咯咯的弦索之声,使整个古镇沉浸在浓浓的水乡风情之中。

枫桥,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犹如一弯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枫江,又称枫桥塘、枫里星河,南接胥江、越来溪,是苏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条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曰“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末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著名歌星毛宁所唱《涛声依旧》就是由此诗演化而来。张祜的《枫桥》(一作杜牧《怀吴中冯秀才》)也是广为传诵的佳作,诗云: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

惟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投笔从戎,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诗云: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末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咏之作不胜枚举,明人高启在《泊枫桥》中发出这样的感叹: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枫桥,旧又作封桥,同音字的通用。北宋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指出:

普明禅院,在吴县西十里枫桥。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之,张继有《晚泊》一绝。孙承祐尝于此建塔。近长老僧庆来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饰完备,面山临水,可以游息。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士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文中提到的“今丞相王郇公”,就是宋仁宗时大学士王硅,曾书写《枫桥夜泊》诗碑,立石寺中。王硅和朱长文都认为桥名当作“枫桥”。但是,明初卢熊在《苏州府志》中则有不同的见解:

枫桥,去阊门七里。《豹隐纪谈》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宇,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迺所写,施封桥寺”。作“枫”者非。熊尝见佛书,曹氏所写,益可信云。 其实,在苏州古地名中,歧文异字是常见的现象。据《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载,“阊门”又作“昌门”,“匠门”又作“将门”,“葑门”又“封门”,都是信手拈来的实例。“枫桥”与“封桥”,大概也只是正称和俗称之别。

枫桥是苏州有名的古迹,始建年代不详。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的唐代古桥早已不存,现在的这座半圆形单孔石桥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桥长三十九点六米,宽五点二七米,跨度十米,东堍与铁铃关相连。游人可乘坐画舫,穿行桥洞,在水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领略《枫桥夜泊》的意境。

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抚御史尚维持为抵御倭寇而建。据方志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烧阊阎门枫桥一带,“焚掠殆遍”,“积蓄纤悉无遗”。一年后,倭寇又自浒墅关窜犯枫桥。经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明人郑若曾在《枫桥险要说》中记载:“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盛于阊门。倭寇垂涎,往事可鉴。枫桥北近射读、长荡,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热中者,城内十一,而此地十九。”为了加强金阊一带的防卫,枫桥敌楼拔地而起,“方广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垒石为基,四面瓷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平时可以登高僚望,巡视戒备,战时可以举烟报警,藏军固守,与关前的河道、桥梁构成一道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军事屏障。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关楼重修。次年,巡抚陶渤将其改建为文昌阁,以昌文运。现在铁铃关上的楼阁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台仍是明清故物。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敌楼和木渎敌楼,葑门敌楼早己废毁,木渎楼的残基也于五十年代拆除。因此,铁铃关就成为苏州惟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

铁铃关与枫桥相连,桥蕴姑苏水乡之秀,楼显古道关隘之雄,刚柔兼济,堪称江南绝景。清人吴照《寒山寺题壁》诗云:

漠漠云低水国天,吴江风景剧可怜。

铁铃关外烟如画,人立枫桥数客船。

江村桥在寒山寺前,与枫桥南北相对,同卧枫江。河对岸就是昔日有名的西塘,旧有法华庵、听钟桥、渔隐小圃等胜迹,曾是文人诗酒留连的地方。

现存花岗石单孔石桥系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桥长三十八点七米,宽三米,跨度七点四米。置身桥上,寒山寺的殿堂楼阁、泉石花木历历在目;漫步对岸,透过桥洞可见寺院照墙,古桥宝刹,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

然而,就在《枫桥夜泊》这诗成几十年之后的大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今春月夜,“此去经年”,同样是一个幽雅迷人的“良辰美景”,这里却成了一个杀人现场,大煞风景。这可是一代大唐诗人张继万万没有料想到的,如若他泉下有知,当可为死去的冤魂再度悲吟一首。但是,他又如何能够亲耳目睹这悲惨凄厉的杀人场面和现场惨状呢?只有后文为之添上:《枫桥惨案》“月落乌啼恨满天,江枫桥上出惨案;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无人还。”

枫桥之上、桥湾之畔,月光之下,但见几道亮光闪过,血腥横飞,人头飞落,无形无影,无声无息,诸多“天下第一”纷纷在“夜半钟声”之中一一倒地。他们已再也无从搭上自己的“客船”,便远远超度于银河之外!他们正是“天下第一带”韦成魔、“天下第一弹”李克富、“天下第一脚”于留风、“天下第一夹”李咸海、“天下第一指”海深法师、“天下第一头”黄天荡、“天下第一擒”秦德力整整七人!可叹可惋!在这幽美的春光月夜,诸多“天下第一”竟命丧枫桥与河湾,怎么不令人悲痛惋惜,怎么不令人感到大煞风景,又怎么不令人满腔怒火呢?

