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字惠褒,小名青雀,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长孙皇后所生,跟李承乾是同胞兄弟,年龄只比李承乾小一岁。
李泰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公元621年)三月,李泰进封卫王,加授上柱国。
作为当时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由此可见李泰受宠爱之深。
上柱国是勋级,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有点类似于现代军队里军人的荣誉称号,如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一等战斗英雄、特等战斗英雄等等。唐代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从士兵到将领都可以获得各种勋级。现在也一样,一个普通士兵可以是特等战斗英雄,而一个将军可能连三等功也没立,所以立功是不分级别的,只看你在战斗中的表现和贡献。荣获上柱国勋级的人,换成现代的名词,大概就是特级战斗英雄吧!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泰受封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泰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
按照唐朝的礼制,成年的皇子依例应当前往自己封国。然而李世民不仅舍不得李泰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更何况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可见武德殿是一个多么重要敏感之地,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极力谏止此事了。
李世民对李泰百般宠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李世民不但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有时甚至短短一日见不到他,也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李泰“腰腹洪大”,李世民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一个皇帝对没有被立为太子的皇子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李世民这样的父亲和李泰这样的弟弟,李承乾不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李泰取而代之才怪呢!
但是,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不是无缘无故的,李泰确有过人之处。
李泰“聪敏绝伦”,“体业贞固,风鉴凝邈,学综策府,文冠词林”,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著名的书画鉴赏家。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也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
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一日奔驰三万里。晋武帝时所得的《八骏图》古本,乃穆王时的画,黄绢上作的图像,腐烂模糊漫漶,而气韵宛然存在。晋武帝就诏令史道硕照原样描绘出来,宋、齐、梁、陈作为国宝,隋文帝灭亡陈朝,图书散失,此画为贺若弼得到。齐王杨知而请求得到它,报答以骏马十匹,美锦五十段,后来又进献隋炀帝。到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敕令借给魏王李泰,因而此画被传移模写后传于世上。
正是由于李世民对李泰的过度宠爱让李泰产生了错觉,李泰认为自己拥有与大哥李承乾争夺储位的实力和资本。
李承乾拥有太子的名位却缺乏足够的自信,害怕失去李世民的宠爱却又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他在公开场合努力维持忠孝仁爱、勤敏机警的太子形象,私下里却喜怒无常,恣意妄为,不但拉帮结派,培植势力,而且纵酒作乐,宠幸**,殊不知,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李世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李承乾与李世民父子间的距离由此越拉越大。
相比之下,李泰的城府和心机远在大哥李承乾之上。
李泰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优雅从容,每天只呆在府中跟李世民特许设立的文学馆那帮学者聚在一起谈诗论赋,著书立说,从来不与朝廷重臣私下往来,对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从不染指,在朝野内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有学问、有修养、无野心、无劣迹的良好公众形象。
李世民对李泰自然是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喜爱。
李治字为善,小名雉奴,是李世民第九子,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同母亲弟弟。
李治生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被封为晋王。李治年龄比李承乾和李泰小将近十来岁,跟李承乾和李泰的关系都非常亲近。
李治岐嶷端审,宽仁孝友,五岁的时候就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
有一次,李世民问李治《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李世民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真的能按此行事,你就完全可以做一个道完美的君子。”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去世,九岁的李治号淘大哭,捶胸顿足,其悲哀思母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好言安慰,李治从此特别受到宠爱。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治遥授并州都督,从贞观十年起一直被唐太宗亲自抚养,不之官。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治开始上朝参政后就更不用之藩了。所以一直到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被立为太子,李治都没有去过自己的封地。
李世民对李治的宠爱跟民间普通百姓家庭老父亲对幺儿幼子的垂怜没有任何区别,李治后来之所以能够被李世民册封为太子,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李世民对他有多么的宠爱,而是因为李承乾和李泰这两蚌相争,他这个渔翁白捡了一个大便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