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役者文明?这个形态我倒是还没见过。”
对这个文明的解析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的,经过一天多的研究之后,智囊团提出了一个设想,将这个人类文明从来没见过但是推测过的一种文明结构找了出来放在了王奇面前。
奴役者文明,顾名思义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奴役形态,跟奴隶制度又有一定的区别,因为设想中的奴役文明,实际上是一个思维上的完全操控,形态上跟某些生物文明比较相似,由核心的思考单位作为绝对的顶层命令下达着。不过与生物文明区别很大的事,奴役者文明的设想,是通过思维控制由一个文明的人员去控制其他文明的人员,进而达到为自身提供各种服务的目的。
“就目前的信息来推测,目前探测器观察到的所有单位,都可以算是被奴役者,从小进入到网络中之后,也就无法逃脱思维控制的状态。但是这种控制还保持着一定的自主性避免完全成为人偶状的物体。”
单论纯粹的工作效率,生命体是没办法跟机械单位去作对比的,有没有自身的思维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关系到这些种族的实际用途。到了这种级别的文明,不会平白无故的去制造这种废物一般的人员来占用资源。虽然说养得起,但是养得起是一回事,而要不要养是另一回事。在人类的环境当中,虽然也有沉迷于游戏的,但是毕竟不是多数,换算下来还是有一半的人直接或间接的对整个文明的进步起到作用,虽然绝大多数的作用非常微小。
也许这些人的存在只是用作储备物资?不过储备的话,直接冷藏起来不是很好么,保持生理活动以及虚拟网络的成本还是相当高的,至少相对于冬眠舱来说,能源消耗高了何止一个级别。
或者说这个种族的存在本身,就是支持奴役者的一种资源?人脑网络?集群思维?还是星球意识的延伸?这几种猜测都是对奴役者存在形态的一种想法,如果奴役者的存在形式是基于当前已经了解的情况的话,这三种特别是后两种的可能是最高的,而第一种本质上也就是一个计算系统,更换别的计算系统不就行了?生物大脑本身就会思考而占用很多自身的计算量,再加上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并不是一种很好的网络构建材料。
“那么第三种可能呢?如果是第三种可能的话,是否意味着开进去的舰船会被同化掉?星球意识这种奇怪而思维结构是能够同化所有接触到的物质吧?”这种特性就跟之前碰到的那种能够感染的能量体差不多,但是综合来说感染性还是差的老远的。眼前说的这种感染,必须借助实体物质,固态液态气态都行,但是必须保持足够长时间的接触,还不能是智慧生命,灵魂本身会抗拒这种融合。
不过舰载主机可不算什么生命,一点生命形态都没有,只能算是一种工具罢了,换成智能系统,比如管家这样的,倒是有能力抵抗侵蚀。不过星体意识并不是完全没见过的生命形态,但是能做到这种地步反过来奴役上面诞生或者到达这个星球的种族,这就是没见过的情况了。
具体是哪种猜测,又或者根本不是之前的猜测?其实验证这些猜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因为同化并不是那么缓慢的事情。
在离开舰体范围十几个小时之后,一些使用古老技术的机器人失去了对肢体设备的控制,开始用稀奇古怪的姿势去移动跟晃动机械臂,在完全没有给与指令的情况下。
因此可以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可以确认了,是第三种猜测或者与之类似的情况。”
了解到这种情况,下一步的对策就很好说了。既然是一种能够同化物质的结构,那么下一步就要确认的就是,这种同化的必要条件,是否是直接的接触,以及脱离接触,保持一定距离之后,是否还处于同化状态。
维修机器人冒出来之后,将这个已经不受控制的单位捕获,并且直接传送走,送到了距离这个超大型建筑几光年外的一艘船上。这艘船已经在这里等待多时了,就是为了做这个传送实验。
传送结束,机器人肢体的控制权并没有立刻恢复,不过在几分钟之后还是恢复了正常。如果这是脱离控制恢复正常的话还是好事,如果只是潜伏的话?这就要看船上的检测设备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点时间搭建出一套专门针对性的检测实验室还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因此在传送结束的时候就一直在监控这个机器人的详细变化。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人员很快通过一大堆的参考信息来得出结论,的确有一种能量反应从这个机器人当中消失掉了,不过并没有完全消失,还保留了极其微弱能量反应,与其他用来作参照的机器人保持了细微了不同。研究人员怀疑这种细微的能量反应可能是这个机器人不再受到控制的原因,脱离主体后已经没有足够的能量去进行控制,只能够龟缩起来保持当前的状况。同时这个机器人也没有检测到感染周围其他物质结构的能量反应。
机器人被肢解掉,零件被送往了不同的实验室进行各种详细的实验,包括刺激这种能量反应,如何消灭这种能量,如何隔绝这种能量。
如果这种控制只是基于这种能量反应的话,那么反制起来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反制的时候能在战斗力上干的过对方。不过只要这个意识体稍微有点头脑的话就不会如此简单的被搞定,所以还有一个可能是,对方可以通过这点能量来进行定位。
不过这也是目的之一,让对方表现出来一定的探测能力。
“检测到目标建筑开始航行。航向……大致方向为作为诱饵的探测舰。与预定计划表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