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亮回到房里,搂着金莲一阵感叹。
听着武亮说了这一晚,连得两员大将,金莲也开心不已。
伺候武亮沐浴更衣,躺倒歇息。
金莲坐在床边做着衣裳,时不时侧过脸,看一看身边这个男人,满心的欢喜与满足。
武亮这一觉睡到了下午。
醒来时,金莲仍守候在身边。
一番洗漱,夫妻间的调笑充满了柔情蜜意。
“相公,你稍坐,我去小厨房给你端碗粥来!”金莲体贴地说道。
虽然住在工厂,但武亮和金莲单独住在一间小院,院里有单独的厨房,并不与外面闹哄哄的作坊混在一起。
武亮看着金莲鸟鸟的身影走出房门,打开了系统面板。
在商城里,武亮在政治思想一栏,选中了共产主义相关典籍。
他发现,技工学院不仅可以传授工人们各项技能,还能传输不同的思想。
他已经决定,要让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上燃烧起来!
要让全世界苦难的人,团结起来,反抗封建王朝的剥削,让人人得到尊严,体面地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当天晚上,林冲、杨志、李逵、鲁智深四人挨个进入技工学院,出来时,众人的气质明显发生了改变。
武亮又将任务进行了分配,这些铁杆的兄弟,每人负责一处关键的环节,首先要快速地把阳谷县发展起来。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到时候,民以食为天,粮食将是最大的问题。
武亮忧心忡忡,工人们工作量巨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保障,极易崩盘。
于是武亮又用了大量的优质煤炭,将系统等级提升至V1.5版本。
这下解锁了大量的工业设备,同时,商城中也开放了玉米种子、肉鸡等新的道具。
武亮立刻找来顾大嫂,将原先种植粮食的百亩良田,全部进行改造。
以大型养殖场为核心,建立鸡肉饲养链条。
“二哥,咱们养多少鸡啊?”顾大嫂看着图纸,诧异地问道。
“保守估计,五十万只!”
“啥?”顾大嫂目瞪口呆,“二哥,这么多鸡,放得下吗?而且,咱们也吃不完呀!天气这么热,鸡肉容易变质的。”
武亮点点头,受限于各项工业水平的低下,农耕社会的各项生活水平都很低。
没有电,没有电冰箱,食品就无法长期大量地储备。
所以武亮要兴建电力。
现在肉鸡养殖,不仅要兴建饲养棚,还要有瘟疫防治手段。
武亮又从商城中购买了兽医学、养殖类各种教材。
与养鸡场搭配的饲料厂也兴建起来。
武亮与齐元昊取得联系,大量采购鸡饲料需要的各种原材料,一些原本都没人要的粮食废料,都变成了香饽饽。
肉鸡成熟周期短,出肉率高,仅需三个月就能进行一轮繁殖。
武亮看着热火朝天的阳谷县郊外,深刻地感受到,最贵的,还是人才!
于是他又斥巨资,兴建了几座学校,只靠系统给的技工学院,花费太高了,而且一个一个地学,效率太低。
武亮从系统中购买了教育学相关课本。
他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平时作为教书先生,战时作为军队政委的铁杆班底。
随着铜矿、电线厂的生产,各种规格的电线堆满仓库。
武亮派遣郓哥带着电工组架设起电线。
铁矿、钢铁厂那边,林冲督导着工人,按照技术要求生产铁轨。
花和尚鲁智深则是接替李逵负责起安保、后勤的配送补给,因为鲁智深这人虽然性如烈火,却是粗中有细。
李逵则是带着民夫上山伐木,他最爱的武器就是宣花大铁斧,此刻入得山林,砍起树来是精神抖擞。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阳谷县的人们逐渐发现,城外有几条奇怪的路,地基很深,上面铺着石子、木头,最惊奇的是,两条铁轨铺在上面。
铁轨连通的那天夜里,武亮从系统中召唤出火车头。
又挑选了几个踏实心细的伙计,送进技工学院,掌握了火车的驾驶和维修技术。
第二天清晨,都都的汽笛声响起,白烟滚滚中,阳谷县第一列火车,载着武亮等众人,从造酒厂驶向钢铁厂。
完成了工业基础的串联,武亮尴尬地发现,钱好像不够用了!
这些日子大量地招工,阳谷县已经名声在外。
听说那里有饭吃,有活干,有钱拿,山东各地的流民全都往阳谷县讨生活。
工人多起来,每天的花费也大大增加。
但是武亮并不担忧,他已经在系统中,把纺织业工业设备,升级到电力驱动。
就在火力发电厂不远处,武亮召唤出电力纺纱厂和电力织布厂。
任命金莲和林娘子作为工厂的厂长。
这也是创新之举,武亮正式在阳谷县提出了新文化运动。
鼓励女性参与生产,抵制给女孩裹脚等封建行为。
要让女性靠自己的勤劳赢得生存的尊严。
随着一个个女孩走进技工学院,思想得到解放。
阳谷县越来越多的女工走进武亮的纺纱厂、织布厂。
当时受限于生产力的低下,市面上的布,尺寸较小。
做衣服只能用几张布缝合在一起,做成的衣服像打了补丁一样,并不好看。
武亮的新式织布机,做出的棉布,尺寸直接翻一倍。
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布更大,做衣服更加自由,而且多出来的边角料更多,以前一卷布,做了一件大人的衣服,剩下的料子只能做抹布。
现在用了武亮的布,做完了大人的衣服,还能做一件小孩的衣服。
最关键的是,售价和以前一样!
而且武亮的机械化生产,产量极高。
这一下,就连南方的传统纺织业大省,都有大批的商人来阳谷县进货。
武亮又在每匹布里夹上共产主义宣言,崇尚解放妇女生产力,男女平等,自食其力赢得尊严等标语。
水泥、钢材的量产,带来了新基建的可能。
武亮在各大厂区附近,兴建起一栋又一栋宿舍。
宋朝的人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公寓楼。
夜晚的阳谷县郊外,灯火通明。
各大工厂三班轮换,24小时不停歇地生产各类工业品。
几座学校开展多门课程,一批批有志青年参与到工业建设,人才教育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