同样是在月光之下的“夜半钟声”的莹绕之中,只见又是几道亮光闪过,顿时人头横飞,血腥四溢,几乎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一群半梦半醒的“天下第一”又不知不觉地毙命于“闪电不及”的刀光之下!他们正是“天下第一杖”凌空长老,“天下第一爪”孙正青,“天下第一箭”赵子云,“天下第一勺”稽福来,“天下第一剪”王天剑,“天下第一轮”司马克,“天下第一绳”东郭明,又整整是七位。真是“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之风云”,风光一时的“天下第一”竟在一夜之间惨死过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们拼死决斗挣得而来的名誉称号竟招来了杀身之祸,真是得不偿失、后悔莫及!莫如归去、激流勇退可保全身。

所谓“明哲保身尊富贵,英雄退步寄神仙”,在这世乱纷纷的年代,这句至理名言尤为适用。“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这意思是说,“五代纷乱至极,天地无道,贤士归隐,这是当时的风气。”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邪气挡道,正人义士均受邪恶排挤、陷害。无论是官场、商界,还是江湖、武林,一时正不压邪,邪恶猖獗。倾然间所冒出的“天下第一”,“邪恶的力量”又岂能容忍他们高高在上而气压群魔呢?不知不觉之中,这正、邪之间的矛盾已达到白刃相见、短兵相接的地步,这也许是个必然。然而,事到如今,这种状况难道就这么任由发展、无从扭转了么?别无办法,这就要看今后正、邪之间拼死较量的结局和命运了。

异日,三月八日,惨案轰动整个苏州城,号称“天一惨案”。消息飞快,不胫而走。

江南武林,名城杭州。吴越王钱镠即日升殿,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国事。对于苏州发生的“天一惨案”,钱镠特命御林军指挥使兼湖州刺史钱镖前往苏州督办,严令苏州刺史司马福择日破案,及早捉拿凶手归案正法。司马福对于自己所辖之区发生这等惨案,自然是怒火中烧,当然自己也是难辞其咎。他本意地想为吴越国招幕武林勇士以图为国效力,但事与愿违,好事没有做成,反惹一身骚,坏事却接连不断,这怎么不令他窝火呢?如今钦差大臣钱镖亲自来督案,他司马福弄不好是要丢掉头上这乌纱帽的。好在司马福尚有众多武林英雄陪伴左右,为他献计献策,使这桩“天一惨案”终于有了眉目和线索——凶手就是虞山隐者“闪电不及”方可贵。为此,司马福调动官府力量,以及在诸多“天下第一”,但也只剩下了13位,和“徐州云龙湖游击大队”的协助之下,开始围剿虞山山林,准备一举擒获杀人凶手方可贵。

虞山脚下,漫山遍野的官兵已在搜索前进。苏州刺史司马福亲自带队搜山,在他的坐骑左右,除了几位贴身侍卫之外,紧随其左右及身后的便是游击大队及剩余的十三条“天下第一”。真可谓是浩浩荡荡,箭在弦上,似乎有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叶总指挥!”只见司马福坐在马鞍之上边行边问道:“你对此次的搜捕行动抱有多大把握?”

闻听刺史大人垂问,叶无双立即回应道:“把握倒是不大。但我敢保证凶手一定还在山上。因为据我潜伏山间的游击队员来报,头戴斗笠的蓝衣刀客已经潜入山林。随后我们就快马加鞭赶至此地,已把整个虞山围个里三层、外三层,相信凶手插翅难飞!”

“咳!为了这么一个凶手,竟让我劳军伤财,大肆搜捕!即使抓到他,就不定我又是损兵折将,得不偿失。万一吴越王怪罪下来,怕我是该解甲归田了。”

“大人何必忧虑!”叶无双当即劝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这是自然之理,任何人都改变不了。如今江湖险恶,世道混乱,难免有居心叵测之人会趁火打劫、混水摸鱼,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就说这凶手在一夜之间竟整整杀了二十一位‘天下第一’,他为了什么,鬼知道?这种事既已发生,能怨着谁?难道能怨着大人你吗?大人何罪之有?这种事不可预见性太大,谁也没有把握和能力杜绝此类事件,这只能就事论事,寻找事因,抓捕凶手。吴越王怎么会怪罪大人你呢?”

“话虽这么说,可在我辖区发生这等事,我作为当地父母官,多少都有点责任。希望我还有机会将功补过!”

“启禀司马大人!山中各个墓祠寺院以及秦坡飞涧,凡是能容身之所,我大队官兵业已搜遍,尚未发现凶犯踪迹。”

“继续严密搜查,不可有丝毫漏洞。”

“是!”这名校官继续领命而去。

此时,司马福坐在马鞍之上抬头仰望着虞山山林,不禁感触道:“我们的包围圈已是越来越小,可想搜到这么一个‘闪电不及’的凶手,还是难如大海捞针哪!”

“司马大人莫要忘了,我们现在已是大军压境、高手如云,一旦他出现,一定能将他擒拿归案。”叶无双说到这,便向身后的游击队员挥手命令道:“各位英雄,你们一同向山顶进发,不可单独行动。”

“是!”一大帮游击队员纷纷领命纵马飞驰前行,很快便来到了半山腰。至此,山道已尽,英雄末路,众人不得不落身下马会同沿途官兵攀援而上,四处寻察着周围的风吹草动,人人是兵刃在手、高度戒备;生怕有一丝闪失,便会有“闪电不及”飞身而出、大开杀戮。

一切都是在高度紧张中进行,静悄悄的一片,相互之间已能聆听到对方的呼吸和心跳。满山进行“地毯式搜索”的官兵和武士已将片片包围圈收缩一处,一部分人已在山顶会师。但是,目标始终未能出现。

“各位快看!”只见零陵王金叶从一片草丛中挑出一团蓝色衣服和斗笠,说道:“这一定是凶手的遗物。”

闻听有人喊了这么一嗓子,在场之众无不警觉地各操兵器,严阵以待。然而当他们看到是自己人发现了山间衣物,紧绷着的一根弦才略有放松。但是,黄陵王黄子灵却突然大叫道:“不好!快看看四周有没有士兵的尸体?”

