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乃是大国,倾国之力攻打安南,安南无力发起决战,只能以天险来逐步消耗大明军队之锋芒,死守不出等待明军疲劳。只要能够支撑到明军疲惫,无力再战,安南胡氏便可发起反击。最终击败明军,换取大明的妥协。为防止内部不稳,胡氏父子依旧坚守安南都城,安定人心。同时命各地安南军队依靠天险防御,逐步消耗大明军之锐气,倾全国之力依宣江、桃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形成巨大防线。又沿江置木桩,征发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概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最终将大部兵力集中于多邦城内,形成安南东西二都的最后防线!”
一个个代表安南军队的木凋被摆放在王千军所说的位置上,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防线,等待着明军的进攻。如此被动防御的方式,虽然看起来安南军人马众多,倾国之力也有两百万大军,但实际上这两百万大军中只有十几万人的正规军,其他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壮丁。
“孙子兵法九地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演兵,不仅要将自己当成是统帅三军之人,更要引用兵书之经典说服对方。而说到兵书的经典,当然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兵家至宝。朱瞻基一下就将九地篇的开头什么叫九地背了出来,马上引来一群小太监的鼓掌叫好,这种时候不拍马屁还好等到什么时候。只是,一口气背下这么长的一段话朱瞻基累了,他一累自然有机灵的小太监将一杯茶递到朱瞻基的手上。
喝上一口温茶,朱瞻基继续说道:“安南以倾国之力拒我大明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但安南内部稳,陈氏旧臣犹在。民众多在本土作战,正处于孙子所说的散地,士卒思恋家中亲人不思作战,击则必溃!我大明军虽然只有三十万,但主力是跟随皇爷爷击败过百万敌兵的靖难精锐,统帅者又多是靖难功臣,再加上西南各省卫所精锐将士,可谓是兵精将勇!出征大军深入安南,远离家乡入境作战,有进无退,正是孙子口中之死地!死地则战,大明将士无不以一当百,以安南之兵岂能阻挡我大明军会师于白鹤江。”
模拟地图上的木偶再次被移动,大明军两路兵马在白鹤江胜利会师,安南第一道防线被明军完全突破,第一道防线的军队完全被击溃。但安南军的主力并为受损,依宣江、桃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组成第二道防线,安南与大明军队隔江对峙。
“前线失利,后方人心动荡,陈氏余孽蠢蠢欲动。然安南百万大军主力未损,胡氏父子继续坐镇后方,安定人心。孙子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南安还有大军两百万,是明军之十倍,依天险死守不出,怎么看都不会败。无论明军从何攻打,安南大军都能依靠人数上的优势挡下明军的进攻!死守,不出!”
两百万大军就这么依靠宣江、桃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死守不出,静待明军的进攻。面对安南人数上的优势,朱瞻基沉默了。人数上的优势不是轻易可以抵消的,计谋再多,将士再勇勐,面对杀不完的敌人,也会累,也会泄气,所以朱瞻基一时想不出下一步。
主子想不出来,身边一群不认识字的小太监干着急。这群小太监可不是跟随在永乐帝身边出生入死,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出使诸国的太监,他们也称不上太监,太监是宦官的最高称呼,他们只是一群身份中等的宦官而已。这些宦官大多是家中贫苦子弟,家里穷、孩子多,快要养不活了。靠着认识宫里的一些老宦官,将家中的幼子送入宫中阉割成小宦官,在宫中混口饭吃。大部分的宦官因为从小阉割,又居住在深宫之内,既不识字,也没有什么见识,长大了正事百姓认识的那些声音尖锐,不男不女,阴阳怪气的宫里太监。
因为不认识字,也没什么见识,一群小太监交头接耳可就是不敢乱说话,怕出错主意让朱瞻基生气。如果出错主意害小主子在对战中输了,那乱说话的小太监可就要倒霉了,承受小主子的所有怒火。可什么都不说,也不行!因为这样就不能显现自己的忠心,得不到小主子的好感。思来想去,两个朱瞻基最信任的小太监上前一阵小声建议,但结果都被朱瞻基瞪了回去,因为这两人出的主意实在不怎么样。
王千军手上的茶已经喝完了,伺候的小太监将茶杯再次倒满,偷偷地给王千军打眼色,那意思当然是让王千军让着点。王千军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算是一种表示。不过这都是用来应付小太监的,他衣袖里可是藏着准备给朱瞻基致命一击的小东西。
第二泡茶喝了一半,朱瞻基终于是做出了决定,大声地说道:“‘左传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明军锐气不可失!分兵两路,一路进入富良江,先攻嘉林江口,再进至多邦隘;一路沿桃江北岸鼓行而进,与主军呈南北夹击之势,互为声援。我大明开国以来,与陈友谅数次水师大战,鄱阳湖之战更是血染鄱阳湖,太祖洪武皇帝九死一生!以我大明水师之锐,绝对可以突破宣江、桃江、沱江、富良江,直逼多邦城下!”
模拟地图上的明军木偶开始进攻,正是分兵。然后小太监们纷纷看着王千军,等待王千军下一步的判断。在很多人眼中,太监都是奸臣,是小人,不男不女的变态,可对皇室中人来说,没有比太监更忠心的人了。这些从小在身边长大的太监,伺候你吃,伺候你睡,伺候你玩,任打任骂没有半句怨言,还要笑脸相迎。在宫中亲情冷漠的环境下,这些小太监成为朱瞻基身边最亲近的人。
“防线过长,兵力过于分散。明军装备之精锐,将士之善战,士气之高昂都在安南军之上。依我估计,一名盔甲齐备的明军可以对付三个安南士兵,明军只需集中力量攻其一点,破一处则可令全线溃败。但明军依旧在兵力上处于劣势,安南潮湿炎热的天气也会对明军造成影响。明军只能击溃安南军却无法全歼其溃兵,安南大军云集多邦城下,死守!”
安南军的第二道防线被攻破,这并不是纸上谈兵,历史上正是如此。安南虽有两百万之众,但老弱病残居多,很多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壮丁,根本就没有作战经验。安南多年的内乱也令其民生凋敝,兵器盔甲极度缺乏。而三十万明军主力则是靖难之役的精锐,再加上地方各卫所的精兵,全都是拥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职业军队。明军在这个时期的装备也是成建制,有配套的,又有专门的战法。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要以三十万精锐职业军人去对抗两百万民兵,正面作战的胜利也算不上什么奇迹。
安南残军大部退入多邦城内,大明的两支军队也再次会师,以多邦城为中心点再次对峙。战争到了这一步,已经成为五五开的局面。明军一旦攻破多邦城,则胡氏父子大势已去,接下去就看明军要花多少时间抓住这对父子了。可如果大明军队被阻于多邦城下,攻势被阻,那大明就有可能陷入长久战的泥潭之中。
“多邦城是安南东西二都的最后防线,一旦大明军队兵临安南都城,那胡氏父子也就完了,这一点相信胡氏父子也很清楚,所以多邦城绝不可失,胡氏父子必定会集中所有的精锐死守多邦城。我相信,多邦城一定是一座城坚而高峻,城下设有重濠,濠内密置竹刺,濠外多掘坎地,守卫严密的坚城。胡氏父子寄望多邦城能够阻挡住明军的脚步,甚至是在守城战中击溃明军,反败为胜!而且安南的天气潮湿炎热,明军主力,也就是跟随皇上靖难的精锐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惯安南那种潮湿炎热的天气,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对明军不利。那么,请问皇太孙,你现在准备怎么办?!”
战事僵持,王千军让朱瞻基先动,远方的战场上,明军虽然拥有战场的主动权,可也是身处敌境作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