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这场自楚魏伐陶鲁开始,纠缠了将近一年的战乱终于结束了,齐国略微占了点便宜。
魏国虽然谋划齐楚之策失败了,但是占去了陶地并且灭了卫国,扩地数百里,可以说占了大便宜。
至于楚国虽然失去了两个县,但是灭鲁所得的土地人口远不止这些,同时解决了国内封君问题。
直至此时熊元才彻底的放下心来,放松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赵施那里,痛饮了一番,当然其他的事情也少不了。(至于干什么,自己想了!)
这次大战再次将楚国国库消耗一空,让身为楚王的熊元不得不把目光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
按照原本的历史走向,秦赵之战明年才会迎来决战,到了明年因为连续几年供应数十万大军作战,赵国率先粮草不济。
赵王丹急躁之下,误中秦相范睢的反间计,由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来代替老将廉颇。
随后秦军换上名将武安君白起,原本双方兵力相差不大,都在五十万人左右,秦军稍多一点,战斗力也略胜一筹,但是双方将领廉颇对王,廉颇胜过王不少,弥补了赵国的劣势,所以僵持不下。
但是随着赵王丹换下廉颇,秦王稷换上白起,双方的统帅相差太大,赵括远不是白起对手,造成了赵国一败涂地。
其实在熊元看来,当时不止是赵国撑不住了,秦国也撑不住了,不然秦王稷也不会冒险换上,已经功高震主的武安君白起为将。
所以熊元觉得,答应赵国的十万套装备是要给赵国的,加上马鞍马镫,再在关键时刻支援赵国点粮食,同时不要让赵王丹换下廉颇,让秦赵两国比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多耗个一年半载的。
就能将这战国后期的两只领头羊,都耗成残废,到时候即使秦国底子厚,仍旧略强,也不会强太多,毕竟秦国的补给线远比赵国的远,耗的时间越长,对秦国越不利,这样一来秦、齐、楚、魏、赵五国实力趋于均衡。
这对熊元来说是最有利的,同时应该也是魏、齐两国愿意看到的,因此对于长平之战的事,熊元并不急着插手。
估摸着此时赵国国内应该已经逐渐显出疲态,答应赵国的兵甲可以进行交易了,而且熊元是打算一次就将十万装备全部送过去,顺便再加上两万套的马鞍马镫,至于所换的东西吗?
除了原本说好的马匹、焦石以外,熊元可以说是来者不拒,甚至是人口都可以,而熊元之所以这么大方,就是要给赵国打一针强心剂。
让赵国觉得有楚国支持,这一战一定能胜,至于送马蹄马镫,则是为了配合赵国一个计划。
赵国自赵武灵王时代开始,就一直将秦国视为假想的敌人之一,一直有一个计划,就是借助骑兵之利,自云中郡经秦国上郡直入关中。
而熊元送出去的两万马鞍马镫就是为了配合赵国这个计划,当然熊元是因为穿越而来,才对赵国在长平之战期间,打算重启这个搁置数十年的计划而有所了解的。
历史上赵国确实有这个计划,但是因为是骑兵千里奔袭,在没有马蹄铁、马鞍、马镫的情况下,无论是对骑兵还是对马匹的要求都会非常高,根本不太现实,因此一直没有实施。
现在有了马镫马鞍马蹄铁这些东西,熊元相信,赵国一定会在秦军倾巢而出围攻上党时,从秦国后面狠狠捅一刀的。
一旦赵国偷袭秦国关中成功,那么对于赵、魏、齐、韩、楚五国来说绝对都是好事,秦国关中老卒历来是秦国战场的主力,战斗力极其强悍。
如果赵国骑兵入关中,作为千里奔袭的骑兵,肯定不会带太多辎重,因此只能是以战养战,如此一来秦国的关中地,就会被烧杀劫掠,毁于一旦,没个十年八载别想恢复过来。
这也是熊元送出马镫马鞍马蹄铁的根本原因所在,一旦赵国骑兵真的这么干了,秦赵之间就再无缓和之余地。
双方必然会视对方为生死敌人,两国在其中一国灭国前,绝不会轻易罢手,就像燕齐两国一样,仇深似海。
而面对上党之战,双方已经是赌上国运,不死不休了,因此赵国一旦有机会,有条件给秦国来下狠的,绝对会干!
这样一来,楚国就可以避开两大强国的锋芒,趁机韬光养晦发展自身,逐渐蚕食周边,集聚实力,待到有朝一日鲸吞天下。
熊元这一招可谓是歹毒至极的借刀杀人,同时也让赵国硬扛下天下第一强国的仇恨,但是偏偏赵国就算是有聪明人看出来了,也不得不如此做了。
熊元从此时秦赵两国数十万大军对垒,搞得两国疲敝,加上楚国自从伐鲁开始到现在征战将近一年,消耗巨大这两件事里。
这让熊元深刻的认识到了,兵在精不在多这句话的含义,因此果断的开始精选兵源,从三十五万大军中挑选出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之间的精壮留在军中,其余兵卒全部遣散,分给土地和种子以及农具等。
而所有遣散的兵卒无论之前的身份是什么,国人、野人或是贵族私属、家奴,遣散后全部是楚国的平民。
为了不耽误时间,让兵卒们能够赶上春耕,熊元直接传了王谕,各地的军队统帅直接筛选兵卒,并且返回东郢城,沿途遣散不能继续留在军中的士卒,分发给土地。
至于这些土地的来源,都是从反叛的封君贵族手里拿回来的,这些封君贵族占据的都是些土壤肥沃,产量颇高的土地,而且面积巨大,现在分给被遣散的十多万士卒们耕种,竟然还有绰绰有余。
按照每人分得的面积是长宽一百步的面积计算,仍然绰绰有余,楚国虽然是失去了半壁江山,但是仍旧是地广人稀,即使是得到了鲁地人口,从反叛的封君贵族手中也得到了不少人口,也仍旧有着耕不完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