听到黄子陵的提醒,金叶和众人立即就地开始仔细搜寻。果然就在此处的草丛之下,发现了一位被剥去外衣的士兵尸体。

“凶手就在官兵里!”不知是谁这么高喊了一嗓子。顿时,全场的官兵惊心动魄,如临大敌,头皮发麻,冷气直冒。他们全全手握刀枪互相寻望,除了一部分熟悉的面孔,其余便都是相似连绵的陌生面孔。谁是凶手?天知道,鬼知道?谁敢断定?仿佛官兵之内暗藏着一股杀气,一触便可爆发一场内战。

就在众人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大眼瞪小眼”之际,突然有一位头戴斗笠的白衣剑客凌空飞落在了一颗山石之上。这突如其来的一位白衣剑客,刹时改变了全场的紧张气氛,众人的目光无不被他所吸引。凭一些人的清晰印象,来者不是别人,正是两天前曾出现在虞山武林大会上的“随风飘”隋大侠。

“各位英雄!你们要找的凶手,已换了服装正往西北山间逃窜。不要在此浪费时间了。”隋风飘说完,再次转身凌空,踪迹不见。

“全体听令!向西北追击。”一名校官发号施令过后,无数官兵立即调转矛头,向虞山西北方向加速追击。于此同时,游击大队各位好汉更是不甘示弱,纷纷使出脚底真功,飞速向前追赶。

话说在虞山西北麓,越过一片封山搜林的大队官兵,一名携刀士兵正在山林之中急急穿行。正行间,突然飞身飘下一位头戴斗笠的白衣剑客立身拦住了他的去路。此人不是旁人,正是“随风飘”。

“呛啷”一声脆响,顿见山间打了一道亮闪,隋风飘已握剑在手,冲对方喝道:“姓方的,你不用装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赶快束手就擒!”

“请问阁下是……”

“隋风飘!”

“哦!你说是‘随风飘’,难怪我没有逃脱你的眼睛。不过现在你知道已经迟了,你来受死吧!”方可贵说完,抽刀直取“随风飘”。隋风飘见状,不敢怠慢,立即凌空飞身,舞剑护体。然而,即使这样,他的剑身还是被“闪电不及”的刀锋削下了半截!

“啊!……”隋风飘大惊,知道对方手握的是口削铁如泥的宝刀,何况人的血肉之躯?想至此处,他奋力将手中的半截剑身掷向方可贵,同时纵身离去。

且说此时的方可贵用刀削落迎面飞来的半截剑,再举目寻找“随风飘”,哪里还有他的影子?四处早已空无一人、静寂一片。但是很快,他已能听到身后吵吵嚷嚷前来追击的大队官兵。

“哼!想抓我?做梦去吧!”“闪电不及”心中暗语一声,纵身踪迹不见。

至此,这场虞山大搜捕可以断定已是失败。任凭无数官兵和英雄志士怎样搜查和追击,已是徒劳无益,最终无功而返。

扬州,曾是隋炀帝杨广的葬身之地,至今五代十国之期,这里已是淮南王杨隆演的幕府所在。淮南与吴越之间平地接壤,连年为争夺州城开战,仇恨甚深。苏州原在淮南治下,后被吴越夺下。淮南王杨隆演怎肯轻易罢休?把这么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苏州拱手让给吴越,他怎么对得起淮南的万众军民?所以,淮南王杨隆演一直存有伺机夺回苏州之心。为此,他已暗派幕僚司马乘风前往苏州刺史府去当说客,试图将司马福拉拢(笼)在淮南治下。于此同时,他秘密加派了江湖武林高手前往虞山武林大会去争夺“天下第一”,借以将他们按插在苏州官府,以求为他日所用。而且他还密令这些人,一旦司马乘风存有异心,归顺吴越,那司马乘风的日子也就算活到头了。如今,苏州发生“天一惨案”,淮南王杨隆演自然是心中欢喜、幸灾乐祸。其实他心中比谁都明白,这一定是他所重金收买的勇士干出的一手杰作!而且他相信,他的这位勇士就会前来向他复命。杨隆演正在幕府得意洋洋之际,突然有侍官李俨前来禀报道:“王家千岁,有人求见!”说着,李俨将一块黄金令牌递给了淮南王。杨隆演接过令牌,心中大喜,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快快有请!”时辰不大,只见一位身着吴越军服的士兵走进了王府密室。剩下的事,便不得而知了。

郑州城内,黄金府第,在这世乱纷纷的年代敢以“黄金府”三字命名以壮家威的人物,足可见其实力之雄厚、不怕贼来抢!这是何等的家当!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威不可慑!何等的凛然不可侵犯!你道这是何人府第?实不相瞒,这就是名歌传诵当今武林四大高手之一“富贵王侯黄金殿”的黄金府。此人姓黄,名金殿,郑州人士,家资万贯,良田千顷,官封大梁国侯爵,其富贵冠甲天下,金钱铺地,黄金满堂,故名黄金殿,取府第之名为“黄金府”,而且这三个字也全是由黄金铸造而成。此人不但武功高强,而且其门下更是家将数百、高手如云,实乃是“天下第一”的名门望族。前文说过,在黄河岸边被契丹杀手阿里耶库尔杀死的“黄河三剑客”,即黄金振、黄金河和黄金水,这黄金殿就是他们三兄弟的族兄!

