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京师,到底走陆路还是走水路,对我来说其实并不难抉择。
这几年愈演愈烈的内斗,大大的破坏了大明朝的朝纲正统和行政运营,从港口码头到戚都督住宅之间短短的道路状况就能看出来。
道路,是一个地方治理水平的最直接体现,路好不好,能够直接看出地方管理的好坏程度。
按理说,地方布政司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道路修缮、维护保养上面,无论是官道还是乡道,理论上都有人管段管片。
但是我们一路走来,整条路上坑洼不平,路两边杂早丛生,一看就是常年无人管理、几乎宛若弃置的山路。
管中窥豹,可见大明的吏治已经腐朽到何种程度?当然此处远离省城,自然更是远离京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人问津,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我们还是选择走海路,从蓬莱出港,北上津门,再登陆乘车,赶往京师。
叶思忠却是乘马而来,他还有自己的兵丁,若是随我坐船,怕是别人多有传言。于是他只得仍乘马回蓟州,我们自然约定日后出征之时再相见。
告别叶思忠,我们来到码头。在晨雾中准备起航。
船缓缓开启了,我望着雾中渐行渐远的蓬莱,心中不由有些恍惚。我这次回来,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看望戚都督。如今人见到了,我却觉得心中更加空落落的。
人之一世,如白驹过隙,时而觉得漫长,时而又觉得短暂。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又该做些什么、留下什么呢?
也许像戚都督这样,创下不世之功也、名垂千古便是幸福。但是换句话来说,这样对他自己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半世戎马,换来晚景凄凉,真的是令人扼腕!有时我真的觉得这个小矮子说的对,身后浮名,不如眼前一杯薄酒。花开当折堪需着,莫待花败空折枝。
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恍惚之间,我们的舰队来到了津门码头,不出意料的再次引起了轰动。当我从津门登陆之时,京畿卫显然已经收到上面的安排,早有人等在港口,我一下船便上来拱手行礼。
“孙大人!多年不见,您一切安好!”来人笑道。
我立即还礼之时,看着这人眼熟至极,一定是之前见过的。正要说话,却听身后的华梅说了声:“钱大哥最近可是高升了,穿着三品大员的服饰呢!”
那人向华梅行礼问号之时,我猛然想起此人之前的确是有过交集的——当年华梅的父亲、兵部尚书李再兴启奏小皇帝、委派我去修缮长城之时,作为总协调的就是这个钱斯理。
当时他不过是从四品的官员,如今也迈入高层的行列了!
一时间,我又是心中感叹,拱手对着钱斯理笑道:“钱大人官运亨通,还没来得及祝贺!”
钱斯理走过来拉住我的手,却是先对华梅一笑道:“李大人虽然如今赋闲在家,但我们这些他的门生却依然受着他的恩惠,华梅小姐莫要笑我。”
华梅淡淡一笑,却不说话,钱斯理也不多话,拉着我边往前走边低声道:“启蓝,我们也是熟识,就不必互相恭维了,且上车再说吧!”
我故意皱眉道:“武官不乘车,这是规矩!”
钱斯理愕然,他在兵部任右侍郎,虽然确是武官,但却和前方战事不沾边,出入向来是坐车的。可我说的又是正道,一下子楞在那里。
我淡淡一笑,继续低声道:“不过这一次算是半个礼宾活动,乘车无妨!乘车无妨!”
钱斯理立即露出礼貌而不失尴尬的笑容:“对对对!礼宾!礼宾!差点儿被你带偏了!快上车,上车再说!”
一行几人立即上了港口里停着的一排马车的头车,钱斯理也不多话,就命人开车,直奔京师!舰队留在港口,由不悔统领着,阿迪肯也在,我是十分放心的。
我们面对面坐定,钱斯理这时再次向我拱手:“兄弟,你这次能不计前嫌、在国家有难之时回来,哥哥敬你的忠义之心!”
我摆摆手,摇头道:“之所以回来,一方面是张老首辅一生扑在国事上,他定不愿因为战事令国家一蹶不振;另一方面,大明乃是华夏的大明,作为华夏子孙,家国有难,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
钱斯理叹道:“启蓝大义!确有张江陵之风骨,也有戚家军的义节,更不愧李家小姐的青睐!只是此去京师、明枪暗箭,启蓝还要万分小心那!”
我心中暗暗感动,能够说出这番话,说明这个人确有忠良之心,于是我开口问道:“钱兄可否之言相告,目下京师状况如何?”
