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游行在王舍城,在竹林迦哆园中,佛和大比丘众在一起坐夏。一天尊者大目犍连告诉比丘众说,诸圣贤,如果有比丘请求诸比丘说,诸尊者,对我说话,教导我,呵责我,不要为难我。大目犍连说,为什么会这样呢,诸圣贤,或者是有人他有戾语,他成就了自己的戾语。因为他成就了自己的戾语,令诸梵行人不和他说话,也不教导他,不呵责他而为难他。什么是戾语的法,大目犍连说,如果有人成就了自己戾语的法,或者此人有恶欲,有恶的念欲,如果有人有恶欲,有恶的念欲,是他自己成就了戾语的法,这样的人染于,行染于戾语的法,他们的心住在欺诳、谀谄、悭贪、嫉妒中,他们没有惭愧,心有嗔恚有恶意。有嗔恚的语言,他们呵责比丘的呵责,呵责比丘轻慢,呵责比丘发露,他们更加会在后面说他人的外事情,他们不语、嗔恚、憎嫉很炽盛,他们交恶朋友,有恶伴侣,他们的心中无恩,也不知道恩。大目犍连说,如果有人成就这样的法,就是诸戾语的法,如果有人成就这样的法,诸梵行人不会和他们语言,不教导他们,不呵责他们以难他们。大目犍连说,诸比丘,你们应该自己去思量自己的行为。大目犍连说,如果有人有恶欲,有恶的念欲,这样的人我不会爱他。如果我有恶欲,有恶的念欲,别人也不会爱我,如果比丘可以这样观察自己的心行,即不会行恶欲,行恶念欲。你们应该这样去学习。这样染于法染于行。如果有人的心中有不语的结住着,他们行欺诳、谀谄、悭吝、贪婪、嫉妒,他们没有惭愧,嗔恚,心有恶意。他们交恶朋友,有恶伴侣,他们无恩,不知道恩,这样的人,我不会爱他,如果我这样,别人也不会爱我。大目犍连说,比丘应该这样观察自己的心行,这样不行于无恩,知恩。你们应该这样的去学习。大目犍连说,诸圣贤,如果比丘没有请求其他比丘说,诸尊,请和我说话,教导我,呵责我,不要难为我,为什么呢,是因为此人有善语,他成就了善语的法。诸梵行人欢喜和他言语,欢喜教导他,呵责他的过处,不会难为于他。什么是善语的法呢。是有人没有恶欲,没有有恶念欲,如果有人没有恶欲,没有恶念欲,这就是善语的法,行善语法的人不会在不语的法中住,他们不欺诳、不谀谄、不悭吝、不贪婪、不嫉妒,他们有惭有愧,没有嗔恚没有恶意。他们不会去说嗔恚的言语,不会呵责比丘,不呵责不轻慢比丘、不呵责发露的比丘,他们更不会在外面说他人的事情,他们不交恶朋友,没有恶伴侣,不会不语,不会嗔恚憎嫉,他们有恩,知道恩。如果有人成就这样善语的法,诸梵行人欢喜和他们说话,也会善教导他们,善呵责他们,不会为难他们。你们应该这样如法去行。大目犍连说,诸圣贤,如果有人没有恶欲,没有恶念欲,我会爱这样的人。如果我没有恶欲,没有恶念欲,别人也会爱我。大目犍连说,你们要如此的去观察自己的心行。如果我不在不语的法中住,我不欺诳,不谀谄,不悭吝,贪婪,不嫉妒,有惭愧,没有嗔恚没有恶的意。。。。不交恶朋友,没有恶伴侣,知道恩,这样别人就会爱我,如果别人这样,我也会爱别人。大目犍连说,诸圣贤,你们应该如此去学习。尊者大目犍连说,如果你们可以这样观察法,你们一定会得到很多的饶益,这样你们即会分别,我是有恶欲,恶念欲,还是没有恶欲,没有恶念欲。如果你们可以这样观察自己,当你们自己有恶欲、恶念欲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快乐欢悦,心里会想着去断自己的这些恶欲,恶念欲。如果你们观察到自己没有恶欲,没有恶念欲,你们就会欢喜愉悦,知道自己很清净。就像一个有眼睛的人,他用镜子在自照,他可以看见自己的脸是干净还是不干净。