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颜面问题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同样的一幕,在蓟州也在上演。

吴三桂铁青了脸,对传旨的吴公公说道:“吴公公,这不合兵法!有道是:孤城不守,有三万的关宁边军守在蓟州互为犄角,清兵才不敢放开手脚攻打京城。因为他们会担心,一旦攻打京城,就陷于背腹受敌;所以,我们还是继续停留在蓟州以待战机,才是眼下最合适的选择”。

“吴公公,您三天前不是说了,皇上和朝廷也向西北和河南派遣钦差去请勤王人马。不如这样,咱们等各路人马到齐了之后,以优势的兵力合击清兵;到时就不难破之!吴某此谏言,恳请公公遣人回京向皇上禀报!”

见到其他将领也纷纷点头赞同,吴公公黑着脸喝道:“咱家不懂什么兵法,吴总兵就别拿兵法说事。咱家只问将军,您是奉诏还是不奉诏?”,言罢,他又转头向关宁军的镇守监军太监刘公公问道:“刘公公,你是监军,你也要抗旨吗?”。

...

一场不欢而散后,吴三桂黑着一张脸回到军房里。

“碰”一声,一方上好的玉镇纸被吴三桂砸到门上,然后在地上滚了一圈,落到门边上。这时,门外伸进一只手,拾起玉镇纸,然后一道爽朗的声音传进门里:“军门,这么好的玉器,你如果不喜欢,就送给卑职了。卑职可是窥视了这方镇纸好久!”,说着,外面走进了一位身着儒服的中年文士,他一身儒服在军营中与将士很不搭调。

吴三桂见到来人之后,脸色才缓和了一些,狠狠地说道:“这群死太监都是该死!太监没一个好东西!”。

那中年文士说道:“长伯,太监虽然可恶,但他代表的是皇上。长伯不可得罪太监!你如今才二十六,就官至副总兵,此时得罪宦官实属不智。你可别忘了袁崇焕是怎么死的!”。

此人姓陈名道,表字昭元,陈家是吴家的世交。陈道三十二岁中举后,连参加了二次会试不第,就干脆死了科考的心思,转而到吴襄军中任幕僚。现在吴襄老了,就将他推荐给儿子吴三桂;他和吴三桂的极为投缘,两人私下是拜把之交了。所以,他对吴三桂说什么话也没那么客气。

吴三桂闻言,沉默不语。生气归生气,可真要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他还不敢,便问道:“昭元兄,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陈道收起嬉笑的神色,说道:“长伯,留下一万步军守蓟州。另外两万骑兵先和清兵游斗一番再进京!如此,那个姓吴的太监也就无话可说了。你就说步兵不便野战,带着反而贻误军机!”。

“好!我听你的!”

......

北京紫禁城,崇祯的上书房内,兵部尚书杨嗣昌跪伏在地上不语。崇祯则是坐在龙椅上,神色犹豫不决,而大内总管太监王承恩则把书房的门关紧,然后眼观鼻鼻观心的站在门外。

“媾和?”,崇祯问道。

杨嗣昌肯定的回复道:“是的,诚如微臣向皇上所陈奏。攘外必先安内!清兵虽强,但终究是皮外之患,但李自成等人叛军才是心腹大患!大明地大物博,人力财力皆数倍于建奴。局势越乱对建奴有利,局势越稳则对大明有利。大明所缺的是时间,只要朝廷剿灭了最后叛乱,天下恢复安定;假以时日,以天下的钱粮,可训练处二十万大军,三十万大军都不是什么难事”。

“皇上,太祖皇帝以元末的残局,尚且能在十年间养起八十万大军,何况太平了二百多年的大明。皇上!臣请不要因眼下局势的泥沙俱下,让朝廷乱了阵脚,进而四面树敌。二年前,高迎祥大军何等声势浩大,三十万叛军不是也在河南被朝廷平定了吗?所以,建奴时下是又硬又臭的茅坑石头,而李贼叛军则是到处点火的柴薪。砸石头要蓄力,而灭火则不可延误”。

这几天,简直要把杨嗣昌给逼疯了。他杨嗣昌是管辖天下军务的兵部尚书,对战略方针上很有想法;但是他毕竟不是真正的行伍出身的武将,对京畿防务不熟悉。结果,漏了古北口这条要道的防务,整个古北口只在古北小镇驻扎了一千人,朝廷在北面的青龙峡险道,没有驻扎一兵一卒。

在熟悉地形蒙古兵代领下,皇太极亲率满洲本部和东蒙古的人马,从古北口花了三天时间就长驱直入。整个北直隶和京畿陷入一片风声鹤唳的恐慌之中,而他这个主政军务的兵部尚书,现在成了朝野上下和河北士绅眼里的罪人。如果不是京城戒严,他杨家的官府门前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堵住门口闹事。都察院和翰林院的弹劾他杨嗣昌的奏章,都装了一箩筐了!