钱斯理叹了口气,缓缓道来。
自从二叔祖病逝,于慎行、申时行等人果断扛起了大旗,意欲继续推进包括一条鞭法在内的各项改革。但以张四维为首的反对派却极为猖獗,疯狂的攻击已经过世的二叔祖,并不断向于慎行等人泼脏水。
小皇帝朱翊钧心比天高、手比较低,见了这阵仗也慌神,为了维护稳定,他只能让张四维和于慎行并列,分担首辅职责,也是互相制衡。
就这样,大明朝内部的局势比起前一世有所好转,但却十分有限。由于小皇帝朱翊钧常年受到二叔祖的教育和压制,所以在他得以说了算数之时,立即爆发出强烈的反弹情绪。
表面上,他对以于慎行、申时行、李再兴为首的改革派——或者叫保国派青眼有加,但事实上却是处处设关、时时设卡,想方设法阻挠与二叔祖有关的一切改革继续推行。
这是典型的自毁型人格——明知道这些改革对他的江山有益,却依然会因为个人的情绪而选择反对、搞破坏,在能够确定他的智力正常的基础上,只能将之归咎于性格缺陷。
在这样的争斗之中,时间一晃过去了几年时间。在这几年里,张四维去世、于慎行卸任、申时行继任、李再兴病退、石星履职兵部尚书一系列人事变革大大改变了大明朝全力顶峰的格局。
唯一没有改变的,便是小皇帝朱翊钧对改革派的痛恨和抵制。
张四维死后,保守派——或者叫反对派其实已经缺少了扛鼎之人,气焰受挫不少。但小皇帝却长大了,如今的内部矛盾,转化成了皇权与行政机构之间的矛盾。
正如之前所说的国本之争,其实就是以申时行为首的保国派眼瞅着皇帝想要废长立幼,勇敢的站出来抵制皇帝。可是小皇帝却执拗无比,在于朝臣的斗争中耍起了小性子,居然玩起了长年不上朝的小把戏!
然而,国势国运如逆水行舟,当真是不进则退。在西洋各国铆足了劲儿、拼命竞速,想要出人头地之时,远东的大明朝却在因为皇帝的哪位后代应该继位东宫而蹉跎岁月。
本来在二叔祖努力下日渐充盈的国库再次干瘪下去,尤其是近年以来,各地的民变风起云涌,为了解决这些不老实的家伙,朱翊钧并没有想着怎样从自身改革抓起、改变局面,而是选择了面对面硬刚、扑火镇压。
这样一来,国内的情况更是每况愈下,各地财政均开始告急,就连比较富庶的江陵、苏杭一代都开始闹起了粮荒。
到了前阶段,辽东传回东瀛入侵高丽的军情。小皇帝朱翊钧不傻,自然知道这样的事情不会是空穴来风。但是当他知道敌军在十数万以上、水陆并进、势如破竹之时,却着实掂量起了出兵的可能性问题。
自家知自家事,如今大明朝的财力、国力,已经支撑不起一场大仗的用度,四万,不,五万远征军的军费就已经是极限,这样派兵,会不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呢?
于是,小皇帝朱翊钧开始耍起了管用的那一套——装疯卖傻。尽管军情不断传来,而且日渐紧迫、日渐详细,但他依然是那句问话——此事是否属实啊?
下面的朝臣们能说什么?只能是摆事实、讲道理,一个劲儿劝他早日发兵。但是谁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就这样一拖再拖,便到了今天的情况。
我得到的消息和钱斯理所说的消息多有吻合,当时高丽八道武备废弛,国王李昖重文轻武,朝廷党派内斗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三百多处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
故高丽军队对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数量不多的**军接连失利。东瀛两军登陆之后一路势如破竹,高丽国土迅速被侵蚀,几乎殆尽。
在高丽朝廷猥琐逃窜的同时,高丽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组义军,如庆尚道星州的郭再祐于一五九二年年四月二十一日组织义兵,屡次令安国寺惠琼败战使其无法顺利进入全罗道,甚至在一五九二年十月十日的第一次晋州城之战中,奋勇击退了细川忠兴和长谷川秀一的大军,人称“天降红衣将军”,还有郑仁弘、孙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辉元无法顺利占领庆尚道。
此后,高丽境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民间反东瀛侵略斗争。全罗道光州的金千镒、全州高敬命组织义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赵宪、僧人灵圭先后整顿兵力,联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军第六军团,有效阻止了倭寇的推进。
还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对抗黑田长政,打的也相当激烈。但是高丽常年武备废弛,仅仅一个月后,即告“三都守失,八道瓦解”。
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就超过了六万人!
如今高丽国王李晗已退至高丽与大明朝边境,一再发书信求救,哀哀不已。但小皇帝朱翊钧全然不理睬,完全不管敌军是否已抵近天朝大门,只是一味的装傻充愣。
我不知道历史上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小皇帝朱翊钧下令出兵,但今世既然我已到了这里,就一定会尽己所能、让这个叛逆的王者改变思想,派兵援朝!
一天一夜,第二天的晨雾中,巍巍紫禁城已在面前。远远看去,那漆黑的轮廓仿佛一尊巨兽,正狞笑着等待我的到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