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正义,有能力的人勇往直前,没有能力的人只会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人的行为标准。这又如何呢?你能告诉始皇帝不要开疆拓土以免造成百姓们流离失所,还是能告诉列国诸侯,大家和平相处,减少战争不好吗?
废话!一个既不是最底层百姓的人,又不是最高层统治者的人,他怎么知道别人的想法?子非鱼,焉知鱼不乐乎?
所以,这世上最可笑的人,正是那些以自己的道德去绑架别人的利益的人。
而曹孟德的旧识,陈宫,正是这么一个道德感非常强烈的人。
好吧,如实说来,这与道德感没有多少关系。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年代,这是一个无数人可以为了心中理想而前仆后继的年代,同样,这也是一个名士谋士们要名不要命的年代。
所以,陈宫大义凛然的来找曹孟德了,他要通过自己的悉心劝说,让曹孟德明白屠戮是一种罪!他要救徐州百姓于水火之中,他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与生命的高贵!
但是,当曹嵩枉死的时候,大义的陈宫在什么地方?那个时候,怎么没有人告诉那些强盗们,杀人是一种罪?还是说,因为曹孟德是个名人,所以就活该要做出一副舍己为人的样子吗?
如果曹孟德可以被陈宫说动,那他也就不是曹大人了,改名叫曹圣人算了。
杀父之仇,安能不报?
陈宫见了曹孟德,他言语之中还是有着旧时的几分傲然。“听说你兵临徐州城下,为了报杀父之仇。孟德兄听我一言,我知道陶谦可是个正直君子,想必你们之间必定有什么误会。而且你要屠城,这众多百姓,与你有何冤仇?难道,你还执迷不悟于杀戮吗?因果轮回,报应不爽,你当初杀死吕伯奢一家时,怎么没有想到今日?”
陈宫一甩绣袍,他自以为这番话说的可谓是感人肺腑,说的足够打动人心了,除非那心是石头做的。不过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他怎么能够妄自揣摩,霸主曹孟德的思想呢?所以说,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决定了那个人的人生高度。思想一词,可是非常伟大非常重要的,陈宫也不看看自己和人家曹孟德,是一个等级上的吗?
不,拿陈宫来与曹孟德相比,这简直都是对曹孟德的侮辱了。
虽然陈宫说的也有那么点道理,不过在曹孟德看来,这可就不是那个滋味了。还有“孟德兄”这个称呼,喂喂,你谁啊?我和你很熟吗?你少在这儿称兄道弟攀亲戚关系了。还有动不动就说什么要屠城的,难道我攻打徐州就是为了屠城?难道我就是这么一个行为卑劣、狼心狗肺的小人?
不过,更让曹孟德在意的,是陈宫所说的“吕伯奢”这三个字。现在谁不知道,吕伯奢可谓是曹孟德的心头病,就算他自己提起来,你都不能顺着他的话继续接下去,更何况陈宫这厮直接主动挑起了这个话题?
忍字头上一把刀,但是脾气一向甚好的曹孟德再也忍不下去了,站着说话不腰疼,又不是你爹死了,你当然可以说的这么冠冕堂皇!
至于那段关于“吕伯奢”的误会,曹孟德不需要和任何人解释。相信他的人不会误解他,不信他的人他也没有解释的必要。至于陈宫怎么想,那是人家的自由,曹孟德可是没有干涉别人思想性格的习惯。
一向霸气勇猛的曹孟德有些任性的说道,“陶谦杀我一家,我当然要报仇。我就算不听你的,你又能把我怎样?”曹孟德瞪着陈宫,一脸傲娇的说道。
“什么?你……你……哎!”最后,陈宫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对于这声叹气,无数的史学家做了无数的猜测,有人说是为了时局混乱的无奈,有人说是对徐州百姓将要承受的命运的无奈,有人说是对曹孟德嚣张跋扈的心痛,有人说是对乱世的疲倦……总之,没有一个人的答案可以令人赞同。
因为,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声叹气,陈宫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无法面对曹孟德问题的尴尬。是啊!换位思考一番,如果别人杀了你父亲,你还能那么无动于衷的信奉着什么“道义”吗?