这时,黄金殿正坐在书房内翻阅《史记》,一名家仆匆匆来报:“启禀主人!东京汴梁建昌宫使陈大人求见。”

“哦!陈大人!快随我出门迎接!”

于是,黄金殿稍加整顿衣冠,匆匆走出书房。远远地,黄金殿就已看到身着紫袍的建昌宫使迎面向他走来,在他的一左一右,还跟着两位具有百步威风的贴身带刀侍卫。由远及近,很快就能清晰地看清这位东京建昌宫使陈大人的真实面目。实不相瞒,此人正是原长安天子程福贵手下的左丞相陈田中。没想到时过境迁,他已摇身一变,成为大梁皇帝手下的建昌宫使,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自叹不如。若问这建昌宫使的官职有多高多大,你听到下面的叙述,自然心中有数。早在大梁皇帝朱温?朱全忠改王称帝建大梁国之初,即公元907年5月,梁帝以东都汴梁旧第为建昌宫,改建昌院事为建昌宫使。第二年,公元908年,梁帝以韩建为侍中,兼建昌宫使。后来,朱温次假子博王友文,帝特爱之,常留守东都,兼建昌宫使。再往后来,第三任建昌宫使便传到了陈田中足下。这便是建昌宫使的来历,其职位和权力的大小高低,由此可见一斑。

“哎呀!陈大人!黄某人不知你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失敬!失敬!”

“嗳!哪里!哪里!咱俩谁跟谁?我这不是如到自己家一样自个儿走进来了么?”

“那是!那是!陈大人请随我到书房一絮。”于是,黄金殿在前引路,领着陈田中及他的两名带刀侍卫走向了自己的书房。

“陈大人请坐。”

“嗳!不用忙!来我给你们互相介绍一下。”只见陈田中乐呵呵地向黄金殿指着他的两位贴身侍卫说道:“这两位曾经是长安天子程福贵手下的秘密武器,从未使用过,是大内之中的大内高手。其实早已被我挖掘使用,至今才开始在官场和江湖上露面。他们就是‘小李飞镖’李小龙和‘小李飞刀’李小虎亲哥俩。”

“哦!久闻大名!久闻大名!幸会!幸会!”黄金殿不由用欣赏的目光打量着李小龙和李小虎连连称赞,江湖上早已盛名远扬的“小李飞镖”和“小李飞刀”,他今日终得一见。所谓“英雄爱好汉,好汉爱英雄”,李小龙和李小虎对黄金殿的大名更是久有耳闻。今日通过建昌宫使陈大人的成全,他们三位武林豪杰终于能够在郑州“黄金府”得以相识,并且结为武林好友。

说到这,咱们必须暂停一下,略作介绍和回放一下剧情。这“小李飞镖”李小龙和“小李飞刀”李小虎亲哥俩如今已在郑州黄金府初露头脚,而且身着官服、腰佩定刀,但是,他们各自身中看不见的暗器,却是足以震慑武林界的,那就是小飞镖和小飞刀。这“小李飞镖”和“小李飞刀”是一对亲哥俩,一个叫李小龙,善使小飞镖,镖上镌刻“李”字;另一个叫李小虎,善使小飞刀,小刀上同样镌刻有“李”字,号称“龙镖虎刀”。这兄弟二人,就是长安天子不到万不得己之际不肯使用的秘密武器,可以说他们是大内之中的大内高手,江湖武林界并无“小李飞镖”和“小李飞刀”的绰号流传。

李小龙和李小虎今日首次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哥俩是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也就是说李小龙是瘦高个,李小虎则偏矮稍胖,李小龙为兄,李小虎为弟。今日他俩虽说是首次出现,但是在前文书“105、全军覆灭”之前的那一章节里我们已经提到过这两位人物。不知各位还是否有印象?当时,长安天子收到丞相陈田中的密函,中伤黄重阳黄大人为内奸,天子便将他五花大绑,黄重阳正要为自己辩解而欲道出绝密之事之际,他却被长安天子的秘密武器之一的“小李飞镖”杀人灭口。这一事件的发生,不要说别人,就是长安天子程福贵也道不出个所以然。其实长安天子哪里明白,他的两个秘密武器年久不用,却早已被左相陈田中暗中挖掘使用,杀掉政敌黄重阳正是他密令“小李飞镖”李小龙所为。因为黄重阳在契丹军营已按插秘密间谍,越来越会阻碍他陈田中的军国大计,故此他首先向天子密奏黄重阳暗通契丹,与契丹大臣袍笏梅交往甚密;紧接着他就密令李小龙在关键时机杀之灭口。其实,当时黄重阳所要道出的关键人物正是天子的秘密武器“小李飞镖”李小龙。因为只有他可以证明他黄重阳的青白,但是那时的李小龙却早已为老奸巨滑的陈田中所利用,而且他就是天子、李公公及黄重阳所迷惑不解、大加猜测的内奸。返过来说得好听一点,那时的“小李飞镖”已成为陈田中为契丹服务按插在天子身边的秘密武器,即内部高级间谍,已得到敌对双方的高度信任,谁也想不出内部间谍竟然会是他!那岂不是反了天了?!然而,更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当时的“小李飞镖”李小龙和“小李飞刀”李小虎只不过是中原野战军中最为普通的� ��兵而已,江湖武林界并没有其名号流传。但是时至今日,“小李飞镖”和“小李飞刀”无论是在官场还是江湖武林界,终于粉墨(沫)登场。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长安天子程福贵的这两件“秘密武器”早在前文书“97、群星杀到”一章节里已经出现,只不过当时文中并未道出他俩的真名实姓,只是天子程福贵从暗室之中的暗室将他俩叫出,密令他们两兄弟暗查万花宫行刺天子事件,要他们一定挖出潜藏在京城之内的卧底。然而,世事复杂,国事繁多,人心难测,反复无常,天子程福贵的这两件秘密武器已被另类重金收买,致使“天子密令”已是不了了之。“小李飞镖”和“小李飞刀”终于还是随着左丞相陈田中步入“所谓的正统天下后梁”的朝堂。

