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保田制》,既金雪狄人的均田制度,除贵族外,所有人生来有田地,同时贵族不得经营土地,只有不同等级的祭司,享有土地经营特权,如此便是限制了贵族掠夺农民的土地。
《保田制》中规定,平民拥有土地之上的收获,而贵族拥有所有土地之下的收获,既一切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
贵族通过垄断矿产和高附加值的生产资料,垄断了整个国家的高端经济。通过经济手段,从农民手中获取他们所需的其他资源。
但根据百里燕的观察,《保田制》的雏形最早见于四百多年前“法天道派”所提倡的《民田制》,《民田制》提倡人人有其可以温饱不纳税的田土,以蓄养民力富国强兵。
而贵族不应强占百姓土地,甚至主张废除奴隶、贵族以及社会阶层,消除社会不平等,推动君主立宪,架空天子和藩王,推行外朝长期执政,内阁定期轮换制,以改革积弊,统一天下。
所谓外朝长期执政,通俗的解释就是,除部长、司长、高官、市长、县长外,其他处级、科级官员、公务员实行年限工作制定期升迁调动,既五年十年,根据绩效考核,以确定基层办事定官员的去留问题,以提高基层公务人员的治政专业能力,籍此裁汰平庸冗余者。
内阁定期轮换以避免部长、司长等君主身边重臣长期把持朝政,出现能臣当政国家兴盛,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局面。
但因法天道派思想过于超前,并损害几乎所有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诉求,尤其是权贵集团,最终被各国所剿灭,黯然淡出了历史舞台。
而巧的却是,法天道派没落后的十多年,金雪狄人出台《保田制》,经过本土化后,大体沿袭了《民田制》的主要内容。
几乎是实行《保田制》的十年后,金雪狄人废黜贱民,分田地,国力与日俱增,《保田制》的实行,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得人口增加,国力迅速增强。
而铁器和耕牛的普及,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工具和经济现象才会大量出现,进而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事实上在百里燕看来,《保田制》固然是成功的,但难掩其背后的血腥和残酷。
要农耕时代的权贵,放弃土地使用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作为农耕时代经济主要的收入来源,土地几乎就是一切,让权贵放弃土地利益,显然是不可能的,必然要引起利益分配不均,带来的权利斗争和内部分化,甚至是内战。
为避免其内部的分化,金雪狄人就必须从其他地方,弥补权贵的利益损失,于是他们就把目光瞄准了北方的中原。
金雪狄人在关外蓄奴达一百七八十万,甚至更多,在关内蓄养番籍民达数百万,这些都是月神王家族应许给权贵的特权。
中原民、番籍民在权贵的奴役下,中原奴隶带来的土地、矿产的产出,几乎被无限制的剥削,不仅全额满足了贵族的贪婪,还为金雪狄人提供大量军需物资。
通过剥削奴隶和对外战争,既转移了其国内权贵争权夺利的矛盾冲突,将之团结在月神王家族的周围,同时奴隶产出的经济效应,减轻了其老百姓的税收负担。
此前百里燕百思不得其解,金雪狄人为何每二十年五至三十五年间发动一次北伐,一次出兵几十万,上百万,现在看来,其是通过奴隶的经济产出,积蓄粮草军需。从而不会因为突然北伐,而加重老百姓的税赋。
如果有一百万奴隶,其一年所能供养的军队至少是八九万,金雪狄人的农业开放政策,使得粮食总产量提高,甚至更多一些,如果有五百万奴隶,其一年所能供养的军队就是五十万。
如果将五百万奴隶三十年的经济产出积蓄起来,对冲掉权贵领主的百分之五十的收益,百分之二十的自然损耗,其五百万奴隶三十年的经济产出,折合成一年消耗,可以养兵六百万,折合三年消耗则能养兵两百万,折合四年的消耗,依然能在四年之内养兵一百五十万。
这还不算其三十年间,从全国数千万人口中收取的税收,即便排除军事行政,以及阵亡抚恤的的开销,其此番出兵一百六十余万人仍是绰绰有余的。
加之后勤全靠独角马转运,其几乎不用在后勤上消耗更多的人力和经济潜力,种种原因共同创造了这个畸形的怪胎。
当然,以上仅仅是粗略的理论推算,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不过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当下,人口的增长不稳定,也不可控,如果奴隶大量减少,由此带来的产能降低,将影响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是牵动利益阶层。
