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刚布置下去,李逵正欣喜间,忽闻放哨喽报道:“官军又在外叫阵,另有数十人在水泊边上架设起大炮来。”
吴用道:“休要惊慌,火炮之物,不过是图壮声势尔,且叫鸭嘴滩水寨并水上的兄弟都撤回来,待我与哥哥到外面一观,看他如何施为,再做打算。”
且说吴用闻听火炮因何不惧?须知北宋一朝,为火炮发展初期,其之实战作用还不及其鼓舞士气的作用来的大。
好似戏文穆桂英挂帅中所言,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其主要的作用便是代替战鼓来使士兵更有勇气。
便是在水浒原书描写当中,号称大宋第一个炮手的轰天雷表现的也是不尽人意。
凌振是“大宋盛世第一个炮手”,“更兼他深通武艺,弓马娴熟”,却为何一战就让梁山打了个落花流水?
他带着三种火炮,风火炮、金轮炮、子母炮,为什么都没有派上用场?凌振的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为什么在和梁山泊交战过程中却没有见到这般威力呢?
凌振出战,发了三炮,只有一炮打中,其他都落在水里,这说明,这炮性能非常不稳定,精确度也不高。所打三炮并没有见子母炮的描写,说明这各种炮只是在想象设计阶段,并没有用于实战。
凌振把炮架竖在水边,李俊、张横只带了四五十个“会水的军士”,上岸后呐声喊便将炮架推翻了,说明守卫炮架子的也就是凌振带着那“三四十个军汉”而已。
炮架被推翻后,其带了一千余人赶来后才将李俊等人赶走的,如此便说明,这一千余人不在“火炮阵地”,而是离开一段距离,只有一种解释,他们害怕伤到自己。
从具体的战斗来说,便是凌振自己也并没有觉得自己这个炮能有多大的作用,相反,他更相信自己精熟的武艺。
呼延灼给了凌振一千余人,这些人应该是保护这些火炮和炮兵阵地的,凌振却带领他们攻打梁山水军,足见于此。
按照呼延灼的设想,是要凌振用火炮攻打贼巢。倘若凌振的火炮能够把梁山贼巢打碎,把梁山上宋江等人逼出来,呼延灼相信自己是能够把他们擒获的。
在此之前,呼延灼已经胜过梁山一场,他真正发愁的是梁山四面是水,无路可进。
自知没有水军,对付不了梁山水军就不能肃清山寨,扫尽水洼,因此呼延灼才调来这个凌振这个天下第一炮手。
呼延灼是当时的前线总指挥,他并没有指望凌振能够将贼首马到擒来,他只需要凌振的炮能够打到贼巢,因为他听说的消息是,凌振的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这样的距离越过水泊肯定不成问题。
一旦打中贼巢,剩下的就是他和韩滔的事情。
可火炮实际的表现证明,可去十四五里远的传闻实在是过于夸大了。
还有凌振顶着偌大的名头,却也只是个看守甲仗库的副炮手,说的明白了,也只是个保安队长,而且还是副职。
综上所述,火炮并不能令吴用真正的感到威胁,是以他才如此淡然。
且说宋江与吴用来到关上,站定未久,忽闻火炮声响,约有数十枚火药激发而出的石蛋落在水中,另有十余发直打在鸭嘴滩上,崩起碎石无数。
这火炮虽并未造成伤损,然而动静甚大,直响彻天地,叫众士卒纷纷失色,便是头领中也有数人面色发白。
宋江忧道:“似此如何破得他?”
吴用心中也烦,若有完备水军,岂惧官军的火炮?可惜他们并未有时间准备充分,仅有的一两千水军还是欧阳寿通急切间组建起来的。
但吴用面上却不能表现出来,只道:“如此境地,唯有请欧阳兄弟走一遭,将此凌振引诱道水边捉了来。”
且说官军阵中,观战的张叔夜的等人见了凌振火炮之声响皆是欢喜。
黄魁叹道:“二位相公好计,此炮如此通天彻地之声响,不消那厮们出来迎战,只需我等每日至此水泊边上放这炮,便可叫他士气尽散,那时何愁不能扫平这一班泼贼?”
张叔夜满面赞叹,说道:“这凌将军果是个人才,虽此炮杀敌之力颇有不足,然在震慑之上非寻常物件所能与之一比。”
他如何会不知火炮的优缺点?不过张叔夜本就没想着凌振这炮能直打上梁山大寨,存的心思只是一步步坏了宋江等人的士气。
宋江若一味龟缩不出,其手下兵丁自然无一战之心,以张叔夜所想,若每日至此以火炮威慑,不出半月,宋江便要做困兽之斗。
而且此时还能防止宋江派出探子来,待这炮响他半个时辰,刘已经带人走出一二十里路了。
只说吴用说出那应对之策来,不提欧阳寿通,便是宋江也面有难色。
“军师,如此只怕不妥吧,那官军在水泊外虎视眈眈,欧阳兄弟如何能捉得贼将?若是折在他们手中,便是极为不妙。”
此时的宋江一伙,少了谁都不能少了欧阳寿通这个最精与水的头领。
李逵道:“公明哥哥,军师,这厮们的鸟火炮也不过是动静大了些,有甚好怕的?若得欧阳兄弟把铁牛载道对岸,一股脑的将那些放炮的鸟军士都砍杀了便罢。”
宋江正待呵斥他,吴用道:“哥哥勿忧,我观官军这炮准头不好,欧阳兄弟便寻一艘快船,带上二三十会水的弟兄,护着铁牛直到对岸,将那厮们的火炮都拉到水里,便是不捉那凌振,也不可叫他再坏我士气。”
欧阳寿通瞧了瞧李逵,心思转动,朝宋江二人说道:“小弟愿走此一回。”
宋江见此,也不再阻拦,只道:“兄弟万万小心,只是不要逞强,事不可为便立即转回来。”
得了宋江准许,欧阳寿通便立即挑选了二三十个喽,将李逵团团护在船中央,只走芦苇深处,往那水泊对岸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