话至此处,咱们再书归正传。建昌宫使陈田中此次前来郑州会见黄金殿,其实他是奉大梁皇帝朱温之密令前来请黄金殿出山,并且由李小龙和李小虎兄弟俩配合,前往江南追查苏州发生的“天一惨案”。当然,黄金殿奉旨领命,异日便和李小龙兄弟俩秘密前往江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唐诗人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已把我们从武昌带到“淮南江北”最繁华的扬州都会。想当年,英国公徐敬业在此起兵反叛武则天,“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在此起草了讨伐武则天的战斗檄文,结果兵败被杀。英雄就是英雄,莫以所败论英雄。英雄已去,名流千古,名扬天下,而扬城都会,更是繁华依旧。

扬州,又名广陵。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稽康在临死之际抚琴而作的一首千古绝响《广陵散》,曲中所赞美的正是这令人心旷神迷的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个饱含诗情画意、“暖风曛得游人醉”的地方。如今阳春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实乃“烟花”之状。但是,她给人的感觉已不是一片绿地、一朵鲜花,而是看不尽、望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暮春的时节,繁华美景,千古佳丽句,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让我们随着这故事中的人物去领悟一下这“扬州一梦”。

值得庆幸的是,扬州在经历了短暂的发展怪圈后,很快意识到生态平衡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市委、市**大手笔狠抓了生态环境建设。没几年时间,扬州变得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大地更绿了。一大批老的水景得以恢复重建,一批新的水景如北城河、邗沟河、漕河、新城河等水岸风光得以创建。全市构画出“四面琼花三面柳,一城烟花半城湖”的画面。进入市区,街步千枝柳,霞映两重天。骨格清奇苍劲依然的柳树银杏、飘逸婀娜随风起舞的轻枝瘦叶,与蜿蜒碾转的河湖水光相互辉映,将整个扬州城装扮成一座大的园林、浓缩成自然的盆景。更想不到的事,扬州在完整地保持并扩大了瘦西湖风格、面积的基础上,又在西部开挖了人工湖。两湖相异、各有所长。一胖一瘦、一旷一秀,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人工湖大桥穿越时空将两湖对接,使得古代瘦西湖与现代人工湖瞬间穿越千年时光。经过整治、疏通的二道河、古运河、小秦淮河、漕运河就向人体的经络脉搏,遍布全市,畅通、活络了扬州的精神风貌。

早晨起,迎着朝阳、踏着晨露;黄昏后,披着霞光、沐浴斜阳,市民们漫步在小河边,静坐在小桥下,聆听着城市跳动的心声,倾听小河诉说的故事。徜徉于大自然特别恩赐扬州市民的这一片绿色的大地上,盛赞之情禁不住从心中涌出,就如站在大自然时空之立交叉桥上,常有一种跨越了时间隧道的欢愉。看到扬州近年的巨大变化,不由得惊叹造化之神工、雕琢之精细:蓝蓝的天、清清的地、绿绿的草、淡淡的鱼;自由天领,荒情野趣,关关鸟语,卿卿虫鸣;那飒飒松风,五光十色,迷离扑塑,令人忘情。绚丽多姿的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忘返流连,体会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 开春,游瘦西湖,下公共汽车,过大虹桥,整个瘦西湖即跃入眼帘。桥畔月来清见底,柳边风去绿生波。春日的瘦西湖,桃报红靥、柳报春回。碧波荡漾,游人如织。一下子就感觉春天簇拥而来,挡也挡不住。那曲折逶迤的湖面,飘拂潇洒的扬柳,以及阳光下,湖面上升腾的那一抹如梦如幻的轻烟似一袭轻纱,将瘦西湖罩得十分迷人、十分幽丽。在柳絮飘舞、轻盈如雪的湖中,体会那淡淡金山小小舟,清清湖水钓鱼钩的诗情画意。与家人、与友人,伤几回人生往事,趣几句雅士名流。躲却凡尘俗事,养息疲惫身体,自得其乐。而那些具有现代意识、喜欢追求新奇的年轻人,则可以三、五朋友结伴,到人工湖,感受大自然的另一种造化神奇,驾一摩托艇,飞驶电掣,享受另一种刺激。

两千五百年悠悠岁月,不尽长江、淮河、运河,水浸滋润,“君家旧淮水,水上到扬州”。“青春花开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著名诗句,都绝妙地描绘出扬州不同历史时期水上的秀丽风光,以及扬州水与经济、水与环境、水与美女、水与文化的关系。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扬州的水不仅造就了扬州经济的繁华、文化的鼎盛,还造就了历代难以一律,惊艳绝世的“扬州美女和美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闲静似娇花照水;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就是文人笔下由扬州水滋润出的最具代表性的美女。而曹雪芹关于男人是泥而女人是水的名句,也是受到水对扬州的影响而触发的又一灵感。

