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岁的神通堪称高清无那个(码),让燕三郎看得清清楚楚。那张面庞太熟悉了,不是端方还会有谁?
这人和梁上君子一样翻墙进来,大摇大摆四处查看,着重看屋瓦、房梁,甚至是院子里的地砖,看起来像是在找东西,但他并不动手。
难怪家里并没有被翻动过的痕迹。
影像结束了,水面重新变得通澈,燕三郎脸上的神情却有些儿微妙。
这位人人夸赞的好好先生,看起来也有不好的时候。不过他同时也放心了:
端方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燕三郎这个人。
¥¥¥¥¥
夜色无声深沉,很快就过了子时。
燕三郎做好了晚饭又运功打通了两处窍穴,才问千岁:“外头还有人么?”
千岁站到墙头,往外看了一会儿,“附近别说是人,连鬼影都没一个。”
燕三郎想了想:“把你的灯拿出来。”
“作什么用?”问是这样问,千岁还是不假思索放出了琉璃灯。
“照一照。”燕三郎虚虚向四周一指,“既然大家都对这院子感兴趣,我们就来好好找一找。”
他看着琉璃灯:“我记得它有个天赋叫作‘纤毫毕现’,不是么?”
千岁揉了揉他的脑袋,笑道:“聪明的孩子。”几个月过去,他的头发好像浓密了些,手感好多了。
她先布下一个结界,免得这里怪光惊扰四邻,然后拍了拍手。
琉璃灯就绽出了淡绿的光芒,于是燕三郎的院子也像那天陈通判的书房一样,变成了水晶宫一般的建筑。
所有障碍物都变成了透明,让人可以直视内部。
两人站在这里,事无巨细都可以尽收眼底。
千岁环顾四周,喃喃道:“端方到底想要什么?”
燕三郎先从屋里找起:“说不定与死在这里的刘一召有关。”
“可是孙家夫妇收回院子以后,重新刷过了墙面,清洗了地砖,又将刘一召的东西扔掉了大半吧?”千岁抚着下巴道,“东西会不会已经被扔掉了?”
“不止。“燕三郎抬头往梁上看,那也是普通人容易忽略的死角,“刘一召的后事由衡西商会包办,衡西商会说不定也把这里清理过一遍。”
这些事弯弯绕绕,好像都跟衡西商会有关。
千岁笑了:“或许端方也不能肯定东西还在不在这里,才没有对你出手动粗。”
这屋子死过一次人了,再入住这里的燕三郎,无意中被街坊们所关注。要是他再出事,这片区域怕是要炸开。
她跃上枣树:“那就换个角度想想,刘一召能把东西藏在哪?”
整个院子都变成了可视化的透明,可这就是个平民小院,哪个物件看起来都平凡得很,不像陈通判的书房,他们轻而易举就能发现暗格夹层里藏着好东西。
“如果东西还藏在这里,大概也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千岁满脸失望,站到井边往下望,“唔,也不在井里。这院子的任意角落应该都被翻过一遍了。”
有什么地方能藏东西,并且还可能被所有人都遗漏呢?
燕三郎忽然盯准一个方向,眯起了眼:“那里!”
他大步走向院门,然后
然后打开大门,走到了户外去,从外向里看。
院子的木门是黑色的。几乎所有大门都佩有门环,这一扇也不例外。平民家的门不像豪门大户那样要先造个辅首来衔环,这扇黑门上的门环,底座就是个普通的六角形铜片,中间微微鼓起,像是倒扣在门上的小草帽
这东西,民间称之为“门钹”。
燕三郎就盯着它道:“在这里了!”
在琉璃宝灯的照明下,他能直接望见这里面的东西!
左顾右盼,外头安静无人。
千岁放出神念,也确认周围没有活物。她并不走出去,在门背后鼓捣几下,就把穿销卸掉。燕三郎在门外头轻轻一抽,就把门钹整个儿卸了下来。
而后,他从门钹凸出的圆弧里取出了一样东西,捏在掌心:
“找到了。”
当下两人又把门环复位。
燕三郎走回院子重闭大门,才走进自己屋中,将手里的东西摊到灯下。
那死掉的刘一召倒是个老油子,知道最稀松平常的地方反而最容易被忽略。所有人想进这座院子,首先都会看到这个门环。但它位于门“外”,知情人却都想在门内找到东西,潜意识中都不把它放在眼里。
其实这扇木门有些年头,门环的底座饱受风吹雨打,铜绿都染到木门上了。燕三郎稍加留意,就能发现门环有挪动过的微小痕迹。可是在上述心理的影响下,多数人是想也不想就推门走进去了。
当初燕三郎租下这所院子时,以千岁的火眼金睛都没注意到门环有甚不同呢。
这回若不是借助琉璃灯之力作弊,他二人也压根不会想到刘一召将东西藏在了来往居民都能望见的外院大门上。
灯下细观,被藏起来的东西是一小截肠衣,里面裹着一张反复折叠过后的字条。
燕三郎扯了扯,哪怕藏在铜垫后面半年有余,这截肠衣还未失掉弹性。这东西的用途多样,百姓用来灌香肠,但专门鞘制过后,却可以变得十分坚韧且耐蚀。在它的保护下,字条上的墨迹都没怎样褪色。
展开来,上面一行小字。
燕三郎和千岁读完,均觉这行字没头没尾。但刘一召为此丢了性命,显然在通晓内情的人眼里,它很有份量。
千岁又检查一遍,确定它并未再以特殊墨水写下甚暗语,就收回袖里。
她沉吟道,“他是掮客,不会在柳沛住太久,这是打算把消息递给谁?”
燕三郎紧接着道:“是衡西商会帮他料理后事。”
也就是说,衡西商会担起了这个责任。会不会刘一召的消息就要传给它呢?
端方跟这件事,又有什么关联?
千岁一时也想不出所以然来,伸手弹了弹他的脑门儿:“行了,别想了,快睡吧。本来就不聪明,睡得少了会更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