如果看见自己的脸上有污垢,他则不会欢喜,便会去洗自己的脸。如果看见自己的脸上没有污垢,他则知道自己的脸很干净,所以他很愉悦,心可以得到欢喜快乐。这样你们便会止自己身心的恶念。因为你们止住了自己身心的恶,你们便得到觉悟的快乐。因为你们得到了觉悟的快乐,便可以得到自己的定心。目犍连说,诸圣贤,佛的多闻弟子因为有了自己的定心,他们便可以看见如实,知道真如。他们看见如实,知道真如以后,便得到厌。因为心有所厌,便得到无欲。因为无欲,便得到解脱。因为解脱,便知道自己已经解脱。生已经尽,梵行已经尽,所作已经办,不更受后有,他们知道了真如。。。。。在大目犍连说这样法的时候,诸比丘听闻欢喜无比。。。。。。。有一次佛游行在拘舍弥中,佛在瞿师罗园中,一天尊者周那告诉比丘众说,如果有比丘这样说,他说,我知道诸法怎么样,知法而无增伺。有贤者对他讲的话心里生出了恶,如是争讼、恚恨、嗔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贤者心里生出了恶欲、恶见以后。那些梵行人知道此贤者不知道诸法本身不会带来增伺,因为此贤者心里已经生出了增伺,生出了争讼、嗔恚、不语结、悭、嫉妒、欺诳、谀谄、无惭愧、无恶欲、恶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里生出了恶欲和恶见。周那说,就像有人自己并不富有,他却对人说自己很富有,他没有国王给的国封说自己有国封。他没有畜牧说自己有畜牧。到真实要用的时候,他无金,无银,无真珠宝物,也无畜牧,无米也无奴仆。他的亲朋对他说,你不是说你很富有吗,说自己有国王的国封吗,你现在什么也没有,没有国封,没有畜牧,没有金银,没有珍宝,没有米,没有奴仆。周那说,或者比丘没有这样说,我知道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如果有贤者心里没有生出恶增伺,如是争讼、嗔恚、不语结、悭、嫉妒、欺诳、谀谄、无惭愧、无恶欲、恶见。此贤者心里没有生出这些恶欲、恶见。诸梵行人知道此贤者知道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为什么呢,因为此贤者心里没有生出恶欲、恶见,因为他的心里没有生出恶见,他心里的恶见得到止住。就像有人大富有,但是他没有说自己很富有,他有国王的国封,有畜牧。到要用的时候,他有金银、真宝、畜牧、米、奴仆等等。诸亲朋对他说,你真是大富有。。。。。周那说这个法的时候,比丘众听闻大欢喜,他们欢喜奉行于周那说的法。。。。。一天早上,周那从宴坐中起来,他到佛所礼拜佛足,然后坐在一边,周那对佛说,世尊,世间人有种种见生出,以此又生出另外的种种见,他们心里计度有神,有众生,有人,有寿命,有命,有世。我们怎么样令众生知道,令众生看见,让他们自己种种的见得到灭,让他们得到舍离自己的见,令他们不再生出其他种种的见,不受邪见。世尊告诉周那说,周那,世间众生有种种见,以此又生出种种见,他们计度有神,计度有众生,有人,有寿命,有命,有世。佛说,周那,如果能够使自己心中的诸法灭尽无余的人,他们有真实的知见,他们可以灭自己这样的见,可以得到舍离这些见,而令其他的见不会再得到续,一直到没有了受。你们要这样的去学习,渐渐损此知见。佛说,周那,在圣法的法和律中,什么是渐渐损去的知见呢。佛说,你们的心要离开欲,离开不善的恶法,一直到成就自己第四禅的自在游。你们要想,我行渐渐损。佛说,在圣法的法和律中,不但有渐渐损,还有四种增上心,你们要在自己现在的法中乐意居住在此四种增上心。