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灭亡后的第十日,天下各处郡县已经设置完毕,王贲和蒙恬亦已经带兵回朝。
早朝结束后,相当一部分官员被留了下来,准备商议接下来的事宜。
嬴政在章台宫设宴,这些官员下朝后,便直接去了章台殿,片刻之后数百宫仆将一道道精心制作的膳食端入殿中。
嬴政再进来时,已经换上了平日里喜穿的玄色便装,落座后举杯示意开宴。
“早先韩王纳地交贡,自请为大秦蕃臣,后打破约定与赵魏合纵,故兴兵诛之。赵本与秦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邯郸破而公子嘉远走代郡,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又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乃水淹大梁,得其王。楚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地。”
众臣一边用膳,一边安静地听着嬴政说话,一开始,自然要对秦国多年以来的成绩进行总结,而后才能商议接下来的事宜。
说到此处,嬴政的话音突然沉了下来:“燕王昏乱,其太子丹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大王圣明!”众臣齐声道。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昔有秦齐称东西二帝,今当议寡人之帝号。”
几个主理大臣相视一眼,左相王绾起身抬手作揖,说道:“四海归一,大王入主华夏,称帝之后,臣子百姓对大王的称谓亦当相应改变,《韩非子》一书中曾言‘陛下’,即指王宫的台阶,乃天下至尊之意。臣等以为,此称谓足够显示大王之功绩。”
嬴政暂未说话,看向坐在右边首列的臣子。柳叶般的眉眼稍稍眯起,右相“冯去疾”站起身来,朝嬴政作揖:“臣以为左相之见,甚可。”
嬴政便道:“善。”
王绾再次行礼,而后坐下。
而后,御史大夫冯劫起身,“过去,五帝占据中原广地千里,他们领地之外的诸侯外族无一不朝拜或是被吞灭,然五帝并立,因而天子之制无法实施。如今陛下大义兴兵,诛灭六国余孽,平定天下,将四海设立为郡县,令秦法随之统一,从古至今不曾有如斯功绩,五帝当不及陛下之功。数日以来臣等谨遵陛下之命,与咸阳学宫中的博士商议,众人皆言‘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故而臣等冒死上谏尊号,陛下为‘泰皇’。王命为‘制’,王令为‘诏’,身为天子,废天下自称,唯以陛下独曰‘朕’。”
嬴政稍稍皱眉,对这个答复并不满意。泰皇虽然是三皇最尊,但冯劫直言他功盖五帝,却又不加以联系。让这么多人讨论出个帝号都困难如斯,果然不该对他们抱什么希望。他手下的人在别的事情上个个才华横溢,能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然而眼下看来,定号一事仍是要由他亲力亲为才行啊。
嬴政摆摆手,示意冯劫先坐下,沉思片刻,说道:“去‘泰’字,著‘皇’,采上古‘帝’位为号,曰‘皇帝’。其余如诸卿所议。”
魏缭本着来此混吃混喝的想法,事不关己地大口吃喝,听闻嬴政此语,突然大笑说道:“陛下真乃立号起名之鬼才!”与此同时,想到胡亥的名字,魏缭的嘴角又一阵抽搐。
众人已经习惯了他这幅宛若精神错乱的模样,见怪不怪了,嬴政甚至都不想搭理他。
小插曲之后,李斯说道:“皇帝之父,可尊为太上皇,皇帝之母,尊为帝太后。”
“此事由斯卿操办。”嬴政道。
“臣遵命。”
“朕听闻太古之君有名号但无谥号,中古有名号,君死而以其平生言行论为谥号。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没有任何意义,朕不欲采用这种做法。从今日开始,除去谥号之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朕为首,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臣等谨遵陛下诏命。”
李斯仍站立不坐,嬴政问道:“斯卿还有何事要禀?”
“臣以为,和氏璧乃天下至宝,为彰显陛下之尊位,不妨将其制为皇帝玺,以供传国之用。”
本来还在思索和氏璧的用处,李斯倒是给他提了个醒,嬴政道:“此议甚佳。既然斯卿大成于书法,便由斯卿手书玺言,再由工匠篆刻。”
“臣遵命,不知陛下欲刻何言?”
既然是传国玉玺,必然要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这等差事,自然是由善于著书之人来定了。
嬴政默默将视线转移到右席首座。
“冯去疾”心领神会,淡笑着站起来,说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闻言,众臣俱是万分惊讶,感慨于这位右相的才思。
嬴政满意地说道:“甚好。”
十五日之后,是天师徐福窥探天机算得的吉日,秦帝国皇帝的登基大典,在这一日举行。
举国同庆,艳阳高照。
“大哥。”
扶苏身着新制的礼服,身后跟着同样盛装的章邯,正要去章台殿下参加典礼,转过身来,是诗曼与王离。
王离首先抬手作揖:“长公子。”
扶苏稍稍点头,看向诗曼:“你怎么与王离在一起,胡亥呢?”
“我适才从东明殿出来,半路遇到了阿离,便与他同来,胡亥许是和胡美人一道过来。”
“既然如此,便一同过去吧。”
越是接近章台殿,乐声便越大,编钟、古琴、竹笙、长号、大鼓等各种乐器交错,编织出大气磅礴独属于虎狼之邦的恢弘秦风。
漫天的红黑色旗帜迎风飘扬,百台广阶之下站满数以万计的贵族宾客,广阶两侧放置着几十架大鼓,每个台阶两边各站立着四名宦官和四名宫女,手持仪仗羽扇,烈日之下仍屹立其间。
整个咸阳宫都焕然一新,蒙毅站在章台殿前,身后侍立着大批宫女宦官,每人手中都持有一卷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