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坐于堂中,给事黄门侍郎亲至大司马府宣旨,堂中众人静静听旨。
宣毕,李龙站起躬身答曰:“臣接旨!”行至给事黄门侍郎身前又言,“大司马突抱恙,实难亲至接旨,命吾代之。还望大人勿怪!”
“陛下惦念大司马之体,特命下官送旨于府,既为抱恙,还望保重。汝等代为接旨,转交即可。”给事黄门侍郎口中客气道。
“那是自然!”说罢李龙亲自给事黄门侍郎出府。
后返,展开圣旨,上书:门下,皋月十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五日后,天子登基,依理行典。朝中百官依例,皆需亲至。大司马臣司马亮奉。
微微一笑,随手将圣旨置于案上,唤入一人道:“可否见到家主?”
入者言曰:“已于城外别府之内见于家主。”
“大人可有令,命吾等相随,护其返回许昌?”听闻司马亮安然无恙,李龙已是放下心来。
在他看来,此时司马亮在留于洛阳或是京郊已无益处,无兵无权,敌人虎视眈眈,不如先行返回封地,自保有余后再想报复之举。
“家主命大人亲率府兵,出城护其周全!”那人如实回答。
“大人未提返回许昌之事?”李龙惊讶道。他深知此时的洛阳早已是龙潭虎穴,仅凭府内区区百名府兵,难保万全。若是长久停聚于城外,难免招至不测。
“属下位卑,不敢于家主前置喙,家主亦未曾提及返回封地一事。”
“嗯…”李龙略一沉吟,方才言语:“吾已知晓,汝且退下,代吾召集府兵,候于堂外。”
其实李龙是不赞成司马亮此决策的。府兵尽出且不说府内周全如何保证,单就说百人同出,数量之巨,只要杨骏还未聋未瞎就一定会顺藤摸瓜找到司马亮藏身之处。到时候,我暗敌明德唯一优势将不复存在。
不得不说,李龙所料并非臆断,司马亮此举当真是一招昏棋。
自李龙率众府兵出大司马府时,他们便已被不止一个眼线牢牢盯住。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杨骏散布于洛阳城中的探子,还有少数则属于其它一些势力和大臣。
位列队首的李龙自然是明了队伍之后有着数条尾巴,甚至有几次在他回头之时,依稀瞥见几条人影窜入街旁小巷之中。但奈何自己拿他们可谓是毫无办法。大部队出行,无论攻守皆是一个“慢”字可以概括。捉住那几名探子自然是不用想的,就连甩掉都无法做到。
至于什么兵分多路等计策,李龙也不是没想过。但将这些计策于心中从头至尾演练一遍后,发现皆是毫无作用,真可谓是无计可施。所以他自出府始,便已经打消了不被身后“尾巴”发现目的地的念头。
本以为如此多人同时出城,在城门之处定会遭到盘问,免不了要花上一番功夫。
但出乎李龙意料的是,城门官虽然眼中流露出惊异之色,但并未刁难他们,仅仅是例行公事地搜查了一番,便让府兵尽数离去。似乎是有人早已与城门官打过招呼,让他们刻意为之。
出城之后,再行盏茶功夫,众人到达目的地洛阳城郊司马亮别院,名为“月隐斋”。
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就被探子禀报给了杨骏。
杨骏闻言大喜,知晓司马亮藏身之处可谓是朱振计划之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如今却是如此轻易便已获知,实为开门红,乃是大胜之兆。
且不说杨骏那边如何欣喜、如何布置安排,回看司马亮与李龙二人见面。
二人见面也同样甚是惊喜。李龙虽然对司马亮此举有何不同意见,但见到司马亮平安无事的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心中还是有一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相伴而生的还有一股自豪感,若无自己那瞒天过海之计,只怕二人此时就会在地下相见了。
欣喜之下,司马亮告诉了李龙一个更好的消息:他已命人前往许昌调集三百精兵赶来“月隐斋”保护自己。
李龙正想着如何规劝司马亮返回封地,听闻此消息便知司马亮恐怕已经拿定主意暂居于此,静伺机会。
李龙万万不曾料到司马亮,做事如此急躁。二人分别不过数个时辰,司马亮竟然连出昏招。一直以来若无李龙的智计相助,司马亮断无法与杨骏相抗衡,更得不来之前的分庭抗礼之势。
“殿下,属下有一言,不知是否当讲。”李龙开口说道。
“但说无妨!”司马亮于李龙之间本就信任备至,更何况他此时正值欣喜之时,虽已从李龙语气之中听出其欲言有令自己不悦的可能,但他倒也并不在意。
“属下以为此时调兵实为不妥,天子登基在即,正值微妙之时,此时调兵实有逼宫谋反之嫌。不如就此作罢,待登基大典毕,殿下率吾等回许昌。先谋后路,再问前程!”李龙所言字字肺腑。
“哦?卿之意,待大典之日,本王还需亲会?”司马亮问道。他这问话,只关乎自己是否当去参加登基大典,却讲退兵之事闭口不谈。
“殿下贵为汝南王,天子登基,自需亲会!然此之前,必先令亲兵返,方才可以。”司马亮避之不谈的内容,李龙却是铁了心想要规劝。
“杨贼为诛本王,可假传圣旨,封禁城门。本王去而复返,岂不正遂其意?”司马亮呵呵笑道。
“其实不然,此一时彼一时。洛阳城中自有校尉大人(司马矩)可护殿下周全。若入宫中,天子登基,杨骏若欲以宫内宿卫于殿下不利,卫将军亦会阻其所行。殿下若是不会,则有违礼法,必将为天下诟病,更令杨骏有据可凭,于殿下不利。”李龙进一步解释道。
“哈哈!”司马亮干笑两声道,“汝之意本王已晓。然吾意已决,莫要再劝,纵使与会,亦不可令亲兵返。”摆了摆手,代表这一话题的结束。
见司马亮竟然如此决绝,李龙也知道再劝无益。他从未见过司马亮会如此将自己的建议置若罔闻。只得无奈地拱手,先行退去。
李龙退去,堂内只留司马亮一人。屋外人员混杂之声于其恍若隔世,不由又令其想起早些时候的景象。
当他真切地看到自己的府邸之外埋伏着那么多人时,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气息。随后的逃出生天,也让他第一次感悟到活着真好的道理。
故而无论李龙的劝说再有道理,司马亮都是绝不会听的。无论是退兵亦或是让自己参加登基典礼,自己都断然不会听从的。
念及此处,司马亮摊开案上竹卷,提笔开始书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