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地方发生着,让穷苦百姓的儿子,也可以有书读,也可以和富贵人家的儿女一样,有机会成为一名读书人,这是很多穷苦百姓梦寐以求的事情。
这样一来,李中华这个皇帝,在老百姓的心里,变得无比的伟大了起来,每一个老百姓都发自内心的拥护这个皇帝,尊敬这个皇帝。
在李中华出巡之时,沿途的老百姓,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喊出了一句,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自从李中华登基称帝之后,虽然经历了一连窜的叛乱,让社会出现了一些动荡,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但叛乱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也就是三四年的时间,就被迅速的平定了下来。
叛乱平定之后,大唐到处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受到这么战乱波及的百姓,也都得到了朝廷的救济,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越来越好了。
国库有钱了,国家富足了,在中华远洋贸易公司的带动下,很多的商人纷纷将眼光看向了海上贸易,一船又一船的货物出海,从海外换回了大量的大唐需要的物资,还有真金百银。
做外贸生意,朝廷当然要向他们征收进出口关税了,而且因为利润真的非常巨大,所以征收的关税还挺重的。
不过具体收多少税,也要看那些商人,从海外带回了什么货物。
什么香料,珊瑚,琥珀玛瑙,珍珠黄金饰品等奢侈品,那肯定是要征收重税的,如果是粮食等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资,那肯定是关税很低的,甚至免税也是可能的。
李中华在平定叛乱之时,便大力发展大唐经济的时候,边境上可是不怎么太平,一些曾经臣服于大唐的国家,看到中原内乱,李中华这个皇帝,得位似乎又不怎么正,便纷纷的开始有了异心。
不仅如此,就是一些曾经主动内附于大唐的部族,也开始不安于现状,比如黑龙江边的部族,看到辽东空虚后,便打起了辽东的主意。
辽东空虚后,不仅只是人眼馋,蠢蠢欲动的想要得到辽东地区,邻近的契丹部,奚人部,突厥,柔然等部,无不垂涎辽东这片肥美的土地。
高句丽国虽然在既将灭亡时,大唐因为政权动荡,之后又陷入了叛乱四起中,不得不停止了对高句丽的征讨,撤离了朝鲜半岛。
但新罗国又怎么可能,放弃这么一个绝佳的机会,以前高句丽强大,新罗只有受欺负的份,但现在的高句丽,己经被大唐打残了,而且人口锐减了很多,几乎到了名存实亡的处境了,又怎么可能是新罗的对手。
休养生息了几年,新罗的国力己经大大的增强了,所以收拾一个被打残了的高句丽,实在是不要大轻松了。
高句丽虽然灭亡了,但高句丽的百姓不会都死光了,虽然有一部分人,变成了新罗的子民,成了新罗国的老百姓了。
但是还是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因为仇恨新罗,因为不愿意叛国,反正有着各种的原因,他们并不愿意归顺于新罗。
族分为七部,而这七部中与高句丽有关系的只有两个,即粟末和白山。
五世纪后期,粟末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水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而逐渐产生冲突,史书谓其“每寇高丽”。
至隋朝前期,粟末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八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辽西郡。而白山则是“素附于高句丽”。
粟末水实际上就是后世的松花江,粟末水在高句丽强盛时,长期依附于高句丽,现在高句丽灭亡了,粟末水头领大祚荣看准了这个机会,打着为高句丽复国的旗号,大量的收拢高句丽国的遗民,并且一步一步的蚕食辽东的土地。
李中华虽然收到了薛仁贵发出的军报,可是此时大唐内部的政局不稳,各地叛乱四起,相比于辽东的形势,当然是国内的中原地区的稳定,更加的重要了。
所以李中华只能命令薛仁贵,放弃大部分的地方,守住辽东,守住金州。
眼看粟水得势,契丹和奚人部族,也不干寂寞,加入了争夺辽东的队伍,而且他们还打着大唐的旗号,保护辽东。
西突厥眼看着辽东乱了起来,大唐朝廷根本就顾不上,那叫一个高兴,这个时候又怎么还会客气,于是也加入了进来。
辽东这么一块大大的肥肉,谁不喜欢,大唐都撤兵不管了,那就等于是一块无主之地了,谁不眼红,谁还能够坐得住,那肯定是要抢呀。
李中华从辽东撒兵的时候,早就有了心里准备,知道辽东肯定会乱起来。
所以他虽然命令薛仁贵收缩防线,但也让薛仁贵尽可能的收拢百姓,将百姓迁往金州。
这个时代,人口才是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人,便不愁没有地方。
金州既不缺钱,又不缺粮,而且有的是工作,最缺的反而是人,是劳动力。
李中华虽然不想放弃辽东城,但如果事不可违的时候,宁可放弃辽东城,也要保住金州,金州如果丢了,那个损失可是难以估量的。
辽东的混战,李中华虽然看在眼中,辽东虽然丢了大半,但李中华一点也不着急,因为这种情况是早晚都会发生的,是无法避免的。
辽东是大唐东北的重地,除了人以外,还生活着高句丽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民族问题突出,发生动乱是必然的。
如果这个时候都没有发生动乱的话,那反倒是很奇怪的事情。
契丹人也好,奚人也罢,他们都是依附于强者而生,是在强者的夹缝中求生存。
大唐强盛,他们便会内附大唐,突厥强盛,他们并非依附于突厥,反过来与大唐为敌。
如果高句丽强盛的话,他们也会选择依附于高句丽。
如果这场混战中,是谁赢了的话,他们同样有可能依附于胜利者。
李中华之所以并不着急,也是抱着坐山观虎斗,让这些不安分的步骤,相互战斗中削弱各自的实力,到时候再出兵收拾残局就可以了。
可是李中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粟末水部族的头领大乞象的儿子大祚荣,是一个非常历害的人物,居然在这一场混战中,迅速的脱颖而出,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大祚荣率领骁勇善战的骑兵,首先打败了奚人部族,奚人部族首领不得不表示臣服。
之后,大祚荣收编了奚人部族的士兵,又大量的选拔了一批奚人部族的青壮,打散之后编入了自己的军中,战斗力马上得到了成倍的提升。
战斗力提升之后,又主动的向契丹人发起了挑战,采用偷袭的方式,大败契丹兵马,最后逼迫契丹整体依附于粟末。
这样一来,整个辽东就没有那个,还有力抗粟末的兵力了。
原本是坐山观虎斗的唐军,看着辽东城下的军,这一下他们己经变成了,直接面对粟末的兵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