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清风站在国公府的东院里,轻声与叔祖管家说着什么。
当初西院改建后,眼热的殷清栿也想将他住的东院改造一番,但不知裴氏和他说了什么,最后,只在东院和润下院各建了一间浴室。
殷清风搬到西院后,东院还有不少空置的院落,他今日便选出一处来建造温室。建完自家的,还要去杜伏威那里。
他刚交代完叔祖管家,裴氏和闻氏带着侍女便涌了进来。
“孩儿拜见嫡母、拜见阿娘。”
闻氏笑盈盈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裴氏则说道:“听管家说,清风建这处温室,能在当下种出蔬菜,甚至能种出果子?”
“是的。有匠人向太子献策,然后太子让孩儿在府中先验证一下。”殷清风把锅推给李世民去背。
闻氏笑容更盛了。
朝堂上文武数百人,太子偏偏钟爱她的儿子,真是天恩啊~~~
裴氏也笑开了怀。
殷清风得到的恩宠越多,她在裴氏族人面前就越有荣光。
从前,除了正月拜年,她每次去见族人连正门都走不了,只能从侧门进。而今,不管她何时去,都会受到隆重的接待。就冲着这一点,她也不会再拿庶子的身份看待殷清风了。
前几日便听管家说,殷清风要建一座温室。当时管家也说不清楚这温室是何用途,现在听说是太子让他这么做的,她喜悦的心情并不亚于闻氏。
若是他真的能在这季节种出果蔬,在太子面前注定又是一场泼天大功啊~~~立功好!
或许有一天,这府里将是一门双国公,又都是驸马都尉,不管她之前在族里受了多少委屈、给殷氏...对殷氏也算有了交代,这些都过去了。以后再有人提到她裴敏提到郧国公夫人,就算公主殿下也未必有她更风光。
想到了族人,她问道:“若这温室真能种出果蔬,这种植的秘术...清风可会传出去?”
殷清风道:“听太子的意思,若孩儿果真成功了,明年将会向世人颁布出去的。”
不管裴氏打的是什么主意,还得拿李世民做挡箭牌。
裴氏连忙说道:“那清风是否有意在城南的庄子里也建几座这样的温室?”
殷清风拿不住她这话的出发点,“不知嫡母有何示下?”
裴氏道:“等收获的时候,清风给嫡母留一些,嫡母要带去送人。”
原来是想出去炫耀啊~~~没问题。河西新村那边计划是今年先种下一万亩,足够你将人情做个遍的。
当初购买河西新村,本来是为了安置许氏族人的,结果许敬宗经不起考验。现在人不用安置了,但土地不能闲着,正好都用来种大棚。
等明年那十几万亩土地都种上大棚了,让长安城的老百姓门也感受一下新朝新皇帝带来的美好生活。
长孙氏打了个哈欠,收好书卷,准备安寝。
她犹豫了一下,对上前要给她掖被角的宫女问道:“去问一下,看太子是否安寝了。”
没多久,那宫女回来禀报说:“太子殿下此时还在书房中。”
她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
宫女瞥了一眼漏刻,回道:“亥时二刻刚过。”
长孙氏想了想,道:“更衣。”
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她才带着人走出寝宫。
她牢记殷清风在《养生术》中写的那句话:万疾之源在寒在湿。自从知道这两点后,她就时刻注意远离湿、寒二字,有时宁可热一些、干一些也会忍着。
轻轻推开书房的门,长孙氏见到坐在门内高椅上一脸倦容的李晋安。
李晋安早在门开的那一刻便意识到来者是何人,他躬身行礼。长孙氏向他做了一个安静的动作,然后继续向里走。
她转过屏风,见李世民已然伏在桌上酣睡了。
她摸了摸茶杯的温度,又将桌上的奏疏整理好,才轻声唤道:“二郎~~~”
李世民迷迷糊糊的睁开眼,下意识得擦了擦嘴角。
长孙氏见李世民那孩子气的动作,既心疼又好笑,“二郎,夜已深,回宫安寝吧。”
李世民稍微清醒一些,坐起来,“哦~~~观音婢来了啊~~~”
他揉了把脸,“现在什么时辰,我怎么睡过去了?”
