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李东路话说到这里,终于勾起了启元帝的兴致。王元也有些纳闷,李东路这话说得可有些满了,难为了自己这么半天的乱麻一样的事情,难道他真的能顺手就解决掉?也太能吹了点吧?
“如何解决?”启元帝忍不住问道。
李东路道:“事有轻重缓急,还须分两面来看。这些天有关江南水患的流言蜚语甚嚣尘上,已经传入京师。流传如此迅速,编造得如此传神的流言背后,必然有一些不法之人的影子。皇上既然要撤藩,臣便以自己为假想,看看那流言背后之人究竟作何思想。臣若是不服朝廷撤藩之举,要如何做?”
李东路今天果然是勇猛无敌,话越说越离谱,现在居然反串藩王,开始进行反叛大业了。而且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地为敌人出谋划策,好像生怕诸藩反叛不能成功似的。直把王元看得目瞪口呆,无法言语。
“表面看来,大势在我。”启元帝听得一愣,后来立刻明白过来,李东路这是马上进入状态了,现在他就是朝廷的敌人,假想的藩王。“朝廷北方有戎狄,东南有海寇,这是外敌;江南大水,湮没农田无数,流民四起,这是内患。外敌内患齐备之际,朝廷却宣布撤藩,如何撤得?水患一起,灾民遍布,朝廷却一时左支右绌,应对失据,而我则开仓放粮,以本应是朝廷的漕粮来赈济灾民,却买来了我的声望。两相比较,孰优孰劣?加上有心传播的流言,江南的灾民自然会心归于我。”
“若是强行撤藩,必然是起于兵祸,大军一起,内耗会更加严重,而朝廷能不能耗得起?短时间内自然可以,若是时间拖长了呢?所以朝廷所需的是时间,越短越好,而于我来说,则是拖得越长越好。拖得时间越久,朝廷的声望会走得越低,威信也会越来越少,而我手有粮有饷,时间越久,江南水患越为严重,民心流失得也越来越快,于我自然大大的有利。”
“但事有两面,时间拖得太久,于我也并没有好处。朝廷撤藩令下了,我却毫无反应,如此也有不利。百姓知道我的好,却容易归于朝廷上面。可若是我此时改旗易帜,却又毫无名义。朝廷需要的是时间,而我需要的是名义。没有名义,百姓纵然心离朝廷,可也不会归心于我。”
李东路一番反串言谈,听得二人微微点头,虽然具体的细节可能有些疏漏,但启元帝和王元都知道,李东路这绝对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不然绝对分析不到这么细致。而如果吴王此刻站在殿上,却会被李东路的言辞惊出一身冷汗来。因为李东路虽然足不出户,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密报,却在这大殿之上将他们心里谋划的东西几乎说了个八九不离十!甚至有些地方比他们想的还要深远!
但启元帝还有疑问。
“李卿所言颇有道理,然则,现下朝廷撤藩,需要的是缩短时间,但安抚流民,需要的则是延长时间。如此岂非又是矛盾之言?李卿想必已经有了解决之道,不妨直接说来。”
李东路笑了笑,换回大学士身份总结道:“皇上明鉴,既然是撤藩为主,那自然是要缩短时间了。然而安抚流民,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臣想到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办法,欲效仿于诸王,他们来趁火打劫,皇上就来一个反客为主,浑水摸鱼,臣以为……不妨对外宣称,诸王开仓赈灾,皆是出于朝廷旨意,而非自家做主,赈灾所耗之粮,朝廷均已登记在册,日后必然数倍返还于他……如此……一,则省了朝廷大半之粮;二,则换了百姓之心,即便百姓仍旧将信将疑,也必不会归心于诸王;三,百姓既有了粮,又心思朝廷,便不会随着诸王造反,如此兵源之事,也必让对方大疼其头了……”
老实讲,李东路说的这个办法,其实着实有些无赖。就好比两个市井之徒吵架,具体怎么回事儿围观者谁也不清楚。只看见两个人中张三说:“东西是我的!”,李四说:“东西是你的,但是……是我借给你的!”那么围观者首先就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东西现在可能是在张三的手里,但是它的所有权,却很有可能是李四的。因为李四这句话一说出来,围观者的疑问就转移成了“东西到底是不是李四借给张三的”,而不是开始的“东西是不是张三的”了。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对人心理的影响,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无赖的手法在市井之中很常见,寻常这般颇遭人诟病,有身份的人对此类事情都非常厌恶,看不起,甚至深恶痛绝。可是就在今天,在皇宫大内的保和殿上,当着皇上和一位朝廷大臣的面,堂堂的大学士李东路却堂而皇之地提出了这样一个战术。
最开始的时候,启元帝听得一皱眉,但略微细细一思量,启元帝的眼睛顿时便是一亮!此时王元也琢磨过味道来了,两个人都是心思剔透之辈,闻一言而能反三的人,微微迟疑了一下之后,李东路那反客为主的建议,便立刻消化理解个通透。
两个人想法一致:办法虽然是无赖的办法,但是却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办法!