扬州枕淮水,踏长江,抱运河,城里城外,水网纵横,素有水上都会之誉称。而今,这一切均得以再现。你若不信,可高空俯瞰,不由得让你感叹如今扬州无处不碧波、无处不春风,从州界多水,水扬波的意境中感受着扬州市名的由来。扬州的水浇灌得全城一片青翠、郁郁葱葱。绿水环环逶迤绕城,林荫道道凉爽宜人。还有那一湾瘦西湖,一城轻杨柳,以及那香气四溢的芍药、琼花,无不揽尽天下精灵毓秀。

随(隋)炀帝沉缅女色为世人所知并深以为耻,然而,随炀帝精诗文善歌舞却鲜为人知。继位前杨广任扬州太守,对扬州有特殊的感觉;继位后,对扬州仍眷念不已。开运河,兴漕运,虽不仁却建不世之功。要不然,随炀帝死于扬州,扬州人对他还是宽容了,葬于雷公塘,虽是土掩,然香火至今不绝。史传,随(隋)炀帝杨广是站着被宇文化及下令勒死于扬州宫中,死得倒还是很坚强不屈的。

一条大运河,流淌出无数诗词歌赋,见证了古城多少盛衰荣辱。扬州文化底蕴极深,而水文化又是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要写扬州的水,是要鼓足十二分勇气的。因此,只能粗略地说说对水的感受而不敢涉及水文化的范畴。

说到扬州的水,不能不提及扬州的雨。古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为的是一睹风情万种的三月烟花。而三月里扬州的雨水忒多。老百姓总是疑惑:为什么年年《烟花三月》经贸活动老是安排在下雨的季节。殊不知,扬州的雨也有着它特有的风情、独有的魅力。人们理解烟花时,大都解释为扬城三月,柳絮满天,恰似漫天烟雾。当然也有其它理解的。看过吉学锋先生有关烟花三月的文章,认为说的比较贴切。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烟,既含有柳絮的成份,也含有烟雨的表述,是烟雨朦胧的概括。

也许,你到过很多地方,也遭遇过多少次突如其来的雨淋。那雨,可是风到雨到,霎时,电闪雷鸣,轰里轰隆,只见得大街上一片慌张奔跑的狼籍,家家关户户紧闭门窗,满街行人寥寥。而扬州的雨却是偷偷地、悄悄地,说下就下,十分随便。不知不觉中已是千丝万丝飘忽而下,如烟似雾,如幻如梦。朦胧中,扬州的女人,全无半点慌乱,好似早有准备似的,腕底一翻,一把小花伞就举在了头顶,五颜六色的雨披就披在了身上,顿时,满街满眼花花绿绿一片。当你还没有看够这花的世界,这雨却又停了,花的世界又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待你回过神,太阳又从厚厚的云雾中升出头来。外地游客不由得目瞪口呆,继而又发出会心地笑:扬州的人美、城美、水美,雨亦美!

古人曾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来形容扬州城的繁华富丽、风光旖旎。作为漕运和盐运的中心,纵横的河网上往来不绝的船只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极度的繁荣,“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今日的恶扬州仍以秀美的园林自成特色。游毕扬州的游客说,这里亭台如画,翰墨飘香,别有一种大家闺秀的宁静气度。全年均宜到此旅游,而以春季最佳。每年四、五月间,万紫千红,令人流连,恰是古诗“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

扬州濒江近海,交通发达,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扬州最有名的是瘦西湖,个园和何园。一般到扬州要先到镇江,所以旅游者总是镇江和扬州一起游览。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历史上的扬州数度繁华,自大禹治水后,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为古九州之一。汉朝时吴王刘濞受封广陵,建立吴国,“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盐铁两大“官工业”迅速发展,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唐代,扬州作为万里长江的尾闾、浩瀚大海的门户,其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相当于今日之上海。江海交汇,城以水兴。

唐初,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已成为全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南方诸郡的贡品、东南八道的物资都必经扬州转运至京都长安。便利的交通,使扬州成为******的重要港口,也是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扬州的经济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并步入鼎盛时期。是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史称扬(州)一益(州)二”。繁华起来的扬州,愈加光彩夺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便是当时其富甲天下的写照。临海的扬州还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这种包容性也使扬州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络绎不绝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学生到这里学取真经和汉文化,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来扬州经商。各种文化交织融合,共存发展。道教、佛教、***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此共存共荣,成为扬州的一大特色。至晚唐、宋、元,扬州几经战乱,经济陷入低迷。可这样也掩饰不了扬州昔日的神韵与风采。马可波罗在其著名的游记中,对扬州有过痴情的描述,他形容自己仿佛踱进了天上人间。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又重新把扬州推上了新的繁华顶点。清代中期,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设在扬州,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麋至,扬州缴纳的盐税占全国总税收的四分之一,扬州的经济、政治地位再度上升,出现了经济发展第三次高峰,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经济的繁盛带来文化的勃兴,扬州盐商、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曲艺为后人留下数不胜数的园林建筑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独树一帜的“扬派文化。”

千年的古运河孕育了扬州的文明,往日的辉煌造就了扬州独特的通史式的文化长廊。从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走出,如今的扬州更是春风十里,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展现着新姿。