长孙氏道:“二郎不是说明日要去观看温室建造吗,还是早些安歇吧。”
李世民心知今晚是不能再处理奏疏了。他抻了懒腰,站起来搂着长孙氏向外走,“天寒地冻的,可不要再出来了。你若是不放心,遣人来说一声就可以了。来,手伸给我,我给你捂一捂。”
等李世民夫妻走了之后,李晋安大大的打了一个哈欠,吹灭所有蜡烛后,摇摇晃晃的奔着浴室去了。
东宫里,他是第三个拥有新式浴室的人。每次神清气爽的泡完澡,尤其是消除了身上那难闻的气味之后,他总会想起殷清风那双赤子般的双眼。
他也曾娶妻、也曾有子,但一切都没了。既然苍天注定他孑然一生,他索性就净身做了内侍,反正都是伺奉二郎。
初见殷清风那一次,他还对那个少年还不在意,无非就是因为二郎为了拉拢旧臣而一步登天的少年罢了。但接触越久,他就越欣赏他。
当他称自己“叔叔”的时候,他感动了。从那一刻起,他视他为自己的子侄。
“你可要快快成长,长大了好为二郎分担些。哎~~~做皇帝有什么好的?还不如一介百姓能天天守着自己的妻儿...”
今天是温室建成的最后时刻,殷清风一如往常的起床、晨练。
在皇城外汇合了杜丙,又问清了详情,他才安心的带着人往东宫里去。
到了蒙学宫,任云舞立刻开始带人在地面上铺上木炭。等木炭燃尽、土地化开后,所有人一起动手开始挖土。
一米深的方坑挖好后,按照预先演练的那样开始铺设管道。殷清风亲自检查过后,命人开始往土坑里填土。
李世民皱起眉头,低声让长孙氏走远一些。见长孙氏无动于衷,他向殷清风招招手。
殷清风拍拍手上的的泥土,小跑过去,先向长孙氏点头,再看向李世民,“叔叔有何吩咐?”
李世民指着远处,“那些土...”
殷清风道:“那些土是搅拌过畜粪又经过晒干的肥土。”
李世民有些惭愧了。
他记得当初去城东农庄时,殷清风说过‘农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也记得殷清风当时让人把全长安城的夜香都收罗去了,尤其还记得当初颁布新式农耕时的喜悦。但,事隔境迁,他竟然忘记了这些。
他是立志要做一个千古留名的帝王的,现在竟然忘记粪土的作用,真真是不应该的。
殷清风继续说道:“除了粪土外,一会儿他们在犁完地后,还会往土里埋些地龙。”
刚才的愧意还没退去,李世民这时不敢随意发表意见。
“地龙以吃土为生,但它们排出的粪便却能增加地力。当初叔叔在城东农庄见到的亩产是两石一斗。但在今年,梧桐新村那边的亩产最高的已经达到了三石两斗。”
“你刚才说是多少?”李世民拉住殷清风,“三石两斗?”
长孙氏也惊奇的看着殷清风。
要知道梧桐新村那边可是一年两种啊~~~刚才殷清风那句话就意味着一亩田一年能收六石还多。天啊~~~
别说李世民和长孙氏不信,当初殷清风也是有些怀疑的。三石两斗折合成现代的重量,可是四百斤啊~~~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以北小麦的亩产量就没有超过三百斤的。
殷清风解释道:“一亩田能打多少粮食,是由很多事决定的。是否深耕细作、是否种子饱满、是否风调雨顺等。除了这些,土地的肥力也是关键。梧桐的花和叶、畜粪和夜香、苜蓿和地龙都能增加土地的肥力。”
殷清风没敢说还有蜜蜂,他不想费口舌去解释授粉有什么用。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苜蓿和梧桐很难得到,但畜粪、夜香和地龙却是唾手可得的。”
李世民和长孙氏这才恍然,原来三石两斗是这么来的。
现代农业为了追求高产量,为了追求高收益,不惜杀鸡取卵。
他们明知道各种农药用得越多,土地肥力消耗得就越快,也明知道使用农药后,不但害虫有抗药性,一旦停止只用农药后,产量也会萎缩到一个极低的程度,但他们偏偏就那么做了。
新一代的天朝子民们,真有一种:“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气概。
以生态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产量注定不会太高,但可以给子孙,也包括他们自己留下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可持久使用的大地。但中国人悲哀就悲哀在人口太多。
在现代实行不了的生态农业,殷清风可以在唐朝实现。生态农业在现代是绿色的农业,在唐朝却是高产的农业。
他相信,国人在习惯了生态农业后,即使有一天人类造出了化肥造出了农药,最少中国人会不屑一顾的!
