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动物,遵循社会规则,获得社会认同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因此从众能够获得身份认同,被社会接纳,反应爱与归属的需要。
这个时候,一个榜样,或者一个先行者带来的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前世张华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说在深圳的地铁里一男子可能是玩手机太专注了,差点忘记到站时间,当他一抬头看到自己的站到了急忙跑步冲下车。
该男子的这一动作不知道被同车的哪位老人看到了,以为出了什么事,也跟着跑下车,同车的人看着这两个人行色匆匆跑下车,以为出了什么要人命的事,也跟着往外跑。结果站外面想上车的人看到车里的人拼命往外跑也跟着跑起来了,于是一场全民冲刺上演了。
结果调查,虚惊一场,整个事件是因为男子上班赶时间急忙跑几步造成的。
现在张华向房玄龄建议树立一个榜样,一个拉拢和分裂息王旧部的榜样,为的就是起到一个带动的作用,起到一个让其他人“从众”的作用。
“息王作为朝堂里当初最大的一股力量,身边必然有一些名望显著的有识之士辅助左右吧?”张华没有直接回答房玄龄,而是先反问了一个问题。
“那当然,朝中大臣和各地军政长官,有很多人支持息王。朝中的宰相裴寂是忠于陛下的,既然陛下不愿换太子,裴寂也就理所当然的倾向息王。各地封疆大吏,息王也拉拢了不少人。
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幽州总管李艺,也就是罗艺,都是支持息王,邢州都督任环和他的弟弟任璨也多年依附息王,益州都督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也是息王的同情支持者。至于到了武德八年、九年,秦王渐失兵权的时候,朝臣和各地都督、刺史很多人墙头草一样的依附息王。此外,山东的许多豪族都是支持息王的。”
听到张华的问题,房玄龄想要没有想就脱口而出的说了一堆息王的支持者。
“另外,息王的支持者还有自己的息王府属僚,他们有的是陛下委派的辅臣,有的是息王自己笼络来的。有几个人在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韦挺、王珪、魏征、裴矩,其中韦挺是息王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裴矩作为息王手下的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虽不表现出反对秦王的态度,但这样已经是支持息王的了。再搭配上薛万彻、冯立等京中武将,息王的支持者可以说是到处都是了。”
虽然知道息王的支持者众多,但是也没想到居然多的这么厉害。张华对房玄龄说的话还没有消化好,就有听到了一堆名人的名字从房玄龄口中脱口而出。
不管是魏征还是裴矩,亦或是薛万彻,都是在后世鼎鼎有名的人物,这些人都是支持息王的。
不过对张华来说,事情反倒是好办了。
这些支持者能够成为后世的名人,必然是在贞观朝有过显赫的功绩的,换句话说,这些人虽然之前是息王的支持者,但最终全部都是拜倒在李二陛下的领导之下的。
这么一来,张华要提建议,心里就有把握多了。
“世伯,你这一口气说了太多人物,我这一个穷乡僻壤来的书呆子要反映不过来了。”张华苦笑着对房玄龄说道。
这话说的当然不是张华现在的真实情况,但是却是非常符合房玄龄眼中的张华的形象。
要知道,在外人眼中的张华,只是长安县最边缘的互助村的一个穷书生,书呆子,不敢说什么见识都没有,但是至少对于朝中各地大臣的了解应该是非常薄弱才对。
毕竟古时候不像是现代社会,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天下知识。
居然张华在外人眼中是这么一副形象,如果现在张华表现的太多与异常,反倒是很难让房玄龄信任,甚至人家会怀疑你是不是别有用心。
能够成为千古一相的房玄龄,绝对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只是现在的局面太过于特殊,他一时没有想到合适的办法而已。
但是从后世的历史来看,最终秦王府众人还是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去平息这场很可能导致大唐重新处于**的意外。
“你看我,哎,贤侄你别介意,是我太心急了。你看我说的这些信息,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提出来,我来一一解答。”听到张华的话,房玄龄也反应过来自己说的东西确实有点太多了,至少是对于现在的张华来说是太多了。
“各地军政长官,我们的策略用在他们身上,效果会大打折扣,比较现在的信息传递实在是太落后了。这次我们要树立榜样,一定要在京官之中选择,而且要选那些已经成名的。”
“京官中支持息王的成名的人士?文官的话,王珪、魏征、裴矩都是名满天下的名士,武将的话薛万彻、冯立等人都是军中素有威望之人。贤侄可以考虑从里面选择。”
“光有名望还不高,最好就选择那些之前不仅支持息王,还强烈反对秦王殿下的人士,如果这样的人投靠秦王,既能够打击息王旧部继续抵抗下去的决心,又能够让抵抗之心不是那么强烈的人放下戒心,服从秦王的领导。”
“贤侄这主意好,连这种人秦王都能够容得下的话,一定可以大大的打消其他的息王旧部的戒心。按照你这个分类,魏征倒是一个很不错的人选。”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是喜欢比较。
不仅是和人比家世、比才华、比官职,就是投降的时候,也会和其他人比一比,看看自己适合采取什么行动。
就比如某某人投靠秦王之后得到了某某官职,剩下的人就会去比较,如果我也投靠的话,以我现在的地位和过去的错误,会得到什么安排呢?有没有好下场呢?
这一比较,很多结论就出来了。
“魏征?”张华故作迷糊的反问。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段千古名句,后世的张华也是被逼着背诵过的,自然是知道魏征这个人的情况的,但是知道归知道,你不能让房玄龄觉得自己知道,要不然就和现在自己的处境不大相符合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