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九章考察厨师的手艺
长安科技学院的开课,并没有大佬云集,也没有张灯结采,锣鼓喧天,一切都非常平静。
不过,杨恭仁却悄悄来到杨天保创办的这座科技学院,悄悄的观察着。
然而,随着他带着几名仆从来到农学院的分院内,此时偌大的教室内,密密麻麻挤满了足足上百号学生。
可是望着学生的打扮,杨恭仁的眉头又皱起来了。
这些人都是粗衣短衫,脸上布满沧桑,甚至没有人学生拿着笔记录,反而支着耳朵,认真的听课。
作为特聘的农学院教授,潘十一有点紧张的磕磕绊绊的说道:“……这个种豆呢,虽然不如麦子收得多,却可以养地。是泥土僵硬的劣田,种麦子、种谷,产量都会非常低,先种豆,种豆养地,等泥土等泥土变得细密柔软了再来播种麦子,种过豆子的地,就不会漏水漏肥。可是无论种什么庄稼,最重要的就是选种,一定要挑最好的种子,绝不能以次充好。其次是在种植之前一定要深耕,用石灰杀死田里的虫卵……”
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不仅仅通篇大白话,而且没有半点文采,而且还会说车轱辘话,明明一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事情,他都会反复讲。
这让杨恭仁非常不满,这些学生也没有学生的样子,不仅没有课本,也没有人做记录。
杨恭仁让人拿来农学院的教材,结果发现,同样是用大白话写的,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除虫,什么时候浇灌,平铺直叙,没有半点文彩,就那干巴巴的文字和一串串干巴巴的数字,看着都让人提不起兴趣来。
不过,杨恭仁却细心的发现,那些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们,却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
潘十一却不管那么多,他肚子里有点货,也不藏着掖着,把肚子的干货全部掏出来,不厌其烦的讲授课程。他认为,如果不好好教学,对不起杨天保开给他的俸禄,更别提给他的宅子了。
杨恭仁耐心着性子,终于翻完了由潘十一口述,然后有专门的人抄录的《农业基础学》,这套书共十五卷,分别记录如何除虫,如何耕作,如何选种,如何收割,如何保存,等等,事无俱细。
这本书,虽然许多内容与《齐民要术》重叠,不过文才却差得太远,比如这本书上也讲述了时令与季节,通篇干巴巴的几月初七到几月几,应该耕地,或者应该除虫等等。
但是《齐民要术》却不一样,贾思勰却引章据点,辞藻华丽。
《禮記?月令》曰:「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鄭玄注曰:「謂上辛日,郊祭天。《春秋傳》曰:「春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后耕。」上帝,太微之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元辰,蓋郊後吉辰也。……帝籍,為天神借民力所治之田也。
事实上《齐民要术》这本书写的不是给农民看的,农民也看不懂,只有士大夫才能看懂里面的意思,但是士大夫绝对不会亲自下田耕地。别看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臣躬耕南阳,但是诸葛亮耕过几天地,那只有他自己知道了。连端茶递水都有人伺候的士族子弟,怎么可能亲自耕地?
别说诸葛亮,就算是杨恭仁从来都没有下过地。
当杨恭仁大致翻看完这本书时,潘十一已经讲课完毕,这时众学生开始向潘十一道致谢,说着什么“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些年我都活到狗身上了,种地的法子,根本不对!”
“老师,这个种子,能不能换换?我们可没有良种!”
