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格的将军,应该要管得住自己手下的士兵。比如说在很多方面,例如,战斗力,制度,个体素质,等等之类的东西。
选择士兵的组成,这也是一门学问,比如说选择农民和农夫等等之类的组成的军队,不仅仅是战斗低下的原因,还是不及由猎人,雇佣兵,职业军人等等之类的组成的军队,这个东西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了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比如说战斗力吧!
后勤保障无虞了,两军对垒,战斗力是决胜的重要因素。
七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也是出色的军事家。可是即使厉害如七继光,最初的刚开始围剿倭寇时,几乎都是失败的。
为什么呢?因为明军的战斗力太差了。
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打仗之外,就是军队的训练了。为了能训练出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很多将领都是从兵源上进行筛选。如戚继光后面就用民风彪悍的义乌人练出了“戚家军”。
大凡军队战斗力差的,多和平时疏于训练有关。
有的将领,平时不训练,直接让士兵为自己做事,一心只顾自己发财。时间久了,一些士兵就变成了兵油子,毫无战斗力可言。甚至打仗刚开始,带头逃跑,这样自然就容易影响军心。
还有的将领,为了捞钱,吃空额。明明只有五千兵力,却谎报一万。目的就是为了多领士兵的饷银,自己贪污,还有的军队,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等等。人数越多,这些现象问题就越繁杂,这样的军队,哪里还有战斗力呢。
吕布在白门楼被手下绑了献降
三、管理
当兵的大多没文化,而且比较粗鲁,如果沟通不好,可能就干起来了。每个士兵手里还都有武器,搞不好就敢把将领给剁了。像吕布、张飞这样的猛将,无不是被自己手下人杀死的。
战场十分残酷,稍有不慎,可能就有性命之忧。那么,怎样训练出令行禁止、英勇无畏的军队,这也是一个大难题。军队的规模的越庞大,其管理机制的完善度就越讲究。
努尔哈赤在和袁崇焕的对峙中,宁远城久攻不下,后金兵尸体堆积如山。
后来当努尔哈赤再发起命令攻城时,士兵们不干了,因为这就是白白送死。面对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应对,也很考验将领的能力。
四、将领素质
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可见一位合格的将领对军队特别的重要。况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更加考验一个将领的能力。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身的能力限定了一个将领的统兵极限。
汉朝名将李广,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终生没有封侯,很多人都说他运气不好。
可是相比霍去病,他差远了。霍去病每次作战,都深入匈奴境内几千里,主动寻找作战机会,故而每次都能斩敌无数,胜利而归。
而李广呢,要么迷路,要么就是找不到主力,说到底,还是将领的能力问题。
孙兵法说,将军要具备五种素质:智、信、仁、勇、严,可以说是很高的要求了。
古代匈奴人
以上只是带兵过程中简单的几点。其实,带领的军队越多,各个部队之间的沟通以及协调作战就越重要。
关羽为什么会败走麦城?之前他在攻打襄樊的时候,要求刘封、孟达出兵,最后却遭到了拒绝。如果双方同时出兵,说不定早就拿下了襄樊,也避免了后面的悲剧。这还只是几万人,就指挥不动,如果是十万人、二十万人……人数越多,越难统一指挥。
西方有个故事,因为一个马蹄钉,折了一匹战马。因为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争。因为败了一场战争,输了一个国家。所以,在战场上,任何一个丁点的纰漏,都能决定甚至是影响一场战争的胜负。这对将领的综合能力有了更大的考验。所以,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带兵越多,对将领的能力考验也就越大。
古时候打仗后尸体处理方式有:暴尸荒野,挖坑掩埋,火葬,充当军粮。
(1)暴尸荒野。这场情况通常都发生在打仗输掉的一方,失败的一方只能逃跑,根本顾不上自己士兵的尸体了,所以就会造成这种暴尸荒野的情况。
(2)挖坑掩埋。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胜利方做的,打了胜仗这个地方便属于他们。自然会处理遍地尸体,不会任由他腐烂造成瘟疫。所以胜利的一方自然会把尸体集中起来,挖一个巨大的坑一起埋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瘟疫,也是对战士的一种尊重。
(3)火葬。火葬就是怕产生瘟疫,于是就直接集中起来烧了。但是古代一些重要的将领死掉,还是会很隆重地举行火葬,用来表示对他的尊敬。
(4)充当军粮。据历史书籍《三国志》中有一段记载,曹操当年由于没有军娘,只好用人肉当做军粮,连续吃了三天。
我只能说不愧是曹操吗!
扩展,
战争留给人类的记忆是痛苦的,又是深刻的。这记忆需要铭记,更需要反思,而文学无疑是铭记与反思战争的重要载体。近两年当代文坛接连出现了好几部长篇巨著都是关于战争的书写,将这些作品放置在一起比较阅读,饶有意味。
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对我们今天理解战争书写的意义及可能性颇有启示。
人性是文学作品始终在探讨的一个主题,而战争环境的极端性容易让人性恶的一面暴露出来,更能凸显人性闪光之处的可贵,由此不难理解作家们为什么抱着战争这块人性的试金石不放。而且,对人性的反思成为写作时往返历史与现实的有效手段,保证了一种延续性和审视性的历史眼光。
但需要避免的是为写人性而写人性,别让人性探索止步于阅读的快感,也别让人性书写沦为迎合猎奇心的一个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