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如今已经成为了尚书,而不是侍郎,也算是位高权重、志得意满。
如果不是杨侑一封诏令下来,把他提拔成为了尚书侍郎,他也不会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更不会成为现在的蔡尚书。
看蔡京、李纲、薛居正等大臣的反应,杨侑非常满意,可惜他的召唤值在几次兑换之后,已经变成了孔乙己手中的茴香豆了,多乎哉,不多也。
一点召唤值都没有了。
要不然,将唐朝之后的所有文臣武将全部召唤个遍,大隋会发生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杨侑的注视之下,作为吏部尚书蔡京,立马出列,开始发表自己的奏章。
“陛下,如今关中之地的局势已经趋于平静,各地官署因为整治贪官污吏一事,如今缺少属官,还请陛下重开科举,选拔人才。”
蔡京身为吏部尚书,其任务就是主管官员官署,他被提拔成为侍郎之后,几乎就掌管着吏部和礼部,也算是比较有权力的官职。
如今成为了吏部尚书,算是这朝堂之上的大红人。
为了感谢杨侑的提携之恩,蔡京自然殚精竭虑为杨侑治国。
在来俊臣整治贪官污吏大运动之后,各地的官署都出现了不少空缺的职位,一时间又没有合适的官员补上去,因为人才,还是太少了。
在这样一个时代,想要读书,太难了。
杨侑稍微思量了一下,叹气了一下,人才啊人才,治国理政最需要的就是那种忠实可靠还能够办事儿的人才,如果仅仅靠着科举,靠着这个时代的人,很难有这样的人才。
然而,他也不能全靠召唤出来的英雄人物,因为他们都会老去。
一旦这些忠诚的人都死了,下一个时代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的继承者,会守好这个江山社稷吗?
就算是下一代守好了,可是下下一代呢?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杨侑思忖良久,问道:“科举之事事关重大,蔡尚书可有具体策略?”
这可是选拔人才,如果到时候选出来的人才并不能胜任那些位子,还不如让以前的那些官员继续当值,最起码,他们还能够稳定局势。
如果新上任的官员不能稳定地方,那必定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蔡京则是递上去一个奏章,这种事情,自然是事先商定好了的。
身为臣子,自然是为君王排忧解难。
魏忠贤亲自上前取了蔡京手中的奏章,然后双手递到了杨侑的面前。
杨侑拿过奏章,详细地看了起来。
站在下面的百官,都是安静的等待,一些新上任的大臣可能还不太熟悉朝会,但是一些老臣,都差不多熟悉这些章程了。
等了好一会儿,杨侑才看完了奏章。
“这个策略算是上乘,蔡尚书有心了。”杨侑合上奏章,然后开口说道。
“科举之事乃是为国选才,不可大意,更不可马虎,这怎么考试,在那里考试,又如何规划考试,还有考试的题材以及最后如何断定人才,这奏章上面写的很好,也很清楚,就按照上面的办。”
蔡京躬身回复道:“遵命!”
这一上任就接了一个任务,可谓是红极一时,也算是受宠之际啊!
蔡京回到自己的位子之后,韩熙载则上前,施礼说道:“启禀殿下,科举乃是为国选才,如今关中之地的书院因为战乱而荒置。
臣恳请陛下建立县学,设立书院,以培养人才。”
杨侑点头,人才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因为一旦召唤的英雄人物死去,以后忠于大隋朝的就是这些被培养出来的人。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可有章程?”
韩熙载直接拿出奏章递上去,杨侑看了看,便说道:“书院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为人才并不是单单能治国理政,绝世天才少之又少,但是平凡之辈却多如牛毛,不说人人都能成才,但是最起码,却要能够读书识字。
圣人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当读书识字的人多了,这朝堂下达的诏令,各地百姓以及官署之人,都能知道。
一旦有一些地方官员阴奉阳违,必定能有一部分人清楚,并且能站出来。
除此之外,整个关中识字之人多了,文人之风气也能随之而起。”
杨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普及义务教育,不说九年,就三年时间,绝对能够起到很大作用。
如今,他刚刚登基为帝,就需要作出一番比较伟大的功绩出来。
“所以,朕想要建立义务教育,所为义务教育,就是建立书院,让八岁以上、十二岁一下的孩童,免费读书。
书院由朝廷出钱建立,然后每一个州、县,都必须建立一座,可以让这些孩童免费读书,不管是贫穷活着富贵,都可以进入书院学习。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其授业者就从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开始吧,所有考生都有机会进入书院成为教书先生,然后考察他们的功绩。
你们觉得如何?”
杨侑的一番话,真的要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义务教育?
免费读书?
这是以前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这真的要是实施起来,绝对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可是,这朝廷需要花费多少钱,才能做成此事?
作为户部尚书韩熙载就稍微算了一下这个数据,发现,实在是太庞大了。
“启禀陛下,建立免费教学的书院,的确是惠及万民之事,只是这钱财耗费太大,朝堂的钱财实在是支撑不起啊!”
自从杨侑登基之后,韩熙载就提拔成为户部尚书,并且接手了魏忠贤手中的商会。
再加上正在建设的皇家商行,这户部的花费每一天都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
现在又要建立免费教学的学院,这肯定又是一个更加庞大的数字。
杨侑则是说道:“朕知道钱财不够用,那就先尽力恢复以前的书院,至于义务教育的事情,就下定下来,先从长安周边开始建造。
不求几年实现此等策略,一步一步建造,一步一步去完善。
这是惠及万民,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国策,不可急,却也不能不做。”
杨侑算是下了决心要做成这件事情,就算是时间拖得长,也无所谓了。
“韩尚书、薛尚书,此时就交给你们二位了。”
户部尚书韩熙载和工部尚书薛居正躬身施礼说道:“遵命。”
没有想到,恢复一个书院,结果却变成了改革教育,形成了一个义务教育的国策出来。
等到多年之后,此次朝会,因为这件事情,被称之为改变大隋、改变教育史的“义务会”。
而杨侑的这一功绩,就算是千年之后,也被人称之为圣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