如今的扬州,濒江近海,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高邮、仪征、江都3个市和宝应县,辖区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人口470万,其中市区总面积973平方公里,人口108万。扬州市场腹地广阔,自古乃苏北门户,是长江三角洲辐射苏北、鲁南、皖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以扬州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内有4000万人口,半径200公里内有8000万人口。

如今的扬州,拥有便捷的交通,气势恢宏、充满现代气息的扬州火车站,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在此交汇,乘车从高速公路到南京1个多小时,到上海2个多小时,到北京8个多小时。扬州是苏中、苏北铁路枢纽,拥有扬州始发至北京、广州、西安、上海、武汉多条黄金铁路线,辐射全国东西南北中。扬州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1小时,距上海虹口机场2个多小时。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交汇,一类开放口岸扬州港驶进了世界海运网络。连接扬州至镇江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使扬州与苏南实现了零距离。

如今的扬州,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风光,第二眼看到的则是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如果说“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是扬州城市最直接的感觉,那么,“书卷气”则是城市的一种气质,是城市的内核,让人回味悠长。以何园、个园为代表的扬州园林,兼容并蓄,融合了中国北方园林之雄和南方园林之秀;参观中国最有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明寺、天宁寺各具风格,浓缩了扬州千年历史;观赏到天下无双的琼花、芍药;品到中国独具风味的淮扬菜系和坊间小吃;听到独具风韵的扬剧、扬州评话、广陵琴派古琴名曲;享受到最具人文特色与古风的洗浴文化;欣赏到天下闻名的扬州漆器、玉器、盆景;回味到独行古今的“扬州八怪”。

如今的扬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金字招牌相继花落扬州。“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福布斯商业城市排行”等,市民更是如数家珍。

扬州,中国这座独具人文魅力的历史文化古城,青春勃发,处处闪耀着和谐之美,大气之美。

在扬州西北蜀岗中峰之上,观音山之西,有座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的寺院,故名大明寺。隋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曾在寺内建栖灵塔,故又称栖灵寺。唐会昌三年(843年)塔毁,仍为大明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后又复为大明寺。而且这里还曾是大唐高僧鉴真居住和讲学的地方,鉴真纪念堂便在这大明寺内。鉴真和尚(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士。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他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第六次终于东渡成功,把我中国佛学、医学、语文、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文学技艺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963年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周年时,中日两国人民在扬州共同举行了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并为兴建鉴真纪念堂奠基。1973年纪念堂建成。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前面是门厅,上悬篆书鉴真纪念堂匾额。中间是碑亭,内立横式纪念碑,碑通高2.06m,宽3m,正面刻郭沫若书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撰书的碑文。后面殿堂,按照唐代寺庙殿堂的结构和形式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干漆夹贮塑像。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绢饰画。碑亭与殿堂两侧回廊长达80米,构成一组单独的堂院。现在的大明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寺前是三间三楼的牌楼,向北是山门(内有天王像),院正北是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前为三大佛,背后为海岛,塑观音等群像,两旁为十八罗汉像。大殿东侧为东苑,后有晴空阁,现为鉴真和尚东渡事迹陈列室。1980年鉴真塑像由日本来华,首先在大明寺展出。

来到扬州城北,可见一座天宁寺,传为晋太傅谢安别墅,后舍建谢司空寺。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尼泊尔名僧驮跋陀罗在此译华严经。唐证圣元年(695年)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改为天宁寺。后寺毁,明洪武年间重建。清康熙年间曹寅兼任两淮巡盐使时,曾受钦命在此设诗局,主持刊刻《全唐诗》,篡修《佩文韵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曾在寺内建造行宫、御花园和寺前的御码头。御花园的文汇阁藏有《四库全书》的手抄本,现寺内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厢廊房及方丈楼等。

在扬州城之西,有座古木兰院石塔,又名石塔寺石塔。建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原在西门外,南宋宝佑年间移建现址。塔上除少数佛像外,大部分为清代重修。塔五级六面,全部石建。塔基为须弥座,上面四周建有石栏杆,栏版内分别雕龙、凤、牛、马等动物图,望柱上刻如意形花纹。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每层转角有圆形椅柱,一、三、五层南北两面各有拱形洞门一个,其他各层皆嵌小佛像。石腰檐上均凿成筒瓦形,坡度很小,角檐戗脊,向外伸出,微微向上反翘。塔顶六角攒尖式,上为仰覆莲座和葫芦形的塔刹,造形别致新颖。石塔原在古木兰院内,马路拓宽后,位于迎宾路心的绿化岛中间,与东面的唐代银杏树、文昌阁成一直线,相互遥望,自然一体。

隋炀帝陵,在江苏扬州北雷塘。隋炀帝杨广曾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六年、十二年三下扬州。由于横收暴敛,穷奢极欲,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大业十四年被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扬州。初葬在吴公台下,唐武德五年(622年)江都总管陈棱改葬于今址。日久荒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学者阮元重修并立墓碑,碑心刻“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为当时扬州太守、书法家伊秉绶所书。