和其他带兵的将帅一样的体会,杨嗣昌此时最痛恨的就是言官。当年他父亲杨鹤被言官群起而攻之被罢官;袁崇焕的死,言官在背后落井下石;祖大寿拥兵自重守住锦州脚踏两只船,这里面有不少原因,也是言官的攻诈逼迫。

现在,杨嗣昌想做的事情,就是赶快让朝廷确定大政方针,选择正确的决策:就是与清兵媾和,然后先平定内患。他最担心的是皇帝,他不知道皇上会不是放下朱家的颜面...

和杨景辰一样,杨嗣昌现在也学会了揣摩圣意。他对皇上能不能放心朱家的尊严和祖训负担感到忧虑。

实际上,现在崇祯就是在犹豫不决,天朝上国的尊严不许他向一个蛮夷低头。媾和就是等于承认大清的政权地位,就是把满洲建奴和大名放在一个平起平坐的位置。这怎么能让他受得了,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八部连个藩国都不是,只是一个类似朵颜三卫的地方部落而已。他如果选择了和谈,后世子孙如何看到他这个皇帝,千秋史册如何评价这个君主。

何况,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立下誓言:天子守国门,不称臣,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这个是朱棣的政治成果,和朱元璋的禁海令一样,后世皇帝想动这一条,那就要锭着百官反对的压力。如果皇太极提出承认大清国,永久割让辽东国土呢?答应还是不答应?要知道,后晋的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受尽天下骂名,成为了千古罪人。

爱惜名声和尊严的崇祯到底不是个成熟政治家,换句话说脸皮不够厚。只学会了表面的东西,没学会真正的内涵。

说话不算话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基本必修课,你看看人家玩文字游戏玩的多转。古人造反不会说造反,说那是清君侧;谋朝篡位不叫谋朝篡位,玩了个三请三辞,然后声称是接收禅让。

古今中外,这样事情比比皆是,其他人不说,就拿崇祯的老祖先朱棣来说,他起兵不叫造反,叫靖难。他夺取侄子的皇位不叫篡位,叫不得已而受之。玩的多漂亮,你看官员们谁敢骂朱棣,就是骂,也偷偷私底下骂,公众场合无人诽谤。相反,他们都是说成祖皇帝文治武功,名为守成实为开创,是以,庙号为成祖!

心动又放不下面子的崇祯说道:“此事可行,但只能私下谈。此事不可朝野皆知,杨爱卿,你就出城一趟,去探探那个敌酋的口风吧”。说是非之事者,即为是非之人;主张既然是你提的,那就你去办!

杨嗣昌心里一凉,但还是接过旨意,说道:“微臣领命,只是,臣此番前去,还请陛下从内侍里选一人同往!”。皇帝不厚道,但是他杨嗣昌也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接了这个差事。但是,必须皇帝指定一个太监一起去,否则别人弹劾他杨嗣昌擅自通敌,那就百口莫辩了!

“朕知道了,就明日去吧!”崇祯已经迫不及待了,想了想,又问道:“洪承畴的六万兵马需要多少时日到京?”

杨嗣昌回复道:“回陛下,洪承畴估计才接到圣旨,京城的八百里加急这会才到南阳。不过曹文诏的兵马这两天就能到平昌,关宁的朝廷兵马,已经调三万进京了。最新的奏报,他们到蓟州了;如果骑兵全力行军,一天就能到京。但是,路上一定会有骑兵阻截交战,还请陛下稍等些时日”。

君臣两人都回避了谈洪承畴调任两江总督的事情,这事没法谈了。不急的时候,他们都嫌弃洪承畴权利威望太重,对他防着一手;急的时候,就调洪承畴来救火。这事谁说都尴尬!

“也罢,爱卿先跪安吧,明天要出城,你就先和辅国公交接一二”,交代完之后,崇祯对门外的王承恩喊道:“王伴!去传旨,叫辅国公来见朕,朕想知道九门防务的事情”。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万相之王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人族镇守使 我有一剑 星汉灿烂 陆地键仙 从木叶开始逃亡 修罗武神 从长津湖开始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相关推荐:穿越西游之无限变身系统网游之斩厄世界我变成了电视重生魔主之君临超级高武战国大司马不要做反派打开你的任务日志天生是魔王今天开始做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