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宋兵忍饥挨饿,原本想着赶几十里路能进到城中,再不用担惊受怕。现在竟然一道城门把他们拒之门外,那番兵可是随时会来啊!失望之余的宋兵们忍不住纷纷咒骂。
听着城下本是同袍的士兵越骂越难听,城上守城的虽然想放进来,可也没办法,上面如此下令,只能是依令行事。站在高高城墙上,一脸无奈,只是眼看着远处。忽然一个个都睁大了双眼,有的还两两交头接耳。
城外的士兵看着上面有些奇怪,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随着风声隐隐飘来一阵阵马蹄声。城外宋军下意识回头看,风刮的已经睁不开眼,飞沙走石的大风,直要将地上所有的沙粒石子吹起来,打到人脸上。但还是有人模糊看到了,昏暗的天际里,正是奸诈残忍的番军骑军!本来觉得是逃出生天的这些宋兵,立即就陷入了惊恐和慌乱之中。
就像宋军向雄州前进毫不费力一样,辽军的骑军在北风的助推下,更是马如游龙,迅即无比,只不过绕了一段路,和这些宋军溃军也只是前后脚赶到。
排成一线的辽军借着风势,搅起漫天黄沙,如怒潮滚动,向一路行军的宋军扑了上来。高大城墙上的的守军因为站的高,所以远远就看到了后面追击的辽军,刚才就已经发现了情况的士兵赶紧报告给守将。
今天在城上巡守的是童贯帐下宣抚司参谋官刘,事体重大,刘不敢自作主张,派人马上去向童宣帅禀报。童贯将令很快就回了:种师道率军城外迎敌,城门关闭,严守城防。
刘也是无奈,军令不可违,只得按令行事。一面派人下令守城兵士严加戒备,一面令人挥旗下令。只是风太大了,令旗根本无法挥舞。刘只得命人击鼓吹号,让城外宋军准备御敌。
其实都不用刘传令,城门都锁上了,吊桥也撤上去了,后面就是辽人追兵,任谁现在都知道该做什么了。
种师道向辛兴宗下令道:“辛都统率步军在左前方布阵御敌。不得令敌军冲入阵中。”
又转身向种师中道:“你部步军在右前方布阵御敌,不得令敌军冲入阵中。”
又向左军统制杨惟忠道:“杨统制率你部骑军列于大阵右侧,以御来敌。”
再向其余众将道:“各将帅本部列阵后方,准备迎敌。”
下令已毕,众将都应声领令而行。
种师道心中暗暗叹息,宋军本就骑兵稀少,骑军精锐皆在西路军中,却连番恶战,损失尽半,只能靠步军了。
军令传下,兵士们盯着狂风,艰难的都按队列阵,盾牌兵在前,长枪手列后,长刀手再后,最后是三倍前面人数的弓弩手。这是宋军结阵对抗辽人骑军的有效阵法了。
但是今日却不同往日,光是列阵就让宋军好一阵忙碌。现在阵势列好,待宋军北面迎敌,迎面而来的呼啸大风顿时又让人急欲掩面躲避。前面的盾牌兵还好一些,因为有高大的盾牌竖立在前面,盾牌后面有斜支架撑在地上,这样盾牌就牢稳立在地上,可以抵挡风沙;长枪手和长刀手紧靠在盾牌后面,也能借到一些遮护。只有作为主力的弓弩手最是吃力,前面盾牌遮挡的范围到了后面就小了,没什么作用了。但是弓弩手却是最需要眼力的,此时不要说眼力,连睁开眼都费力。模模糊糊中,只看到辽军冲在前面的骑军已经进入箭矢范围了,其中一个射手,按照常规试射出一箭,却见那箭矢比平时速度慢了几倍,晃晃悠悠的飘了出去,连平日一半射程都不到,就落在地上。
看到这种情形,辽军骑军就像看射箭表演一样高兴的欢呼起来,仿佛对面的箭不是射向他们,而是专门在为他们表演一般。
对面的宋军这里却一下子就冷了下来,全都傻了。平日时候,辽人骑军向宋军步阵冲杀,宋军还有射出三次箭的机会,今天看情形,只怕只射出一箭,辽人骑军就冲到阵前了。
种师道站在阵中,他把所有的步军列成了前后紧密相连的两道步阵,左右摆开,足足有四万人的弓弩手,密密麻麻的聚在一起,如果被辽军冲杀进来,宋军就是束手就戮的局势。可是今日天气如此,不如此步阵,便是给辽人各个击破的下场,如果这样密集结阵,说不得还能借助密集箭矢,杀退辽军。
种师道身边两名亲军亲自执掌令旗,指挥前后两道步阵,随着辽军骑军越来越近,终于冲到刚才箭落的位置,第一个亲军令旗挥下,第一道步军大阵的长弓手箭矢发出,上万支箭矢飞射向辽军。
冲在最前面的辽军纷纷落马,就像剥去一层外皮,后面的辽军毫不畏惧的冲到了最前面,第二个亲军的令旗紧跟着挥下,第二道步阵中的长弓手又一起发箭,又是上万支箭矢射向辽军,又有辽军纷纷落马;长弓和弩弓比起来,即使处在第二道步阵内的长弓手,都要比第一道步阵内的弩弓手射的要远。
辽军的冲势终于阻了一阻,这时第一道步阵防线内的弩弓手平端起了弩弓,第二道步阵防线内的弩弓手把弩弓稍微向上翘起,一阵杀气顿时斩破迎面而来的大风,以无形的压力冲向辽军。
辽军向来都没有先制定好方略,再依计而施的。都是领军将帅放开手脚,让下面的人按照目的随意进攻,反正大目标不偏离,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了。辽军的以骑军为主的作战方式,也决定了辽军只能采取放任手下的指挥风格。骑军太快了,不等你去安排布置,战场形势早就变了。
所以萧干和耶律大石见天时、地利对他们都有利,便只是在大军中间观战,进攻宋军的事情就由各部将官带兵自行决定。这些将官看此时北风大作,自然是要借着天时杀过去了。
有枣没枣打两杆子,有枣就饱,没枣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