而且均田法最大的弊端是人口,如果人人都有土地,势必导致耕地的大量分配和土地破碎化,而土地是相对有限的资源,尤其是眼下南方是寒温带、寒带地区,土地的产出率远不如热带地区,当人口大量增加,有限的耕地将加剧土地分配。
由于土地政策已经固化,由此带来生产关系和利益阶层的相对固化,进而阻碍了政策和体制的改革调整。
为此每年分配的耕地,和各种原因死亡减少的奴隶,带来的经济和生产力损失,土地压力等等,迫使金雪狄人必须出兵北伐,获取外来的生产力输入。
同时通过战争消弭青壮年,增加寡妇,缓解国内的人口增长,并加大对外的土地扩张,增加移民,疏导国内人口分配耕地的压力。
因此金雪狄人现在的问题,根本是经济政策陷入恶性死循环。宗教、贵族利益的驱使下,丧失了内政改革的能力,于是就只能不断对外发动战争。
但归根到底,并非中原文明落后,是中原土地实在太大,通讯远远超出了当下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极限,中央集权无法控制偌大的版图,分封后的结果,必然稀释各诸侯国国力。
正由于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致使中原无法在国内有效推行行之有效的政治举措,从而错过了早期内政改革和技术积累的过程。
同时过于分散的诸侯力量,也导致各国技术精英阶层的分散,如工匠、知识分子群体等等。这些人才的分散必然导致技术路径和研究实力的稀释,无法加速经验的迭代和积累,原始技术的积累势必缓慢。
比之中原,金雪狄人有大量千里马,国土面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一些,以时下的技术手段,千里马几乎可以在半个月之内抵达金雪狄全国的任何地方,中原却做不到。
从晋国东海之滨,到陈国西海之源,直线纵横跨度少说两万七八千里地,日行四百里飞报,走直线也得跑两个半月,千里马也得一个月,更何况是行军作战,后勤保障何其之困难艰苦。
正是得益于版图的统一,人才资源的资源的高度集中,金雪狄人的经验积累,乃至技术迭代发展才比中原要快。加之中原贼的潜入,窃取的技术和思想又加速了他们的发展。
但相比金雪狄人将胜利和利益建立在奴役外族的血肉之上,穷兵黩武拥兵百万之众,秦帝国不知胜其几倍。
秦扫六合一统中国,中国当时的人口基数不过两千万,秦始皇征伐岭南用兵五十万,北拒匈奴屯兵三十万,修长城发民百万,修阿房宫、秦始皇陵用民一百三十万,合计三百一十万人,所需后勤转运、生产耕种糜费无计,全国民力尽为其用,上至七十老儿,下至红妆妇人,尽数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帝国运动,死者无计血泪千里不尽。
如果中原能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四五亿的人口基数,以秦朝的国体和动员效率,中原动员三五千万人投入战争与后勤绰绰有余,但现实是残酷的。
……
当夜,先是发现了金雪狄斥候,不久后又发现有一队万人的骑兵,由南侧迂,回从南门进入卡莱泽城。由于联军只围住东门,金雪狄人进出卡莱泽没有任何阻力。
第二日,望远镜中已能看见二十里外金雪狄步军,于巳时左右,距百里燕三里扎营,人数七万左右。
“大人,蛮军好像只有六七万人呐。”
蒋杰说道,也是发现了端倪,司空南接过话说:
“追兵有十万,而昨晚有一万骑兵进了城,少掉的两万定是去追公良文去了,而且还是骑兵。”
“不错,应该是两万骑兵去追公良文。”
百里燕肯定道,卢皋有些担忧:
“公良文仅有三万人,不会有什么闪失事吧。”
“不会。”百里燕否定了卢皋担忧,胸有成竹继续说道:“志军能日行百里,而且还是轻装简从,甚至能行一百二十里,金雪狄人骑兵跑得再快,但奈何高头大马耐力不行,一人一马连续追击,一日也就一百二三十里。而且马匹体力恢复远比人慢,我琢磨着,公良文若是知道骑兵追击在后,定会是以逸待劳夜袭骑兵。
这些金雪狄人,只知中原联军兵戈不利,却不知我中原之博大精深,同等条件之下,其毫无优势可言。”
中原马匹极为丰沛,徐国、宋国、卫国拥有大量马场,极大的刺激了中原各国装备骑兵,而步军为克制骑兵,战术战法花样多的让人眼花缭乱。
志军以健步闻名天下,蛮军骑兵追击在后,如若不算好时间和路程,晚上极易遭公良军夜袭伏击。而且公良文有望远镜,完全可以提前发现追兵,晚上夜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