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智能化之前,为什么报纸传媒工具那么受欢迎?
一方面是里边写的内容确实很新奇。
但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大家窥探隐私的爱好,毕竟古代信息不发达,如果通过一份报纸就能知道外面的信息,那该多么诱人!
所以朱明远在办报纸的第一看上面特别注明了这些内容,不过,考虑到朱元璋的喜好,所以他也没有敢写的太过于辣眼睛或者吸引眼球。
否则的话,估计第二天,朱元璋就要让他罚跪了。
除了以上新闻之外,在报纸最醒目的位置,有一位笔名为“大明第一帅”的人,写了一篇题为“京城粮荒背后的阴谋--晋商勾结了蒙古人”的文章,轰动了京城的百姓。
人们终于弄清楚了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晋商国事件是怎么回事,一阵民情暴烈,所有人开始痛斥汉奸的卖国行为,同时推翻了对前朱大人的误解。
朝廷为了平息狂暴的民情,第二天把八大晋商送到京城的大家主,集体送往西市砍刀,陪伴他们的是几位运气不好的官员,这件事也很重要,变成了一件小事。
在西市执行刑期时,百姓们纷纷骂卖国汉奸,有人怒吼:“卖国贼,人人而诛之!”
虽然说是率先把砖块扔出去扔给陈凡同等人,但也不知道是扔到了哪个倒霉人的头上,突然头上开了花,血止不住了。
“卖国奸商,恶贯满盈,不死不足以平民愤!。”
“卖国贼应该千刀万剐。
平民们的怒吼,使跪在地上的奸商和官员们变成了土色,要求千万不要凌迟,让他们一刀了算了!
到了中午3点,监斩官早已迫不及待地扔下代币,催促死刑犯尽快执行刑罚。
陈凡同他们的头被砍了的时候,人们欢呼,发泄了怨恨。
在处置通敌晋商圣旨抵达山西太原时,山西八大晋商集体沉默。
朝廷将罪都计算在京城家族的分支上,但并未对他们深究,还是每家罚100万两白银,如果没有这么多现钱的话。也可以拿物品来抵押。
对于每家每户只罚了一百万两朱明远,不太满意,他觉得朱元璋太小心翼翼了,至少要买家罚个三五百万两才行。
最后还是太子朱标跟他解释了,介绍其中的缘由,原来并不是因为朱元璋有多仁慈,恰恰相反,这是朱元璋想割一波韭菜。
如果一次性就把他们的家给抄了,随随便便发个三五百万两的话,那这帮人元气大伤,以后拿不出钱了怎么办?
他还指望着这帮肥羊在给他搞一波创收!
朱明远听完这些话,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到底是姜是老的辣,朱元璋太狠了!
20世纪的那些资本家都不敢如朱元璋这么玩!
在山西的八大晋商进行了讨论,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交了罚款。从现在的大明情况来看,元军还扫荡着九边一带。
但是随着大明的事情,一件件摆平,甚至就连云南都已经被明朝打下来了,现在的明朝终于可以尽全力对北边出兵了!
在御花园里,朱元璋以老丈人的身份宴请朱明远,朱倩两口子。
老丈人和女婿隔着一层纱帘,兴高采烈地闲聊着,大明最有权力的两组联合行动正式宣布圆满成功,两个人都很开心,各得到了很多利益。
从八大晋商那里盗取了一千六百万石粮,并增加了京城八家商店等的财产、受贿官僚的家产。
这个财富最后被分成3部分,朱元璋内库是1部分,户部拿一部分,朱明远拿一部分。
顺便说一句,朱明远的这一部分,比起前二者都要少一点,而且这回毕竟是和锦衣卫一块儿办案,所以朱明远要掏出一半交付给锦衣卫蒋瓛。
另外,关于宣化营之后军饷,这里边朱明远也要贴一部分。
可以。实际上朱明远到手的并没有多少。
但是比起他平常的工资和收入,这笔钱仍然非常可观。
这件事就这样慢慢地平静下来了,但是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和计划。朱元璋出手后,慢慢地更换了山西将官,顺便做了一些经济政策,控制了晋商。
例如,加大边口贸易品的限制等。
八大晋商继续花钱建立各种关系,同时加强关外蒙古人和东南财团的联系,秘密策划着什么。
《帝国日报》8月4日正式发行了第一期,由于晋商的事件增加了新的内容,发行日比预定推迟了几天。
第一期为5000份,价格为一文一份,与晚清梁启超主笔上海《时务报》的10文一份相比,《帝国日报》不仅不赚钱,还要亏损。
朱明远并没有打算在《帝国日报》中赚钱,而是通过报纸传递知识,打开民智,了解世界,宣传爱国思想,介绍科学技术知识等,隐含地改变大明平民的思想。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历史等,遍布全方面,特别重视对北方蒙古和中原流入侵的政治宣传。
当然,朱明远也有大明的平民现在文盲率太高,考虑到字读不懂的情况很多,在京师各地设立了百余家报亭,不仅卖报纸,每天读报纸的人也有。
当初良乡城告示的道路和识字的人只是张开嘴读,赚钱,知识改变命运。
帝国日报发行当天,各街的报亭周围挤满了人,有看报的,有看报的,有看报的,有一段时间京城到处都是热闹的。
以前,中国的古书中记载了很多,文辞是很古老的,也有一些通俗的书籍、小说、博物杂志等。
但有些内容荒诞无稽,只能作为文人的清谈材料来使用,不能雅俗共赏,一般老百姓根本看不懂。
《帝国日报》的文章,事情简单祥和,文字通俗而有气质,不仅士大夫们,连识字的工、农、商贾也能读。
《帝国日报》展开明义,以普通平民为读者对象,开始了解一部分普通人阅读报纸,成为《帝国日报》的忠实读者。
帝国日报发行的短短几天,就引起了京城各界人士的热烈讨论,部分文人也给予了好评。
“内容包括国家政治、风俗习惯的变迁、国政要务、商人贸易的利害得失,还有所有令人吃惊的可喜可贺的事情”
“只有有了这张报纸,才能向天下传达天下的信息,人们不出门就能了解天下”