在蜀岗中峰大明寺的东面,便是观音山。此山位于瘦西湖畔蜀岗东峰之上,是隋代迷楼的遗址,宋为摘星寺,明称功德林,亦称功德山。可循石级登山,上有山门、殿宇、楼堂等。观音堂内原供有观音像,故称观音山。现山上绝大部分是晚清及以后的建筑。此山位于扬州唐城遗址子城的西南角,设有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登山可俯瞰唐城遗址和瘦西湖名胜,所谓“江淮南北,一览可尽”,即指此地。而这唐城遗址也就在蜀岗之上。春秋吴王夫差时开始筑“邗城”,历代相继修筑,至唐时已扩大到蜀岗下的平原上。城址分子城和罗城两部分,两城毗连。子城在蜀岗上,亦称牙城,即衙城,是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子城的东南,亦称大城,是住宅和商业区。现城址是蜀岗的子城,平面略呈正方形,为版筑土垣。罗城址在地面上已不太明显。解放后经多次发掘,曾发现唐代以前在蜀岗兴建的夯土版筑城墙和砖墙残迹,以及唐代的城砖、瓦当等。在城址内出土很多唐代陶瓷三彩、生产工具、随葬墓志、石刻佛像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扬州城市建筑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值得世人瞩目,便值得我们去欣赏、研究、妥善保存这历史文化遗产。

扬州瘦西湖在江苏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但它本名并不叫瘦西湖,而叫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长春岭(即小金山)而北,又称长春湖。因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瘦西湖。清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遂著称于世。它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解放后,逐年修建绿化,由史公祠向西,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中国境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茱萸湾,现名湾头。在江苏扬州市东北。在隋唐时期,运河由北向南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隋炀帝三下扬州,都经此湾。唐代的茱萸湾是国内重要的港口,同时又是扬州近郊风景秀丽的不乡,唐诗人姚合有诗云:“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市廛(chán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持烛入,邻里漾船过。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廓,满耳是笙歌。”这便是对茱分萸湾的生动描绘和真实写照。现在此处仍为大运河航船往来的要道。

就在这茱萸湾,一艘由北而南的游船之上,黄金殿和李小龙、李小虎正手扶船舷观望着这一路上春光明媚的湖光山色,分明是顺水观光的游客商贾,哪像是奉旨南下的查案官差?更何况,他们三人的衣着装束的确是商人的打扮,丝毫看不出一点他们的官样,更令人想不到他们还是深藏不露的一流武林高手。

“哈哈哈!我们终于到了扬州。”黄金殿弥望着岸边随风摇曳的杨柳,双手握着船舷赞叹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黄兄好雅兴!对景即能吟诗作对,实在是我兄弟俩所不及。”

“哪里!哪里!”黄金殿连连摇手道:“我哪会什么吟诗作对,只不过我多看了些唐诗,我只是在吟诵别人的诗词而已。”

闻听黄金殿的一阵谦辞,李小龙不禁微笑道:“黄兄真是谦虚,俗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诌。黄兄府内有书山万卷,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史记》、《汉书》、《后汉书》……应有尽有。记得我们兄弟俩和建昌宫使陈大人初到贵府时,你的书案上还摆着你没看完的《史记》。”

“李兄真是好记性,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黄某佩服!佩服!”

“哈哈哈!”在一旁一直洗耳恭听的李小虎终于大笑道:“你们两个在这一唱一和的,好像我是个局外人。但是说句老实话,我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好!好!”黄金殿更是乐得合不拢嘴,道:“咱们三个岂不是在互相吹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恐怕咱们三个距此还相差甚远哪。”

“所以我们借此之机,就要逐渐去实现古人之愿。切莫惘废此行。”

“李兄言之有理!”黄金殿又接着说道:“我们此次下江南查案的同时,要广交益友,游历南疆名胜古迹,以此来弥补我们阅历上的不足。我想这对我们查案有益无害。”

“黄兄见多识广,学识渊博,还请黄兄不遗余力做我们歌俩的良师益友。”

“咱们彼此彼此,互相学习,不敢为师。”

“三人行,必有吾师。更何况黄兄是当今武林四在高手之一,又是皇帝钦封的侯爷,做我俩的良师足足有余。”

“李兄开什么玩笑!小李飞镖和小李飞刀名震江湖,号称龙虎兄弟,又是御前一品带刀侍卫,我比你们两位高明不了哪去。应该说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

“不错!我们是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就像现在一样。”只见“小李飞刀”李小虎很是赞同地说道:“因为我们已经跨入淮南王杨隆演的境地,更何况这杨州乃是其国都所在,我们三人的行动应该倍加小心为是。”

“哈哈哈!”黄金殿不由望着李小虎说道:“小李飞刀说得对,我们此次跨国行动,是应该多加小心。不过,他杨家天下只是偏安一隅,不会长久。想当年,隋杨天下也只不过存活了三十七年;至隋炀帝三下扬州之后,他便被丞相宇文化及等勒死于扬州。这可以很滑稽地说,杨家的天下却葬送在扬州,他淮南王杨隆演又岂会在扬州长久?”

“哈哈哈!”李小龙不禁遗笑大方,道:“看来在黄兄眼里,扬与杨不分而且互相通用呐!”

“嗯!你只说对了一半。”黄金殿诡秘地一笑道。聆听此言,李小龙兄弟两个知道黄金殿心里必须还有什么新花样已成竹在胸,自然倍感好奇,恭等其详。

于是,黄金殿又解释道:“是杨与扬与炀与羊不分。它们依次是杨柳的杨,趾高气扬的扬,隋炀帝的炀,羊羔的羊。”(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我有一剑 人族镇守使 从木叶开始逃亡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从长津湖开始 星汉灿烂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陆地键仙
相关推荐:每日一梦如一梦再见时我的爱不曾旧老将往事留在心中若是不与你邂逅弑神游戏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暗恋傲剑弑天下蓬莱宫阙情天命纹章之幽灵传说你是我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