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师姐弟二人到得邓川县的时候,却不见施浪部一干修士,打听过后,才知施浪部在那雪域僧人的住持之下,要在石和城办什么宝华佛会,广邀蒙舍诸佛寺僧人,论诸部正统,所以暂且偃旗息鼓。
蒙舍国,或者说早前六部之民,本就尚佛,各家部首也自有许多佛寺,施浪部欲要开办这佛会,论各家正统,求个名正言顺,并不奇怪。
二人见状,不觉惊讶,倒是认为如此倒是更为方便打探消息,于是便往石和城而去。
石和城乃是施浪部部首所在。
过得榆泽,便相去不远,二人遁光飞行,自然也没耗费多少时间。
既知那些番僧与一干修士俱在石和城中,陆玄二人自然也没贸然入城,毕竟是他人地盘,自须小心。
于是隐了气息,乔装化作摆夷之民,混入城中。
秦韵本就是摆夷族女子,也通晓这摆夷语言,倒也无甚阻碍。
不过如此仍不可掉以轻心。
凡是城镇,对于生面孔总有几分注意,尤其施浪部如今正与蒙舍国交战,开办宝华佛会,与此事也是大有关联,自然防备蒙舍国奸细,必然戒严,这等时候见了生面孔,如何能不关注。
好在陆玄有五通幻法,寻了一个正出得城去的部族百姓幻化,也不怕常人看出。
如此二人才算安然入得城中。
宝华佛会声势不小,这城中更是随处可听相关信息。
是以陆玄二人并未耗费多少功夫,便打听到了那一帮雪域番僧的踪迹。
他等所住,乃是石和城中一处寺庙,这寺庙唤名榆元寺,这寺庙本是施浪部贵族专门供奉,现如今拿来给那些番僧住持宝华佛会,可见他们之间牵扯如何之深。
倒是秦诏消息,未曾得闻。
想来没有露出行踪,只是也不知是否在那榆元寺中。
师姐弟商量了一会儿,也不多做犹豫,只往那榆元寺方向而去。
也不贸然靠近,只在那附近寻了一处民宅与了银钱,装作入城卖货的山民,借住下来。
没有急着去探访那榆元寺。
宝华佛会尚未开举,师姐弟二人居于那民宅之中,每日观察榆元寺中进出的人,不见百姓香客,也不见什么其他修士,便是有僧人慕名而来,也被阻拦在外,只说等佛会之日开寺。
只能见一些衣着华贵之人入寺,想必是施浪部贵族,此外寺中也不时有番僧进出。
一个个打扮好似喇嘛,模样也颇有一些异域特点,鼻梁挺直,颇见棱角。
一看便知是那雪域来的番僧。
而以陆玄二人眼力,更是能看出其中有几个番僧,是有修为在身的。
佛门修心灯舍利,也有炼金身正果的,不好全以玄门境界划分,更不好断定这些僧人境界,不过既是修行之辈,只要境界不高过陆玄和秦韵,必然能看出几分异常之处。
只以他二人所见,这榆元寺中进出番僧,有几个有修为在身的,不过都不如意,轻易便能看破,更有甚者,肉身虽强,也不过寻常武林好手。
得见如此情况,二人也觉得算是个好消息。
只从这石和城中打听来的消息,这些雪域而来的番僧,拢有十余人,如是个个都是修士,哪怕境界只类比玄门元胎,也是不小麻烦。
佛门自有异法,诡秘之处不下魔教修行,禅音禅唱、度化法门、宝幢神通,也是数不胜数。
一个不好,便会叫人着了道去。
如是寻常散修,自不会考虑这般多,但二人出自哀牢山门下,且不说陆玄这入门尚短的,只说秦韵,在这滇南鱼龙混杂之地,蒙舍又是尚佛之国,对于佛门法修,如何能不多些了解,自然警惕。
是以即便知晓这榆元寺番僧,无有几个厉害的修者,也未曾看轻。
如此又观察了几日,依旧不曾得见那秦诏露面,二人琢磨破局之法,只是也未有什么好主意。
……
这日,石和城中忽然热闹起来,却是离宝华佛会开举之日只有三日了。
说来也还有一件事情值得说道,便是那榆元寺先前听闻也有高僧坐镇,只是日前这些雪域番僧来后,好似在榆元寺中与那高僧论过佛法,后来这榆元寺便被这些番僧占了去,结果不难知晓,不过其中过程谁也不知。
想也只有那支持番僧开办宝华大会的施浪部贵族才知晓了。
师姐弟二人听得这宝华大会便要在榆元寺中主持,倒觉得是一个在寺中找寻秦诏的不错时机,秦诏既然是被这些番僧引到了施浪部,应该知道不少事情,且不说找回法器,便是找到秦诏也很重要。
而宝华佛会当日定然热闹,届时鱼龙混杂,乱中行事也多了几分方便。
如此定计,二人便在民宅之中准备起来,只等三日过后的宝华大会。
当然,未免怀疑,二人又托了卖货山民的身份,少不了要外出游荡。
顺带也多探探消息。
只在这日,陆玄在石和城中扮作山民,游荡了一圈,隐约却好似见得一个熟人。
倒也不是他如何注意,只是这人模样太过好认,人群之中,七尺身量,实为高大,好似一根巨柱立于人群之中,尤其是在这滇南之地,更是鹤立鸡群。
这人不是旁人,正是韦驮和尚。
韦驮和尚依旧那般打扮,唯一变化,便是臂上缠了一条青黑大蛇,那蛇常人臂膀粗细,盘在韦驮和尚一双粗臂之上,倒是有些显小。
滇南之地本就毒虫甚多,也无人在意韦驮和尚的大蛇,反因他头陀身份,对他颇有礼遇。
陆玄正疑惑韦驮和尚怎么从龟山跑到了这石和城,韦驮和尚似有几分感应,转头看来,陆玄见此,心念转动,却是隐去了身形。
韦驮和尚模样太过惹人瞩目,便是要相认,却也不是时机。
就在陆玄离去之后,韦驮和尚眸中略微闪过一丝疑惑,只是未等他多想,后头忽然传来一道声音,让他脸色一拉。
“韦驮法师!韦驮法师!”
韦驮回身看去,便见长须灰白的老僧,那老僧干瘦身躯,仿佛风中桔杆,飘忽得很。
模样怕已是半百年纪,行来却有几分莽撞,似有什么急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