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亮带着百骑赶到。
高廉起初还以为是去而复返的高求,再一看,来人不带旌旗,没有字号,心说苦也,这个方向,看来高求也出事了。
三百多骑兵围成一个个包围圈,将高廉的三千步兵团团围住。
武亮向林冲、张清下达命令,迅速解决战斗。
于是,圆形的包围圈扩大成一个椭圆。
林冲高喊道:“领袖武亮有命!投降者不杀!投降者,扔掉兵器,到这边集合!”
这话一出口,状若惊弓之鸟的三千步兵面面相觑。
终于,有几个胆大的,扔掉兵器就往林冲那边跑。
高廉大怒,高喊着“放箭!投降者死!”
几个军官立刻弯弓搭箭,超投降的几个士兵背后放箭。
张清见状,抽过一把步枪,“啪!”
一个搭箭瞄准的军官应声栽倒。
十几个投降的士兵,被冷箭射死四五个,更多的还是跑到了林冲那边。
张清手上不停,刚才放箭的军官被他一一射杀。
举着步枪,张清大喊道“谁敢阻止士兵弃暗投明,我就打谁的脑袋!”
看到同伴被军官杀死,又看到张清为自己出头。
更多的普通士兵选择了丢掉兵器,不顾一切地朝林冲那边跑去。
投降还有一线生机,负隅顽抗肯定是死。
就这样,三千步兵组成的乌龟阵瞬间瓦解。
高廉身边的环形大阵,人越来越少。
气得高廉破口大骂。
身边一个军头小心翼翼地说道:“知府大人,情况不妙啊!不如权且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啊!”
高廉原本就不学无术,靠着自己堂哥高求,摇身一变成了官老爷。
要说气节,他有个毛的气节。
此刻街头混混的秉性也露了出来,颤抖着点点头,“那就投降吧,不过得谈谈条件!”
旁白那名军头点头道:“对对对,还是知府大人高明!”
于是,那人冲武亮喊道:“武亮,我们愿意投降,不过你得保证留我们性命!”
武亮一声冷哼,“高唐州知府高廉,恶贯满盈,欺男霸女,蛇鼠一窝,满门的败类!高廉的性命,自然是要留下来的,死了就便宜他了!”
“投降的人听着,活捉高廉者,赏纹银五十两!我要在高唐州举行公审大会,公开审判高廉!”
“啊?”听到这话的高廉,面色土灰。
完了完了,这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啊!
他刚一愣神,身边的两个军候飞身一扑,竟扑得高廉落下马来。
三人在地上打滚,引起一阵骚乱。
不一会儿,那二人高声大喊:“我已活捉高廉!投降武亮!我们投降!”
这一下,剩下步兵的心理防线被最后一颗稻草压倒。
所有人跪地投降。
骑兵们押送着三千步兵返回郓州城。
一路上倒是太平,根本没人想着逃跑。
为啥?
这帮人都见识过骑兵手上的奇怪火器,声音巨大,而且威力极强!
只一响,打中的人基本上都玩完。
况且高廉都被抓了,还跑个啥?跑回去也是砍头。
而且听上次投降之后释放的军卒说,武亮的部队优待俘虏,有吃有喝,管吃管住,从不滥杀无辜。
再一看押送的骑兵们,个个神气得很,但是也不乱打乱骂。
而高廉呢?则是面如土灰,神情委顿。
书要简言,天色擦黑,浩浩荡荡的队伍回到郓州城。
早有快马飞报,小诸葛朱胜已然安排好了战俘营。
郓州百姓自发迎接,锣鼓喧天。
第二日,思想改造工作开启,五千降兵大部分选择了投诚。
为什么?
因为回去就是死。
这一仗,两名主帅尽皆被俘!
回去?
回哪去?
那些要走的,都是想着乔装改面,赶紧回家安顿老小。
武亮的政策是一以贯之的,经过两日的思想教育,加上思想学院的灌输。
武亮的骑兵扩充到一千人,采用老带新的方式。
多出来的马匹豢养在郓州府。
第三日,武亮的大军踏进高唐州,一路横扫无敌。
十天后,朝廷终于得到消息,高求、高廉尽数被俘。
郓州、高唐两州沦陷。
朝野震动,宋徽宗气得摔了酒坛子!
然而风言风语也传遍了汴梁城。
坊间传闻,说武亮乃是天神下凡,会神仙术法,他的士兵全都刀枪不入,打仗从来没有死伤!
而且个个都有弹指神通,距离几十步远,就能瞬间杀死敌人。
那时候信息不发达,三人成虎,以讹传讹。
一时之间,朝堂上也都束手无策,谁都不敢领命出征。
这仗没法打啊!
你都没碰到人家,自己先撂倒了,怎么打?
再说武亮那边,携胜利之势,风卷残云。
思政工作组随着部队一路挺进,山东出省的官道全部设卡。
大军再往右,一路攻克至海边。
整个山东境内,全部收服。
看着打下的版图,武亮点点头,一面命令林冲调兵遣将,防守各地,一面思索着,接下来该剿匪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梁山泊!
晁盖会同吴用,智取生辰纲,害得杨志犯了癔症。
这个仇,杨志可是一直记在心里。
武亮派人调遣杨志来前线,领骑兵五百,步兵两千,赴梁山泊剿匪。
三日后,杨志派人飞马来报,梁山泊起内讧。
晁盖分赃不均,阮氏三兄弟只给一份赃款,那弟兄三个,星夜杀了晁盖,下山投降。
武亮无奈地笑了笑,草寇到底是草寇。
五日后,杨志又派人来报,有阮氏兄弟带路,已大破梁山水寨,活捉吴用等人。
武亮罕见地下了一道密令,其他人等,带回改造,吴用,就地正法!
割据山东后,武亮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扫黑除恶”等多项运动。
整个山东大地,热火朝天。
武亮正式成立“华夏人民共和国”。
修订律法体系,成立行政机构。
所有土地收归国有,想要不事劳作,吃租剥削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穷苦百姓分到了田地,拥护之声更是高涨。
社会平定下来,武亮考察山东全境,在多地设置工业矿产,开发资源,建设铁路。
同时,武亮兑换了通信行业课本。在各地大量招收学龄少年和儿童,特别是女孩子,心细灵巧。
三个月后,山东全境成立了大量的电报局,千里之外的信息能够快速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