潘十一点点头道:“今年肯定不行了,准备不多,只要今年秋收后,我会将咱们农学院的试验田,全部留下种子,有四五千亩的收成,应该够大家用的。”
直到此刻,杨恭仁这也明白过来,百姓们真正需要什么,朝廷不是没有司农寺,也不是没有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管理部门,只是这些朝廷机构,即使有什么新型耕具,或者种子出现,写出的公文,百姓也看不懂,更别提如何造福百姓了。
杨恭仁离开农学院。
这个时候,他又来到工学院。
长安科技学院的祭酒虽然是凌敬,可是杨天保才是真正的校董,所以当杨恭仁提出要进入工学院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人阻拦。
当然,工学院比农学院正规多了,所有的学生都身穿青色的长衫,而教授杨思齐更是大唐知名的大匠师,他虽然是工匠巧匠,却与大多都不识字的工匠不同,他不仅识字,而且精通绘画。
基础班级的学生,都是有杨思齐的二十几名徒弟,分别担任教师,按照制匠、木工、匠作、石刻,等分类,分别从基础教起。
学生多少有点底子,非常认真的记录,或者遇到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提问,一切显得非常正常。
杨恭仁走到工学院廨事房的时候,还没有走到楼内,就听见杨思齐在里面说道:“现在,我们一直用用牛或者驴子拉动辗子进行脱粒,非常麻烦,还很难脱干净……”
事实上,不仅仅是唐朝,哪怕到了七八十年代,农民依旧是采取原始的脱粒方式,区别就是当时有了拖拉机,可以用拖拉机代替牛或驴子拉动辗子,而且从原来石辗子,换成了铸铁的辗子。
不过,这种方式效率太低,一个人一台拖拉机,一天下来,能脱粒十亩地的麦子,都需要马不停蹄的工作,当然,无法完成全部脱粒,而且麦秸秆里还有存留麦粒,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特别是高梁,这种农作物在中国已文字历史已经有记载了,一些媚外的所谓专家声称,高梁是原产地非洲。
当然,非州是热带高梁,同科,但是不同种,就像棉花,世界上棉花的种类有一百多种,不能都说棉花就产自哪里。事实上,达尔文所谓生物进化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话题扯远了,高梁脱粒非常困难,而且在收割期间,受到天气制约因素很大,后世麦收,因为机械化作业,往往三五天功夫,几百万亩几千万亩粮田就收割完成了,这这个时代,却远远不止一个月时间。
如果在丰收期间下了大雨,对于农民的影响将是致命性的,去岁的时候,关中在八九月份,连续下了三四场大雨,特别是九月底还下了一场雨加雪,造成不少粮食因为收割不及时,造成了不小的浪费。
当杨天保让杨思齐和他的徒弟们改造四轮马车,杨天保意外发现杨思齐还是真有本事的,他的本事不仅仅局限于在房屋建筑方面。
于是,杨天保给杨思齐下达了一个指示命令,发明出一台可以半机械化的脱粒机,可以解决农民脱粒困难的问题。
当然,杨天保并不是全部出于公心,他还有私心。如果没有新式耕具或农民机械的出现,农民无须向银行贷款,他银行里的钱财如果贷不出去,亏损的还是杨天保。
杨思齐道:“为师思来想去,我们可以借助车轮船的经验,采取水力或风力打造一台脱粒机!”
接着杨思齐将图纸展开,挂在墙上。这张图纸,最关键的机械,其实就是转动机构,车轮船其实也是利用风力,不过是借助风力驱动船上的轮划,让轮划驱动船只,从而减弱风向都车船的影响。
杨思齐道:“你们也看到了,正如图所示,脱粒机的主体是一个方形的敞开式巨大容器,这个呢,是滚筒,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一根巨型狼牙棒?只要水流或风力带动转轴,这个金属杆就会带动齿轮,然后齿轮再反过来带动这个狼牙棒形滚筒,只要把麦子放进去,滚筒就会将麦粒打下来,落进里面的容器,非常方便!”
几名徒弟望着图纸,开始分析脱粒机的可行性。
杨恭仁正准备进去,突然听到下面传来一阵骚动。
“大家快来看啊,杨山长过来了!”
杨恭仁早就想与杨天保交流交流,长安科技学院的建筑,教室、校舍以及环境,建筑得非常优美,可是杨天保却牛嚼牡丹,浪费了这么好的地方。
当然,杨恭仁只是猜测杨天保不学无术,在仕林间没有号召力,找不到名师助教,可是,这个问题对于杨天保来说,自然是困难的,对于杨恭仁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事。
他一句话,可以搬到太多名师了。
杨恭仁很想让人通知杨天保过来见他,不过考虑到杨天保毕竟是在做事,只是不得其法,绝对不能让杨天保搞出这么一座不务正业的学院。
杨恭仁顺着众人的欢呼声,朝着杨天保走去。
只是,杨恭仁没有想到。
杨天保居然带着李婉宁直接进入美食学院,他就是带着李婉宁,过来考察考虑科技学院厨师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