如果真的这样,那这个时代也就没有什么狗屁的道义了。
“我愧对陶太守交给我的大任啊!我愧对徐州百姓啊!”陈宫说完,自觉无颜面对徐州百姓,于是转投陈留太守去了……
曹孟德对陈宫的人品是很质疑的,从一开始。按理来说,无颜面对徐州父老,那不应该自杀谢罪吗?如果陈宫真的自杀,那么或许还会给这段充斥着血腥的时代留下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看点,但是他没有。陈宫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这之间必定与曹孟德还有着无数的相牵扯的联系。
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吗?未必!人家彩虹也是有智慧的。
陈宫找了个借口远离即将遇难的徐州城,这位,虽不算得最佳影帝,但是演技也绝对是一流的。是否能瞒过曹孟德等人不说,因为若干年后,这些人终归作古,他瞒过了一众史官,留下了一个绝对的好名声与悲剧无奈的人物形象,这不得不说,陈宫的演技可算是出神入化了。
陈宫走后,曹孟德平复下心中怒气,在人前,他又是那个面目和善的曹大人。他仍然是那个受无数士兵所追随的曹将军。
曹孟德整顿好大军,全力向徐州进发。九州之一,兵家必争之地,徐州,我来了!曹孟德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容,在旁人看来或许是微笑,但是曹孟德却知道那是冷笑。
父亲,我必用陶谦之血,来祭奠您的亡魂!
有些事情就是这么的奇妙,到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陶谦听说曹孟德来了,知道陈宫劝说失败,老人家急得愁白了些许白发。
某日,曹军大力进击,呈破竹之势。
某日,曹军火力全开,势不可挡,如此这般,徐州危矣!
……
无数的正规消息与小道消息如同纸片儿一般的飞进了徐州太守陶谦的耳畔。陶谦手扶城栏,仰天恸哭,“这都怪我,都怪我啊!要不是我,徐州人民怎么会遭此大难?我真是徐州的罪人,我真是天下的罪人啊!”陶谦深深的感叹,他老泪纵横,令人看了生他诸多的不忍。
一旁的将士们都不禁纷纷指责曹孟德的惨绝人寰,灭绝人性,大逆不道。没听到尊老爱幼的儒家传统吗?不知道要体恤人民吗?这么大兴战争的,真不是个好东西!
这一刻,无数人都被陶谦的谨善给欺骗了,从而忽略了,曹孟德讨伐徐州,讨伐陶谦的原因是什么。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他人的行为,还会有无数种美其名曰的方式。而这一切,不过都是因为“与我无关”。
没有人会在意曹孟德,就好像,没有人会在意在战争中亡去的那些兵甲们的亲人。人们所在乎的,往往是某一件事情的本身。比如研究曹孟德这个性格多变的人,比如研究这场徐州之战。
正当陶谦这边很是胶着时,当事人陶谦突然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个救星。这位救星,正是开创了尊老爱幼的典范并被作为楷模的北海相孔融。
孔融是谁?就是那个让梨的好孩子啊!
孔融让梨的事迹,已经被作为了一种教育上的模范。而孔融,他因为让梨这一伟大举动,也理所当然的被作为了教育方面的代表。尽管,孔融在军事上的地位与能力也不差。
但是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时期,孔融的军事能力还是不太出众的。最后,孔融还成就了刘皇叔北海相救的美名。刘玄德的踏板有无数人,而孔融,也仅仅是其中之一罢了。如果不是多亏了那小时候的让梨事件,恐怕孔融也会变得籍籍无名了。
陶谦和孔融是故交。虽然说徐州离北海有那么一段距离,不过好朋友之间可是不能用距离来定义的。陶谦有难,他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孔融。而也正因为此事,给好友孔融带来了不幸。
不过,这与曹孟德何干?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就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一个连承担都没有勇气的人,还能被人瞧得起吗?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孔融估计是不会怪罪曹孟德与陶谦两人的。要怪,只能怪自己的不幸。
从自身找原因,孔融可谓是真名士。这在人才济济的三国中也是很难得的了。但是真名士又如何?最后称霸一方的,不都算的上是伪君子吗?
一封求救信,一位远道而来的信使,北海,还是被牵扯了进来。不过,即使没有陶谦,孔融与曹孟德之间的冲撞,仅仅是时间问题。
历史中不乏假名士与真小人,唯独缺的便是真名士与伪君子了。忠义礼智信,孔融的死,是时代的不幸!
一更奉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