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朱厚照此举不一定保证百姓们都能听懂,但只要官方一致说好,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下,朱厚照相信这样也能潜移默化的让百姓们觉得这是好事。
更何况,与此同时,户部与财政部还直接公布告示于《大明日报》和各大城门门口,并抄送文书至各级地方衙门,日后赋税征收只收银元。
而储户在取钱的时候,大明皇家银行自然都会推荐他们取用银元。并且表示将以大明皇家银行作为担保,只要银元拿到银行,就绝对能够换到银子。
可谁知,这消息一经公布在大明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想当然的以为这是朝廷的又一敛财之策,有好事之徒甚至扬言朝廷只怕想借银两铜钱兑换银元之际再收一笔钱。
存储在大明皇家银行里的银元也因此在一开始就很少有人来兑换,甚至有人还因为担心大明皇家银行会借此吞没他们的银钱,到最后演变成了许多人不但不来大明皇家银行来兑换银元,反而争先恐后地持着存根来此取钱。
“李大官人,您可得想好了,您这三万两是存的一年的定期,按照文书上的规定,您得在明年才能将其取出来,您现在取不但没有利息,还得额外支付三十取一的违约金!”
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黄金玉很有耐心地亲自对一个存款大户李官人解释着这银元的用途和之前存款之时所签订的存款文书上的约定,但李大官人却是直摆手道:“我知道,不就是一千两嘛,我赔得起,总不能让那两万九千两也叫你们给吞了。”
“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来人,给李官人取银两万九千两!”
黄金玉闻言也有些生气,既然好话说尽也不管用,他也懒得再与李官人争辩了。
只是他这么一喊,倒把李官人给喊愣了,李官人也没想到事情居然会如此顺利,愕然问道:“我真可以取啦?”
“不错”,黄金玉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李官人深怕这家仗着有皇家关系的所谓大明皇家银行来个不认账,不准自己取,如今见这大明皇家银行没有要不认账的意思,他心中倒也长舒了一口气。
而其他在外面观望的储户们见此也忙来取钱。
早先因高达二十分之一的利率而来的这些储户们现在一个个都不要利息甚至愿意以倒赔的方式取走自己的存款,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大明的百姓对除金银以外的其他货币的信任程度有多么的低。
就因为此事,大明皇家银行开办不久就遭遇了第一次挤兑风波,由于之前的储蓄银两一部分已经被铸造成了银元,一部分已经作为募兵军饷由各营指挥使带走,所以,现在这挤兑风波一来,大明皇家银行就面临着银根吃紧的问题。
朱厚照并不打算逼迫百姓们,使其在非自愿前提下存进银子取出来时换成银元,但他也有相应的鼓励措施,即愿意取出的是银元者可免除违约金。
另外,他还明确下旨规定在半年内去大明皇家银行兑换银元者可免去手续费,若是半年之后再兑换者或许就将会支付手续费了。
但很多人根本都不听啊,他们心中仍存有质疑,认为朝廷是要借机通过大量银元的发放而吞没他们的钱财。
普通百姓还好,由于朝廷要以银元为税,他们不得不来兑换缴税,但一些商人则不太愿意就这么被朝廷给剥削了。
一些本可以通过货币改革混乱之际而可以借机私自改变铜钱制造比例,从而可以大肆贪墨的官员们也暗中抵制着银元的出现,并希望通过此次挤兑风波逼迫朝廷将银元收回炉子里重炼为银锭,从而使得朝廷放弃这次货币改革之举。
不过,朱厚照行事又岂能如他们之意,他并没有因此而选择妥协,在黄金玉禀报说,大明皇家银行银根吃紧时,他想也没想就紧急调拨内帑进行填补。
渐渐地,挤兑风波开始平息下来,背后等着看好戏的官绅巨贾们也没想到大明皇家银行依旧还在进行着银元的兑换业务,同时也依旧源源不断的能够将银两给拿出来。
而且,随着大明皇家银行一次又一次的履行合约且毫无条件地给储户们办理取款业务,使得许多储户们也开始对皇家银行产生了信赖。
同时,那些选择将银两兑换成银元的百姓则发现,新钱币银元和铜币使用起来极为方便。首先这些新钱币在成色上完全一样,重量上也不差分毫。
在没有银元流通的时代,银子的成色、称重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普通人拿着银子去买东西,交割的时候不仅麻烦,而且不懂这些方面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人骗。
可是用了大明皇家银行发行的银元之后就不一样了,不仅不用担心被骗,而且他们在相互之间交割的时候非常方便,只要数清楚银元的数量就行,完全不用对成色和重量进行考究,这样既省事又减少了许多麻烦。
那老百姓平时是如何进行交易的呢?
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并不需要直接使用白银,毕竟买些猪肉也就几十文钱的事情,所以在大明皇家银行推出银元与铜币之后,这些选择相信皇家信用的老百姓会先把银子拿到大明皇家银行兑换成银元和铜币,然后再去街头买东西。
而金额巨大的买卖,则会使用大明皇家银行所发行的钞票。真正麻烦的是那些几两、十几两银子的交易活动。
再有一个就是,这些银元在大明皇家银行也是可以兑换成银子的。这意味着不管银元成色如何,币值都不会受到影响。和后世普遍流通的纸币是一样的道理,纸币虽然并不是贵金属,但是通过国家信用,就可以使纸币具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大明皇家银行首批准备的银元在挤兑风波之后很快被兑换一空,其原因自然是银元已经被老百姓验证了其便利性了,朝廷信用也被挤兑事件给验证了一番,再加上朝廷征税之时只认银元,自然使得许多老百姓和商户等不得不来大明皇家银行兑换银元。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