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家住哪里?我送你们回去。”林方帮人帮到底,见她也顺利拿到工钱了,又见她和姚锦佑都是弱不禁风的样子,便好心提议。
姚卿卿还想去逛一下,看看有什么小生意可以做的,便谢过林方的好意。她见路边有茶肆,便说要请林方喝茶。
林方哪里肯,笑着推辞了。
姚卿卿也不勉强,她想了想,试着问一下那个救命恩人的信息。
“敢问林大哥,你们府上何处?公子的救命大恩,我还未谢过,况且,我日后怎么归还公子的外袍?”
林方笑道:“姑娘不必放在心上,公子不在意这些。”
说罢他辞了姚卿卿姐弟,回船上去了。
姚卿卿目送他离开,便带着姚锦佑去市场里面逛。
逛了一圈下来,她发现这个时代的物资还是挺丰富的。至少粮油米面都应有尽有。
只不过肉类大多以家禽和羊肉为主。猪肉几乎都没有卖的。
姚卿卿买了十斤的面粉,花了一百文钱。又买了一点盐,花了她一百文钱,她心疼得要命,可是没盐又不行。看姚锦佑瘦小的身子,她又买了十个鸡蛋,花了十文钱。
姐弟俩提着买来的面粉和鸡蛋,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回走。
她身上的衣服已经干了,便把救命恩人的长袍收了起来。这么贵重的衣服,弄坏了她可赔不起。
两人回到家已经到了晌午。姚卿卿习惯一日三餐,便去灶房生火,照样煮了面疙瘩汤。不怪她不变花样来做饭,实在是因为家里没油,也没有铁锅,只有个陶锅,她也只能将就用着了。
吃完饭她也不休息,带着姚锦佑去昨晚洗澡的河边。她想去看看能不能抓到几条小鱼来改善一下伙食。
“姐姐要洗澡吗?”跟在她身后的姚锦佑见她大白天去河边,便有些担忧。这毕竟大白天的,万一有坏人怎么办。
“不是。咱们去河里看看有没有鱼,抓几条鱼回来。”姚卿卿答道。
姚锦佑这两天吃饱了,人也有精神了,听到要抓鱼,他也很兴奋。
两人来到河边,姚卿卿绕了一圈,选了一个僻静一点的岸边,果然看到水里有鱼在游来游去。
只是她们什么工具都没有,这可把姚卿卿给难住了。看来,得想个办法做个鱼竿或者地笼什么的。说干就干,她回家取了斧头,带着姚锦佑去附近的山里砍竹子。
姚锦佑太小,扛不了竹子。姚卿卿便分了两次,把砍下的竹子扛回家。还顺便挖了几根竹笋和几个野生淮山。
有了淮山,晚饭和明天的早餐都解决了。
竹笋便拿来做笋干吧,往后有了肉再拿来炖肉。
有了竹子,她便按照现代的记忆,做了几个网鱼的地笼。
她小时候放暑假经常回乡下,那时候爷爷奶奶都还在,经常带着她去河里网鱼。也多亏这些经历,让她凭借记忆,也勉强做出了网鱼的地笼。
姚锦佑在一旁安静的看着她忙碌,他只恨自己不能长大一点,帮不上忙。
姚卿卿做完地笼,和姚锦佑简单吃了晚饭,便拿着地笼去河里放。
她家离河边不远,村子里一到晚上便没什么人,也不怕遇到别人被人惦记。姐弟俩一直忙到半夜,才回到家。
现在只等着明天,便知道收获怎么样了。
“姐姐,我们能抓到鱼吗?”姚锦佑语气中隐隐带着兴奋。他虽是在问姚卿卿,可他心里一直觉得他们会抓到鱼的。
姚卿卿也不敢保证,毕竟这地笼她第一次做。
“明天我们早点起来,去收地笼。”
“嗯!”姚锦佑重重的点头。
两人忙了一天,回来粘床就睡。
第二天还没亮,姚锦佑便叫醒姚卿卿。“姐姐,时辰到了。”他推着姚卿卿。
因为东屋已经不能住人,两人现在住一个屋,一人睡一张小床。
姚卿卿被他叫醒,两人简单的洗漱完,便带着工具往河边去。
天还没亮,两人借着月光,摸到了放地笼的河边。
姚卿卿拉了第一个地笼,收获还可以,有两条大鱼,天太黑,她也不知道是什么鱼。她把拉上来的鱼全部倒在昨天做好的篮子里。
姚锦佑则护着篮子,防止鱼扑腾把篮子弄翻。
她又拉第二个地笼,这个笼子没什么鱼,都是一些水草。如此反复,五个地笼都被她拉了起来。
第一次的收获,鱼不是很多,但也大大的鼓舞了她。她把地笼重新放进水里,和姚锦佑两人抬着装鱼的篮子回家去。
此时天刚刚蒙蒙亮,出门早的王柱见姐弟俩抬着个篮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便问道:“这一大早的,你们去河里做什么?”
姚卿卿暂时还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她去网鱼,做篮子的时候,便在篮子周围也用竹片围了个严实。
“打一些水回家。”姚卿卿笑道。
“天亮了再去,小心掉河里。”王柱也只是随便问问,见她们两人抬得挺吃力的,便好心劝道。
“知道了。谢谢王叔。”姚卿卿笑着道了谢。村里人大多淳朴,只要不动到他们的利益,大多数还是很好相处的。
两人抬着篮子回到家,姚卿卿早就累得不想动弹了。
姚锦佑把盖子打开,看到里面黑压压的,有好多的鱼。
“姐姐,好多鱼。”他兴奋极了。
姚卿卿看了一眼,看起来收获不错。应该有个四、五十斤这样。
她去屋里拿了个大缸来洗净,装上一些清水,把篮子里的大鱼挑了出来。
看起来草鱼比较多,还有鲫鱼、鲢鱼等,她挑出大概有十多条比较大的,剩下小的便放在一个小水缸里。
忙完这些,天也亮了。
可是这么多鱼,她要怎么拿到市场卖呢?她现在车也没一辆。
这可让她犯了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