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刘琦,蔡瑁可是真正领教过刘景军飞石车厉害的人,当初不管是他的水军,抑或蒯越的步军,都吃足了苦头。
蔡瑁心里很清楚,若是放任不管,他们苦心经营年余的江陵城防,必将遭到毁灭性破坏。
在缺少反制手段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应对之策,便是重金招募敢死,出城将飞石车捣毁。
可问题是,刘景军的飞石车实在太多了,西、北两个方向,飞石车数量便在百架以上,东面,即正面战场,飞石车更是超过两百架,想要在刘景军重重护卫下,将数以百计的飞石车摧毁,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况且,之前为配合张允救援夷陵的行动,蔡瑁曾派遣三千精锐突袭刘景军纪南大营,结果对方早有准备,三千精锐遭到伏击,最终逃回者不过数百人。
要知道江陵一共也只有一万两千人马,一战折损近四分之一兵力,现今城中兵不满万,蔡瑁哪有底气再冒险。若再损失几千兵力,届时就算将刘景军的飞石车全部毁去,也守不住江陵。
蔡瑁权衡再三,终是放弃了出击的打算,为避免无谓的伤亡,其在城上仅留少量士卒,其余大部分人,皆暂时避入城中。
蔡瑁的决定可谓十分果断,士卒才退出城墙不久,城外的刘景军飞石车便开始发出轰鸣……
刹那间,数斤至数十斤不等的石弹,从一架架飞石车中弹出,夹带着令人心惊胆寒的历啸声,以雷霆之势射向江陵城。
“轰……轰……轰……”
石弹密集地落入江陵城头,城门楼因为目标巨大,首当其冲,如同陨石雨般的石弹,不一刻就将雕梁画栋,宏伟壮观的城门楼砸得千疮百孔,破败不堪。
不过城门楼板屋数重,大而坚固,绝非一时半刻能够彻底摧毁。而城上众多的楼橹就不同了,根本挡不住漫天的石弹雨。
蔡瑁、刘琦站在百步外,望着一座座自己费心费力修建的楼橹,尚未发挥作用,便轰然倒塌,化为废墟,心里无不滴血。
面对飞石车的攻击,木质的城门楼与楼橹不堪一击,即便是土质的马面、女墙,因厚度不足,亦难以承受持续不断的攻击。
土木建筑,尚且难以保全,遑论血肉之躯,留在城上的守军只能将身体死死缩在女墙之后,并默默祈祷不要被飞石砸中。
诸葛亮与刘景并肩立于云车之上,感叹道:“飞石车真乃攻方之幸,守方之大不幸也。”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看到这种飞石摧城的场面,去年在攻打武陵郡治临沅时,刘景军就曾动用上百架飞石车攻城,但此刻诸葛亮心中仍是感到十分震撼。
飞石车大约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只是由于实用性欠佳,数百年来始终未能得到重视。前些年刘景在研制拍竿时,顺便将飞石车鼓捣出来,并加以改进,使其实用性有了质的飞跃。
《墨子·备城门》云:“凡守围城之法,城厚以高;壕池深以广;楼撕修;守备缮利。”
楼橹与城墙、护城河并列,乃是最为重要的城防设施之一,每每予攻城方以巨大杀伤,堪称攻城者的噩梦,如今在飞石车面前,却显得脆弱不堪。
刘景也很满意飞石车取得的效果,但他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最轻型的飞石车,射程也只有百步上下,而重型飞石车,射程更是只有数十步远。
并且极耗人力,此番进攻江陵,刘景军动用飞石车约五百架,单单操作者就高达两万人,此外还有运送石弹的民夫,护卫安全的士卒……
其实这都不是什么致命缺点,现有的飞石车已经完全能够满足需要,不过刘景到底是现代人,见识远胜古人,并未故步自封,对飞石车的改进从未停止。
正因为刘景的坚持,目前飞石车无论是射程、威力……相比最开始都已有了巨大的提升。
在围困江陵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刘景调集上万民夫开山采石,储备了大量的石弹,因此飞石车的轰鸣声,从日出一直持续到日落,直到入夜方止,次日一早,则又再度轰鸣起来。
两天时间,刘景军总计向江陵城投射出数以万计的石弹,巍峨壮观的城门楼早已不复存在,楼橹亦十不存一,马面、女墙等设施同样遭到极大破坏,城上城下,尽是乱石,几无立锥之地。
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两日间江陵守军死伤近五百人,这还是蔡瑁提前将主力撤入城中,不然伤亡将会更大。
见江陵城防工事毁坏殆尽,刘景当即下令全面攻城,数千弓弩之士第一时间登临土山,居高临下,雨射城头,压制守军。
刘景军堆砌的土山,高度略高于城墙,而低于城门楼、楼橹,然而江陵的城门楼及楼橹俱已毁,虽然蔡瑁、刘琦在昨日夜里紧急建造一批楼橹,可对偌大的江陵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成功压制住江陵城上的守军后,刘景军的攻坚部队开始向城下进发,云梯、井阑、撞车、临冲(攻城塔)……一时俱进。
“这、这是何物?!”刘琦看着数十人共推而行的临冲直逼而来,登时呆立当场,和当初武陵太守刘叡的反应如出一辙。
刘琦入主江陵一年有余,自问早已不是当初襄阳城中那个不知军事的公子,可他对眼前之物却一无所知,心中充满恐惧。
蔡瑁亦大惊失色,一开始他还以为此物是放大版的井阑、箭楼,直到它们碾过被填平的护城河,直抵城下,他才明白过来,这根本不是什么井阑、箭楼,而是能够直接攀附城墙的战具。
蔡瑁不禁打了一个冷战,他强忍惧意,失声吼道:“快!放火箭、放火箭……烧了它……”
城上的守军将士纷纷惊醒过来,点燃缠着油脂的箭矢,引弓射向令他们惊恐万分的临冲。
临冲虽大而迟缓,却外蒙以生牛皮,不惧火箭,江陵守军见状,脸上莫不露出绝望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