李世民的心思和殷清风的完全不一样,他为三石两斗而兴奋。“三石两斗啊~~~一年哪怕多收一石,那也是多出五亿石啊~~~苍天啊~~~盛世!这是盛世啊~~~”
就像观音婢说的那样,只要把新式农耕做好,全天下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你在前年进献的只是深耕细作、夜香、新式农具和一年两种,这一次,你必须把什么梧桐、苜蓿和地龙等等,都写给我!”
殷清风躬身道:“遵命!侄儿会把梧桐、苜蓿和地龙的培养方式写出来。但侄儿的谏议是,叔叔要命令各个县派出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然后再无偿的发放给当地的农民。”
李世民点头道:“一定!一定无偿发放!”
殷清风心神落定。由国家出面,某些事情就是好办。哪怕世人暂时不理解其中的好处,只要时间长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习惯了,也就不问为什么了。
李世民在心里盘算着。
关中地区有苜蓿,也有梧桐,但其他州县未必有。看来,要把司农卿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做这事才成。
李世民指着杜丙说道:“我记得前年就是他在城东吧。”
殷清风道:“那人叫杜丙,现在负责吴国公府和侄儿名下的那些土地种植。”
“你刚才说的那些他都晓得吧,那你就把他借给我用几天,让他去教教司农卿那些人怎么做。”
“是!”殷清风答应后,把杜丙叫了过来。
再次见到李世民,杜丙就没当年那么激动了。他稳稳当当的向李世民和长孙氏行礼,“小民杜丙拜见太子殿下、拜见太子妃殿下。”
殷清风道:“你明日到东宫门前候命。”
杜丙离开后,李世民欢快的说道:“古人说了几千年的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到了今日终于是实现了!哈哈哈...”
长孙氏心中也满是欢喜。
饱读诗书的她,同样知道国泰民安、民生凋敝、祸国殃民、为民除害、劳民伤财、知生之民、民不畏死等等的“民”,不包含那些大小家族的民,而是黎民的民。
君不扰黎民,黎民自然就心向着君。
二郎以前的心思都在军伍之中,即使在与建成阿兄争夺储位的时候,也没想过到底该如何治国。
但是,苍天是眷顾二郎的。
殷清风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出策斗败阿兄、他出策安定万民、他出策丰盈国库、他用心为二郎效力、他用心教导乾儿...
佛祖保佑、菩萨保佑!保佑他游学平安!保佑他们翁婿一直和睦!
她说道:“清风乃自家人,二郎不必想着什么封官封爵的,你之前答应的藏书...”
“啊~~~~”李世民有些歉意的看着殷清风,“你府中的藏书室建好了没?今日我就派人把已经校对好的藏书给你送过去。”
殷清风笑嘻嘻的向长孙氏拱拱手,对李世民说道:“他们还要装箱,还要列出细目,不如宽限他们几日,免得忙中出错。”
李世民道:“也好。”
殷清风眼下对那些藏书的渴望并不强烈。
造纸坊里有足够的存量,印书的工匠也培养的差不多了,韦氏那边年后就会派人出去,但还差颜氏那边。
韦纲的族人太少,颜氏必须要加入进来。
“颜氏那边现在也没动静,马周办事有点儿不靠谱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