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潜水的凉粉们看到自家偶像发了微博连图片都没打开就开始在下面排队。
“期末考试写论文。666!”
“人家答题你写论文,估计其他同学能一块豆腐撞死。(狗头)”
“求批卷老师的心理阴影面积......”
当然,还是有一部分人点开图片认真阅读的。
喜欢浅夏悠凉的人大多都是喜欢看书的知识份子,对于这篇论文不说能完全看懂,好在也能看个大概。
“卧槽。悠凉大这是要搞一盘大的啊。前段时间白加黑向学界开炮,现在悠凉大要向学界进军啊!”
“《零陵赋》不是赋?乐了,这是要推翻千古以来的认知啊。不愧是悠凉大,放卫星都要放个大个的。”
“提前预定热搜,先去买瓜。今天晚上就靠这下饭了。”
“磨刀霍霍已经做好战斗准备!”
仅仅半个小时,浅夏悠凉的这则微博就被顶上了热搜。
浅夏悠凉:《零陵赋》不是赋。瞬间霸占热搜头条。
学界的人也慢慢的关注到了这则消息。
当然,能自称学界人,基础修养还是有的。
这些人并没有无脑喷,而是先打开微博去看了看王凯的论文。
看完之后发现。似乎,说的挺有道理......
可不是嘛,赋这种问题是散韵结合才叫赋。而《零陵赋》更多的是“散”。而少“韵”。
但是因为目前为止汉赋流传下来完整篇目少之又少。能称得上经典的更是稀有。
其中《零陵赋》就算是佼佼者了。没有其他的对比文章之下,也只能以这篇文章为经典。
也就是说,国内的人也没真正的见过一篇完整的真正的汉赋。
传说中的汉赋只停留在历史中,人们只能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汉赋是散韵结合。
“岂有此理!无知小儿。居然胡说八道。以为写了几本小说,拿了一个奖就是华国第一了?无知!无耻!”
一个学界的老学究破口大骂。
“真以为他自己是华国文坛第一人了?不好好的缩在家里写他的小说,居然来学界大放厥词。真当我学界无人不成?”
“就是,连本科都没读完,就敢来质疑《零陵赋》?他以为他是谁?真把自己当成王松了?”
王松是民国时期的大师,当初他第一次提出《零陵赋》不是赋。后来因为种种阻力最终没有被大众接受。
一群学界的老学究互相联络了一下,打算给王凯一个颜色。
当然,因为浅夏悠凉的特殊身份,他们不可能破口大骂。
金陵大学教授陆安。
“《零陵赋》的经典不容置疑。千百年传至今朝,无数文坛大家潜心专研,方才有了今天的结果,如果《零陵赋》还不是汉赋,那么我想请问浅夏悠凉先生,什么文章才称得上汉赋?”
闽州大学教授苏奎。
“民国时期王松先生已经提过这个说法,最后证明他的说法是错误的,如今历史重演。但是结果却早已注定。希望浅夏悠凉先生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造更好的文学作品上,而不是去研究已经被证实为谣言的说法上。”
魔都大学教授李占涛。
“我承认浅夏悠凉先生的小说写的很经典。但是学术不是文学创作,一时的灵感只能帮助你解决一些小问题,更多的还是要知识的积累。浅先生还是在潜心研读几年再说吧。”
类似的话语充斥着微博。
不过那些真正的学界大佬们却都默不出声。
没办法,他们所涉及的都太多了。
现在浅夏悠凉只是提出一个说法,还没真正触及到他们的敏感神经。一旦他们也发声,那么很有可能逼得王凯跟他们鱼死网破。
与白加黑不同,浅夏悠凉这个马甲在国内的声望一时无二。整个科幻文坛都以他马首是瞻。更何况他背后的白鹿文化已经打下了东南亚这块地盘。现阶段正是风头正盛。而且浅夏悠凉背后还有着葛文优这位正了八经的文学大师的存在。那位可是护短不讲理的主。
不到万不得已那些大佬是不愿意和他对上的。
另一边,江淮看着电脑前的一堆大佬发言,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默默的把编辑好的微博删了个干净。
神仙打架,我这种小鬼还是别去凑热闹了......
王凯刚回到宿舍李琪就冲他喊。
“凯哥,你被人爆了!”
王凯下意识的回头看了看。转过来赏了他一个板栗。没好气的说道:“劳资一个一米八五的大汉?”
李琪揉了揉脑袋。“不是,是微博。一堆教授都发了微博。”
王凯顺手扯过椅子坐在电脑前登录微博。
嚯。人还不少。差不多二十来个。都是往日里喜欢在微博撒欢的存在。
再看看成色,每一个能打的......
陆安是研究近代文学的。苏奎是研究外国文学的。李占涛是研究当代文学的。再往后看看,嗯,没认识的。
王凯摸着下巴说道:“这大鱼没上钩,来的都是小虾米啊。”
王凯真正想掉的是上次讨伐白加黑的那群货,那才是大鱼呢。之前借着孔大师的手算是罢战了。但是王凯是什么人啊。有仇必报那是本性。怎么可能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就熄火了呢?
“怎么办?凯哥?”李琪站在他身后,看着屏幕上那一堆教授咽了口口水。
“怎么办?怼他呗。”
撸起袖子双手在键盘上飞舞。
“一、《汉史》中明确记载了赋这一文体的特征。而《零陵赋》这篇文章不符合《汉史》中的记载。如果有错,请你们把马迁先生(汉史作者)挖出来问问。二、王松先生提出这一说法之后,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说法是错误的。鸵鸟的头埋在沙子里它永远看不到危险在迫近。三、我小说写的好,全世界人都知道,不用您承认。另外您的专业是研究当代文学的,先把我的作品研究明白再去开辟第二战场吧。四、晚清时期,清政府也是说祖宗之法不得变,然后他们就去见祖宗了。汉赋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失传。古人也没见过正宗的汉赋,他们研究的东西也可能出错。古人还说天圆地方呢。怎么不见你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