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学长周飞所说,食堂是气派和新潮的。特别是屋顶,无数的钢管三个一组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然后又有序地排列组合,将整个屋顶架空起来,最后依靠礼堂四个角上的墩柱支撑起来,距地面十米左右,使得整个礼堂宽阔、视野极好,显得高远而深邃。
走进礼堂,右手边是一个舞台,足够大,既可以做会议主席团,也可以兼做表演节目的舞台。
正对礼堂大门,进深三十多米,一字排开二十多个打饭窗口,窗口分为主食区、素菜区和荤菜区,还有一个清真窗口和一个教职工窗口。
每个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队伍中不少人还在拿着书本看着、读着、背着。
三个带着红袖箍的学生在旁边巡视着,还有三个则在正在吃饭的人群中巡视着,这些学生是值周生,顾名思义就是本周的值日生,负责维持学校纪律。这也是常山中学的又一大特色,属于学生自治的范畴。下面还会详细说到。
“怎么没有桌椅板凳啊?”贾正突然发现了什么。
他们眼前看到,打好了饭菜的人,三五成群的半蹲在地上,围成一圈,饭盆则摆在地上,乐呵呵地吃着。
“可能是蹲着吃饭有利于消化和健康吧。”许玉临自嘲道。显然来常中读书的人都不人是为了享乐来的,很快的大家便按照程大智的分工,忙了起来。三个人负责打馒头,三个人打菜,两个人打米粥,剩下的两个人负责寻找就餐的场地,并准备最后的洗刷饭盆。
“常中的饭菜不错 ,还不贵。荤菜三块一份、素菜一块一份,量也不少,都小半盆呢。”
排队的华远盛看着窗口旁张贴的菜单和周边匆匆离去同学盆中的饭菜,非常满足地说。
“嗯,不错,肉不少呢,一份菜够三个人吃呢!”风雅存
以不易觉察的擦汗动作轻轻带过嘴角,也十分满意地附和道。
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学校食堂的饭菜也花样多起来,特别是荤菜。不过,常山中学有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所以常中的食堂饭菜普遍价格较低,而且实惠。尤其是馒头、玉米面粥和多样的咸菜,绝对可以管饱。
“是不是今天是刚开学的日子,伙食好一些,为的是欢迎新同学呢?以后不知道怎么样呢?”杜德伟永远是一副神秘、学究和无穷发散思维的样子。
旁边排队打馒头的司徒寄云眼光看似无意却敏锐地观察着四周,期许着看到“洛水女生”。
可惜,留在食堂围蹲着吃饭的绝大部分是男生,女生们则出于矜持和害羞,打过饭菜,多回到宿舍去吃。偶尔发现的几位女生,一看就是赶时间的高三女生,默默地在食堂的角落中,快速地吃着。男生们边吃边谈笑着,不过声音都不大,一种繁而不杂的氛围,仔细听起来,如同养蜂人的蜂箱一般。
十分钟后,程大智他们几个人捧着二十几个馒头,华远盛他们打了三大盆丰盛的饭菜,满载而归。
十个人围了一个大大的圈,狼吞虎咽起来。陈若磊不时地调侃华远盛,带个“盛”字就是好,打来的饭菜都是丰盛的。
只有贾正和高冷不太习惯这样的吃饭方式,对饭菜口味也不太满意,一言不发,筷子在几个盆里翻来翻去,偶尔挑一些,不情愿地放入嘴里咀嚼半天。
饭后,洗刷完毕,他们几个悠闲的回到宿舍午休。
根据常山中学的规定,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
下午,他们十个人兴致勃勃地、仔仔细细地“端详”了新校园。
整个校园南北较长、东西略短,中间一个圆拱形门(也就
是前面说到的二门)将校园分为两个大的区域,南边是操场和几栋八十年代的教工楼;操场的跑道是煤渣铺就的,标准的400米跑道,中间是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操场的东南角开辟了一块空地,配备了三个标准篮球场。
北部区域是自南向北,依次是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兼食堂)、学生宿舍楼和最北部的教工生活区(主要是两栋新建的教工楼)。所有建筑以连接二门的道路为准线,大致对称布局。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布局略有的局促的校园内,靠近学生宿舍楼的西侧依然划出了一片湖的区域,足有半个操场大小,以冠若华盖的柳树围绕,为规整的校园里平添了几分妩媚和诗情画意,学生们俗称她为“后湖”,司徒寄云还是更喜欢叫她“柳荫湖”。
湖中有亭,画梁雕栋、斗拱飞檐,上铺黄色琉璃瓦,非常气派雅致。因为亭子没有书写名字,师生们喜欢称为“未名亭”。
在司徒寄云心中这所亭子被称为“不鸣不飞亭”,因为亭子飞檐很高,直指云天,形如展翅欲飞的凤凰。奇怪的是,有亭却无廊桥连接,一只铁皮船浮在岸边,每过两周,会有工人划船到亭里打扫一下卫生。
他们几个津津有味地逛了好久,像是要把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刻在心里。是呀,常山中学的校园无论是面积,还是建筑,或是树木花草,都是极具匠心。陈若磊随身带着一个相机,这是他父亲给他考上常中的奖励,让华远盛他们羡慕了好一会儿。尽管大家十分节省,只照合影,但是还是在柳荫湖边照完了最后十张胶片(注:当时是胶卷相机,一个胶卷可以照34-37张照片)。
夜幕急匆匆降临,他们用过晚饭后,急急忙忙赶去教室,因为,第一次班会即将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