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旗仪式结束后,是一个表彰授勋仪式,这才是今天建军节的正式节目。
王越当众发言道:“今年六月二十二日,来自欧洲的八国联军舰队的近四百艘战舰和八万余兵力,对我新加坡驻军发动了悍然进攻,我新加坡警备部队以弱敌强,寸土不让,坚决而顽强地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为我主力部队增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因此,经天策军军司令部研究决定,对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和授勋。”
天策军海军主力舰队仍驻扎在马六甲城处理欧洲战俘事宜,所以新加坡的防务压力大大降低,新加坡警备区司令员孟楠行率领一批立功人员的代表来到望海城参加授勋仪式。
当前,天策军功勋分为集体和个人一二三等功,新加坡警备区司令部及治安军第一旅,都获得了一等功的荣誉,其他相关人员经天策军政治部调查论证后,分别记一二三等功不等。
之所以将授勋仪式设在望海城,是因为还有另一支特殊的部队也参加了这次授勋仪式。
新加坡之战评功完毕后,王越接着发言道:“我天策军所属之日本治安军(在王越眼里他们就是伪军,其番号为日本治安军),在这两年的南洋诸岛治安战中表现令人满意,成果是可喜的,你们的努力换来了南洋的安定,南洋的和平和发展是你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希望日本治安军能够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经天策军司令部研究决定,向日本治安军相关功勋卓著的人员授勋,所有授勋人员将由天策军政治部特批,获准颁发起点城身份证明。”
“板载,王大人板载!我等日本治安军定为王大人扑汤蹈火,再死不辞!”
一众日本雇佣军们兴奋的振臂高呼道,对于日本雇佣军来说,此次授勋最有含金量的是能获得起点城身份证明。
这些年,他们也看清楚了,只有起点城公民才是王越真正的子民,虽然他们杀土著如同草芥,但是在一名起点城公民面前,却依然是外人,许多福利都与他们无关,差距明显。
这次取得起点城身份证明的日本雇佣军大约有一百人,相对于他们六万人的基数,其实名额少的可怜。
虽然上面有天策军镇着,但是日本民族外表恭顺,内心残暴,而且今后在全球的许多地区,王越还有用的着日本雇佣军的地方,所以日本雇佣军的规模还会扩大,因此政治思想工作同样常抓不懈,以稳定日本雇佣军的军心。
日本雇佣军在清理土著人口方面,很是得心应手,王越用的也顺手,一些必要的甜头该给还是要给的。
王越在南洋击败八国联军,继而巡视南洋之时,国内剿匪形势又开始恶化。
六月底,张献忠部击败各路官军,左良玉败走武昌。
由于受天策军牵制,朝廷新军和关宁军、及各路边军无法抽调南下。
张献忠部在荆襄地区消化胜利果实,休整完毕后开始进军汉阳。
八月十日,张献忠部攻破汉川。
八月十六日,张献忠部前锋五万大军抵达汉阳,随即包围了汉阳。
汉阳镇总兵李廷藻坚守城池,与张献忠部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汉阳是府,乃是大城,城池高阔,南有汉水环绕。城内守军计有李廷藻部和汉阳守备城防兵丁一万五千余人,汉阳知府又紧急征召了三万青壮协助守城。
八月十八日,张献忠部开始对汉阳进行强攻,一时间城上城下炮铳齐鸣,箭如雨下,为时一个多月的汉阳攻防战拉开了帷幕。
汉阳岌岌可危,一江之隔的武昌城内,左良玉坐拥二十多万大军却是见死不救,非但如此,左良玉却在想着是不是弃武昌而走。
九月三日,张献忠义子刘文秀率兵攻至武昌府以西八十里外的嘉鱼县。
武昌府闻讯后一日数惊,左良玉紧急派出部将卢光祖率领三万兵力救援嘉鱼,却被刘文秀击溃,嘉鱼县随即陷落,左良玉又开始动起了弃武昌而走的心思。
自在荆襄地区与张献忠一战后,左良玉折损兵马近五万人,令左良玉颇为肉痛,因此听闻张献忠全力来攻后,他始终考虑的是保存实力。
九月八日,与汉阳一水之隔的汉口被张献忠占领。
十五日,再破麻城,生员周文江领着三千多人主动归附,当时投降的人竟然达到五万多,明朝的武进士洪正龙也带着手下一千多人投降。
为方便管理,张献忠将收降的人马别立一营,号为“新营”,挑选其中勇猛的人作为将官。
张献忠遂改麻城为麻州,任周文江为知州。
二十四日,汉阳终于陷落,汉阳总兵李廷藻孤身渡江逃往武昌。
十月二日,张献忠主力进驻樊口,并沿江搜罗大小船只准备渡江攻取武昌。
汉阳陷落后,左良玉终于下定决心弃守武昌,武昌城开始陷入混乱,左部兵丁大肆搜刮全城,武昌城秩序大乱。
抢劫就此开始,左部兵丁陷入了最后的疯狂。
城内许多富裕的人家被抢劫一空,非但如此,左部还强迫年轻男子作为苦力或者充军。
许多小孩和妇女也被塞入船舱之中掳走,导致满城老少啼哭嚎叫,士兵一旦发现男人不听话便立即砍掉脑袋。
奸淫掳掠更是司空见惯,很多家庭被冲散截杀,甚至有的家庭全部葬身河底或者死在兵丁的刀口之下,左部兵丁之暴虐比之流寇还要狠毒。
左部兵丁撤出武昌城的过程中,到处都在上演烧杀抢夺,因此造成了大批的百姓出城向南逃难,一时间逃难者多如蝼蚁,沿途死尸遍地。
武昌城内,湖广三司官员和楚王朱华奎对左部的暴行却是噤若寒蝉,只能目送左良玉抢够抢足了,大摇大摆的出城。
三四千艘大小帆船,满载着左部在武昌的战利品,浩浩荡荡顺江而下,奔着九江去了,留下身后一个破败的武昌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