你们要想,我要行渐渐损。佛说,周那,在圣法的法和律中,不但有渐渐损,你们还要度自己的一切色想,一直度自己到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此处的自在游。你们要想,我行渐渐损。在圣法的法和律,不但有渐渐损,还有四种息得到解脱,你们的心要离开色到达无色,修行者从现在开始,你们要为众生去说这样的法,你们要想,我在行渐渐损。佛说。周那,如果他人有恶的欲,有恶的念。但是我没有这些,我应该这样学习渐渐损自己的恶。如果他人有杀、不给自取、非梵行,我没有这些恶,你们应该这样去学习,这样渐渐损自己的恶。如果他人有争讼的意,有睡眠的缠缚,有贡高,有疑惑,有嗔恚,有欺诳,没有惭愧,没有恩,不知道恩,有增上慢等等恶,他人行恶,行非法行。但是我没有,我在行妙法行。佛说,你们应该如此渐渐损自己的恶。他人有妄言、二舌、粗言、绮语、恶戒,我没有。你们应该这样去学习,这样渐渐损自己的恶。佛说,如果你们发心求一切善法,这样的人会得到很大绕益,何况那些身口意有善行为的人。佛说,周那,他人有恶欲,恶念。你们要发心自己不会有此恶。他人有害心,你们要发心,自己不会有害心。他人有杀、不给自取、非梵行。。。。。。,你们当发心不会有这些恶。他人不能观察诸善法,你们要发心观察善法。他人行非法恶法,你们要发心,行于妙法。他人有恶戒,你们当发心无恶戒。他人有不信、懈怠、无念、无定,有恶慧。你们当发心无恶慧,发心舍一切恶。佛说,就像恶道和正道在对,就像恶度和正度在对。就像有恶欲者和没有恶欲者在对,就像有害心者有嗔恚心者和无害心无嗔恚心者在对。。。。。。。无惭愧者和有惭愧者在对,没有多闻者和多闻者在对,不能观察善法者和观察善法者在对,行恶法者和行妙法者在对,无信、无念、懈怠、无定者,有恶慧者和善慧者在对。。。。佛说,有的法是黑的,他的果报也是黑的。果报令众生死后入恶道中。有的法是白法,果报也是白净的法,果报令众生死后上升善处。佛说,周那,如果有人自己不能调御自己,他自己不能调御自己的恶,却要调服他人,这样的事情终是不可能的。就像有人自己没溺在水中不能出来,他人没溺在水中,他想把别人从没溺的水中拔出是不可能的。如果众生自己没有般涅,他人也没有般涅,他想令他人般涅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自己可以调御自己,他人不能调御自己,他想调御他人是可以的。救像他自己没有被水没溺,别人被水没溺,他想把他人从没溺的水中拔出是可能的。自己般涅,他人没有般涅,他想令他人般涅是可能的。佛说,周那,有恶欲的人,是以自己的无恶欲得到涅。有害意的人,是以自己的无害心得到涅。有。。。。。。。有恶戒、粗言、妄语、二舌的人,是以自己的善戒得到涅。无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的人,是以自己的善慧得到涅。佛说,周那,我已经和你们说了渐渐损的法,和你们说了发心的法,和你们说了对法,上升的法,涅的法,是尊师对弟子心生大悲怜悯,是尊师为你们求意求利益,求安慰和快乐,我今天已经做了这些事情,你们等应该自己去做,你们到无事的地方去,在山林的树下,在空安静的地方,你们去坐禅思维,不要放逸自己的心性,勤精进,不要令自己后悔,这些是我对你们的教赦,是我对你们的教悔。。。。。佛说此法以后,大众无比欢喜,他们奉佛的教导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