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自家夫君说出要南下的事,张宁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惊讶的表情,只是“哦”了一声,便继续恋恋不舍地抚摸起了从未见过的漂亮房屋,一直走到屋门那里,她才转头问道:“可以进去看看吗?”
刘备快步上前,为张宁推开了尚未刷漆的沉重木门,领着她走进了高大宽敞的屋中,由于今天天阴还下着雪,光线不是很好,屋子里面显得有些阴暗,但二人并肩而行,四下里打量着房屋内部结构,还是看得很开心。
“程家付了三十年的租金,说是要把这里打造成幽州乃至整个北疆最大最出名的商铺。”刘备拉着张宁的手,给她介绍起这座高大雄伟,拥有许多房屋的建筑未来会有什么用途,“到那时候,天南海北的货物都会汇聚在这里,任由幽州民众购买使用。”
“真好,说得我都有些不想离开了。”张宁听得神采飞扬,眼神中满是憧憬和不舍之情,她在幽州已经住了十年,在这里,她获得了丈夫和孩子,度过了一生中最安稳、最快乐的时光,早已把幽州和蓟城视作家乡,如今看着家乡越变越好,却突然听说要离开,说心里话,是有些舍不得的。
“不走可不行,俗话说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猴儿满山走,你嫁了为夫这个打拼天下的,可不得跟着征战四方啊?”刘备大笑起来,将妻子拥入怀中,在她耳边轻声说道:“这样的房子根本不算什么,等我们到了邺城,我就给宁儿建一座更漂亮的。”
四下无人,张宁也不像平时那样抗拒亲密接触,而是静静依偎在刘备怀里,尽情享受着只属于两个人的安静时光,自从有了孩子,他们已经好些年没有像此时此刻一样,感受彼此的心意了。
就这样,大半天的时间匆匆过去,天色将晚,刘备等人再次乘坐马车,向蓟城折返而去。
新城虽然气势恢宏,各项基础设施都远胜于建立于数百年前的蓟城,但毕竟还是个半成品,几乎所有人在称赞不已的同时,心中更多了几分好奇。
如果这座城池完全发展起来,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几位先生在想什么?”刘备见几位老先生脸色沉闷,便开口问道,他没有和家眷们乘坐同一辆马车,而是跟卢植郑玄凑在一起,反正现在他们用的马车都是宽大异常,五六个人对坐都是宽敞,中间还有固定在地板上的木桌,用来聊天议事相当方便。
郑玄和蔡邕齐齐轻叹一声,卢植也垮着脸,语气低沉地说道:“如今南下在即,我与康成、伯喈好不容易才过了几年朝夕相处的快活日子就又要离别,心中有些空荡荡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先生们都是什么想法?”此时距离彻底击败袁绍还没过去多久,刘备也只是在口头上通知了自己麾下的核心成员,并在拜访几位老先生的时候提及了此事,对他们的意向并不清楚,刚好现在大家坐在一起,可以畅所欲言地谈一谈了。
可是这一谈,刘备的脸色就也不好看了。
三人中年龄最长的郑玄不愿意离开,他一生颠沛落魄只为求学和办学,来到幽州之后更是呕心沥血,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幽州书院的建设和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幽州书院就是老先生的儿子,里面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都能勾起一段回忆。
再加上前两年郑玄那九十多岁的父亲寿终正寝,老太爷临终时特意嘱咐,坚持不让家人扶棺回乡,一定要埋在蓟城附近,说是活着的时候看不够幽州的新模样,死后也要继续看看,郑玄是个孝子,依着老夫的遗愿将他安葬在了西郊。
最重视、最牵挂的东西都在幽州,郑玄老先生现在一门心思想的就是在这大汉北疆传道授业,自然没有离开的意愿。
郑玄不愿意走,蔡邕却不愿意留,说起来他遭遇流放又得罪过显贵,在朔方和吴会之地往来躲藏了近十年,尝尽人间冷暖,如今老先生最看重的就是两个女儿,不管怎么说,都不想跟女儿离得太远。
之前听说刘备要南下之后,蔡琬就兴高采烈地收拾起行李,说是要去见识见识河北第一大城,老先生一盘算:刘备走了,诸葛亮就得跟着他走,诸葛亮走了,蔡琬在幽州也待不住,迟早得走。
再加上赵云统领着刘备麾下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肯定是要在南边长期作战的,蔡琰不可能一个人留在幽州,肯定也得南下跟丈夫相聚。
经过这么一捋,蔡邕是怎么说也不愿意待在幽州了,宁可重建一座艺术学院,也得带着蔡琬一起去邺城。
“那先生的意思呢?”听了郑玄和蔡邕的想法之后,刘备又将视线转向卢植。
“老夫也要留下,一方面可以帮助康成兄打理书院,另一方面,不管你任命谁来当幽州刺史,老夫也都能帮衬一下。”卢植悠悠说道。
刘备不禁皱起了眉头。
穿越回汉末的这十年时间里,如果问谁是最令他感激和钦佩的人,那刘备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卢植,这位老先生在道德和才学方面堪称完人,也始终秉承着一位老师和长辈的坚守,为他遮风挡雨,引导他避开前进途中的明枪暗箭。
几年的朝夕相处下来,刘备已经习惯了与卢植对坐处理事务,交流对时事的看法,探讨天下未来的每一天时间,如今卢植说要留在幽州,这让他怎么能接受?
“幽州是北疆屏障,也是玄德你的根基所在,事关重大,一旦发生什么差池都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交给别人来掌管,老夫实在是不放心。”卢植看出了刘备的震惊和不舍,便主动解释起自己的用意,“老夫陪着你处理了好几年公务,对幽州可谓是了如指掌,玄德,你选个得力之人来主政幽州,老夫带他一两年,把所有的事务平稳交接了再南下也不迟。”
见自家老师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刘备再心有不甘也得答应,他点点头,“就按先生说的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