启元帝哈哈大笑:“不错,此计大妙!哈哈,他们没有名义,但朕却有这个名义!他们用朝廷的粮食来换自己的名声,那朕就用朝廷的名义,再把他们换到的名声给收缴回来!”
王元附和道:“的确好计,虽然此举有遭人诟病之疑,但目前来看,却是再合适不过。依臣看来,便只凭阁老这一句话,便足可抵得上万石之粮!连消带打,不但争取了民心,缓解了朝廷的压力,而且让对方的谣言不攻自破,气苦之余却又不好自戳谎言,真真是……无可奈何呀!无怪乎阁老被誉为朝廷柱石,常青松柏,今日王元五体投地,拜服拜服!”
李东路连忙谦虚几句,启元帝却道:“这话说得好,李卿一句话,确可抵得上万石粮食!李卿方才言道,他们乃是趁火打劫,咱们用的是反客为主,浑水摸鱼,但以朕看来,或许还不止于此。此举争取民心,乱敌阵脚,断其后路,不但是浑水摸鱼,还存了釜底抽薪这一后手,果然是老辣得很!”
“皇上谬赞了。”李东路被两人连连夸奖,却毫无得意之色,此时又道:“臣之提议只是其中一项,用以增加朝廷声势,断其谣言,若是根本解决南方之患,还须双管齐下才行。”
“好,说来听听!”启元帝心情大好。
“朝廷颁旨昭告,乃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办法。若是诸王不服朝廷调度,或者拆穿朝廷的谎言,那么虚便是虚,无法化成实际的成果。如此下来,便是双方唇枪舌剑的嘴仗了,于百姓并没有实质的影响。臣以为,除此之外,也应该同时采纳王尚书的建议,实则实之地筹粮赈灾,如此,即便虚还虚,实还实,民心也必然顾我,即便朝廷筹集之粮不足敷用,朝野舆论也必然倾向朝廷,而怨诸王不肯出粮出力。”
王元接口道:“有道理!如此一来,大势在我,名义也在我,诸王虽然有钱有粮,却失势而无名,空有钱粮却没有使用的人。而朝廷撤藩令已然颁布,可再派官员督促诸王,服从朝廷撤藩之举,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如此一来,对方便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彻底服从朝廷的法令,二……则是被逼到极处……若是这样,也必然事起仓促,而此时朝廷大军却是有备而来,其结果,定然是灰飞烟灭之局!”
“嗯……”启元帝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两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只是,诸王在江南屏藩日久,若是有不臣之心,只怕也是思虑多日。当此之时,有些事情还是不得不防。朝廷若是出兵,所动用的军队还是要多方斟酌,粮饷更是首要之务,这些事情,就交由王卿去办吧!”
“臣遵旨!”
………………
“什么?!”
吴王府后宅花厅之中,吴王张秀也拍了桌子,一张脸气得红中透紫。“这……真是无耻之尤!”
朝廷最新颁布的旨意,已经经由各府州县传达到了地方,自然吴王府这里也接到了消息。听到朝廷用了这么一个无赖的办法,居然宣称江南诸王赈灾的行为都是出自朝廷旨意,吴王顿时就憋闷得很,自己出钱出人又出粮,搞了那么大的阵势,结果对方轻飘飘一句话,自己的作为就化为乌有了……
“呵呵!王爷不必动怒。朝廷此举自然刁钻狠辣,让王爷陷入一时之局,然而依学生看来,这反倒是能看出,现下朝廷已是力不从心了。若不是这样,朝廷又如何会用这种市井无赖的手段,来争取民心呢?呵呵,王爷难道还不明白?”
“哦?”吴王张秀略一沉思,脸色也好了起来。“倒也有些道理。可是……知道了这个道理,也无济于事啊。眼下这个局面,到底如何应对?难道……还要继续支粮,来赈济流民不成?”
“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字:拖!”
“拖?”吴王张秀瞪大了眼睛看着面前的师爷,“还要拖?现在继续赈灾,便宜的是朝廷,增加的不是本王的声望!流民得了粮食,以后还会不会跟着本王一同起事?迁延日久,只怕是夜长梦多呀!”
“王爷……”
“别说了!”张秀一脸的沉凝之色,脸上肌肉有些微微扭曲:“事到如今,本王心意已决。有道是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本王潜心蛰伏这么多年,不能在此时唯唯诺诺,功亏一篑!告诉前面,本王要升殿聚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